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航空   7篇
航天技术   7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翼/外挂系统的颤振主动抑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奇凯  陈桂彬 《航空学报》1991,12(10):453-458
 本文对颤振主动抑制控制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一小展弦比带外侧导弹的机翼颤振模型,模型具有外侧后缘控制面。依据该模型的全部动力特性和刚度特性,以最优控制为基础,采用动态补偿器方法,设计了两阶控制律。对该控制律进行了风洞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颤振临界速度提高了14%以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颤振主动抑制控制律的工程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颤振主动抑制控制律做了有关工程特性分析.主要采用计算的方法,对系统的稳定裕度、阵风响应、舵机功率需求,以及控制律降阶等几个工程实际问题做了具体的分析计算研究  相似文献   
3.
气动伺服弹性综合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气动伺服弹性技术综合方面开展了如下的研究:气动伺服弹性的建模;控制律的综合设计;自适应控制的可行性;主动控制系统的鲁棒稳定性;以及控制律的工程评估等综合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都在同一算例上实施的,实验或计算的结果,都可相互对照比较。  相似文献   
4.
主动气动弹性机翼技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伺服气动弹性(或称气动伺服弹性)技术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分析近年来正在发展的、能多方面提高飞机性能的飞机设计新技术——主动气动弹性机翼(也称主动柔性机翼)技术的主要设计思想与特点、关键技术、与传统机翼设计技术的区别、应用前景等,反映该技术的多学科综合和一体化的特点,供飞机设计、气动弹性等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飞机的伺服-气动弹性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邹丛青  陈桂彬 《航空学报》1987,8(3):200-205
现代飞机的自动控制系统都具有控制与增稳两种功能,它通过伺服系统与控制面相连。这种系统与控制对象——飞机之间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如图1所示。考虑到控制系统与飞机两者间动力学特性的相互作用,构成一系列性质各异的回路问题。根据他们不同的外部条件和涉及面的特性差异,形成了多种现象,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闭合回路的稳定性问题。通常在把控制系统或结构作为单独分支而设计时是稳定的,而把它们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时,系统的稳定性就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7.
对于一架装备有增稳控制系统的先进飞机,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伺服弹性数学模型是一项困难而复杂的工作。为了提高伺服弹性建模精度,提出了一种在地面全机结构模态耦合试验的基础上,用试验结果修正伺服弹性数学模型的方法。通过一个工程算例验证,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伺服弹性数学模型的精度,提高伺服弹性分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颤振主动抑制控制律做了有关工程特性分析,主要采用计算的方法,对系统的稳定裕度、阵风响应、舵机功率需求,以及控制律降阶等几个工程实际问题做了具体的分析计算研究。  相似文献   
9.
未来战斗机关键技术——主动柔性机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结构设计角度看,机翼的柔性越大,结构重量可降低的幅度也越大,但是,柔性结构通常会带来一系列的耦合效应,给飞机飞行性能带来不利的影响。随着主动控制技术(ACT)在航空技术领域的发展,逐步使人们认识到结构的柔性在主动控制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发挥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对颤振主动抑制控制律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极点配置”思想,考虑低速稳定性的工程性控制律初值设置方法;在优化过程中,除考虑阵风响应等约束外,还考虑了鲁棒性问题。以某型收音机的动力相似模型为实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设计的优化控制律能有效抑制颤振,保证低速稳定性,且系统满足工程稳定裕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