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6篇
航空   242篇
航天技术   27篇
综合类   24篇
航天   1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获得微相分离对宽温PBT叠氮聚醚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用红外光谱分析法(FT-IR)和动态热力学分析法(DMA)研究了PBT叠氮聚醚弹性体产生微相分离的机理和影响因素。用调节硬段含量、交联参数的方法调控其微相分离,控制适当的微相分离程度可显著改善推进剂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醇扩链的弹性体体系中,当硬段含量约为15%时,弹性体发生相对最大比例的微相分离,体现出较佳的综合力学性能。通过微相分离的调控可获得宽温范围内综合力学性能较好的叠氮聚醚推进剂用粘合剂基体材料。  相似文献   
2.
一个串行口Javabean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一个基于JavaBean组件标准的串行通信组件的实现原理、实现过程以及实现方法。它将被作为C/S系统的一个组,以实现某些工业控制场合中远程控制的要求。充分利用了Java语言的事件监听机制、串行性、持久性、自检以及JavaBean的定制等特性,并经由Java本地接口(JNI-Java Native Interface)调用硬件控制等底层操作,具体实现了一个串行通信组件必需的功能,如初始化、读写操作等。在所需要的.DLL的支持下,所有安装了Java虚拟机的Windows系统都可以使用这个.Jar文件。  相似文献   
3.
针对输出电压控制的局部延迟回路,提出了具有电流控制系统的开关电源软件控制法。在DSP软件上构建的控制系统,实际上是利用软件实行时间延时控制,故得不到所期望的电控制特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分别提出了三种方法,即用于延时补偿的电流推测法;用于实现电流控制的高速响应的高速电流控制法;用于消除电流偏差的输入直流电压推测法。为了验证这三种方法的有效性,采用DSP(TMS32C25)构建的控制系统对额定50W、24V、2.1A、开关频率140KHz的开关电源进行控制;开成了采样周期为开关周期5倍(35.6μs)的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正常输出电压控制误差14.5mV以下,50/100%的负载急变时最大输出控制误差为60mV,输出电压恢复时间是0.8ms,此外,这种控制方法还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最近,美国奥本大学的研究人员用一架装有固态自适应旋翼(SSAR,solid-state adaptivemain rotor)系统的无人驾驶直升机进行了首飞试验.据这些研究人员声称,这种自适应旋翼技术如果发展下去,有可能对减轻全尺寸直升机旋翼系统的重量,降低其阻力、设计复杂性、成本和雷达特征值大有好处.这架小型直升机还有可能作为美国国防研究计划局正在研究中的小型和微型旋翼无人机的技术试验台.该机原为飞机业余爱好者制造的一架遥控直升机,后来改装了奥本大学研制的小型  相似文献   
5.
干涉SAR的相位展开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SAR是从不同轨道收集同一区域的两幅SAR图像,然后根据上位差重建三维地形图像的成像雷达。因为相位差和地形高度之间有一定关系,因此按照相位差的分布,就能求出三维地形图。然而被测量的相位差是以20π弧度重叠的值,所以将其展开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利用这种算法的性能可控制测量精度。主要算法有Zebker提出的Branch Cut法,用这种算法测称之为“留数”的复数图像上的厅点,有必要解决其组合问题。本文讲究了以连接组合留数的线分总长度为标准,逐步改善其组合,并求出准最佳解的相位展开的计算方法。再用这处算法,根据观测卫星ERS-1(欧洲遥感卫星1号)的三个图像求出三维地形图,并且DEM(数字标高模型)进行了评价。其结果测量误差的标准偏差大约为30m,与DEM的精度一致。  相似文献   
6.
7.
文章介绍了实现超模式采样焦平面3种解决方案面临的技术难点,为避开器件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斜模式采样方法。以任意两维周期采样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斜模式采样技术的物理原理,并通过实验手段验证了斜模式采样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改变探测器推扫方向的采样间距符模式采样技术可以提高传输型光学遥感器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该技术相对于超模式采样技术,工程实现上要简单。  相似文献   
8.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亚/超燃模态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Mac Cormack格式、B-L湍流模型及氢/空气两步化学反应模型,计算了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在不同来流条件和供油规律下的二维燃烧流场。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来流条件下,供油规律对燃烧室的工作模态有着重大影响;在不同来流条件下,可通过调节供油规律,使燃烧室分别实现亚燃模态和超燃模态。  相似文献   
9.
Kumar KV  Waligora JM 《Acta Astronautica》1995,36(8-12):589-593
Doppler ultrasound is frequently used for monitoring circulating microbubbles during decompression to assess the symptoms of Decompression Sickness (DCS). This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its effectiveness for screening symptoms of DCS during simulated extravehicular activities (EVA). The information from various hypobaric chamber studies carried out at the NASA Johnson Space Center, Houston, TX was used in this analysis (n = 516). The circulating microbubbles were detected in the precordial area in 42% (218/516), and symptoms were reported in 16% (81/516) of these exposures. The accuracy of Doppler-detectable bubbles (Spencer grades) on all symptoms of DCS was examined by calculating measures of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The efficacy of Doppler as a screening device was examined by calculating their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 The results of these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sensitivity of Doppler decreased, and the PPV increased with higher Spencer grades. However, the likelihood of detecting true negative cases (NPV) was consistently higher with all bubble grades. Due to the high false-positive rate and low prior probabilities of the risk of DCS, Doppler was found to be more useful to identify those who did not develop DCS, than to detect positive cases of DCS in the simulated EVA exposures.  相似文献   
10.
《卫星应用》2006,14(2):16-16
2006年4月27日6时48分11秒,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制的遥感卫星一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