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航天技术   8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武昌上空Es—s的形态与出现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武昌上空电离层E_s-s的形态与出现规律进行了考察与统计分析。 该地区的E_s-s描迹清晰、出现频繁.表明E_s-s既不单是磁扰的伴随现象,也不仅为极光地带与地磁赤道地区所特有。 该地区的E_s-s多出现于磁静日的白天.其出现率分别于地方时间九、十点(对于日变化)和夏季月份(对于年变化)达到最大;对于这一特征,既看不出地磁变化的影响,也看不出太阳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一种频高图的剖面模拟换算法,利用寻常分量描迹确定多层结构电离层剖面的分析表达式.此方法程序简单,不必度量太多数据;适用于电离层台站网的日常剖面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纬电离层暴时形态的理论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观测结果对中纬电离层暴时形态进行理论模式研究.分析了两次电离层暴变事件中影响其基本形态的原子-分子含量比、上部输运通量和中性风等因素的行为,发现在这两次具有不同特点的事件中,中性风较为平稳,而原子-分子含量比和耦合输运通量的相对作用则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揭示和研究了武昌上空电离层频高图中的Lacuna现象, 这次现象除具有一般Lacuna现象的主要特征外, 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出现在地磁活动较低的日子.同时研究了Lacuna出现当天的一些异常情况.几个罕见现象集中于一天之内, 可能有其偶然性, 但由此至少提示了这样一点, 即在磁静日特殊事件易于探测, 容易辨认.   相似文献   
5.
利用一种时变电离层剖面的数值模型,研究电离层最大电子浓度所在高度对热层子午风变化的响应。对武昌(30.5°N,114.4°E)和Wakkanai(45.4°N,141.7°E)讨论三种不同类型的风场对峰高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峰高对中性风的响应过程,存在南北方向不对称性、日夜不对称性和纬度差异。在真实背景大气下,热层与电离层通过风场强烈耦合。(2)由伺服理论推算的风场基本上是合理可靠的。(3)水平风模式HWM-90在所关心的地区,大致能反映实际子午风状况,但合理程度不及伺服理论的风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82年9月4日大型双带型耀斑所引起的电离层、地磁瞬时效应与后效进行了综合研究, 其结果特征显著, 这可能与此次磁暴变化十分剧烈有关.   相似文献   
7.
电离层峰下结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考虑由扩散与中性风引起的动力学输运与有原子离子O^+(^4S),O^+(^2D)与O^+(^2P)以及分子离子O2^+,NO^+,N2^+参加光化学反应的电离层-热层体系中,提出一个一维时变的电离层剖面数值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着重讨论了武昌地区F2层峰以下,尤其是E/F与F1/F2谷区的电离层形态与有关过程,得到如下结论:(1)对于原子离子,单一成分O^+(^4S)的光化学反应与输运,也有助于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武昌上空电离层Es-s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与理论探讨,其结果表明: 1.E_s-s的出现正比于因子。 2.仪器功率对E_s-s,出现率有显著影响。 3.E_s-s之所以表现为非磁扰日现象,乃是由于磁扰时f_(min)较高,妨碍了对它的观测。 4.武昌上空E_s-s的出现既具有前兆征候又带有后迹现象,井与由声重力波引起的分层有关。联系武昌上空电离层其它某些参量的共同特点,有可能月致效应是其共同的推动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