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85篇
航空   753篇
航天技术   91篇
综合类   148篇
航天   11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边条翼布局的双垂尾抖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数值模拟研究。模拟来流马赫数为0.2,迎角为10°~40°。通过非定常Euler方程计算各迎角下的非定常流场及垂尾根部弯矩系数。并将随时间脉动的根部弯矩系数进行计算得到根部弯矩系数均方根值,从而得出根部弯矩响应大小随迎角的变化曲线。结合流场特性对该布局双垂尾抖振的发生机理及抖振响应随迎角的变化规律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主要是由于边条破裂涡作用在垂尾上的脉动载荷引起的。最后,将垂尾根部弯矩响应的计算结果与该模型双垂尾抖振的风洞实验结果作了比较,结果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22.
机翼/外挂系统的颤振主动抑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奇凯  陈桂彬 《航空学报》1991,12(10):453-458
 本文对颤振主动抑制控制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一小展弦比带外侧导弹的机翼颤振模型,模型具有外侧后缘控制面。依据该模型的全部动力特性和刚度特性,以最优控制为基础,采用动态补偿器方法,设计了两阶控制律。对该控制律进行了风洞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颤振临界速度提高了14%以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3.
失速颤振是涡轮发动机最早遇到、出现最频繁、最难预测的一种颤振。目前亚、跨音速失速颤振的预测方法基本上仍采用经验方法。正在研究的方法多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这些方法把发作机理不同的颤振采用同一方法预测,不能反映颤报发作的客观规律,必然导致预测保守和不准确。文中试图采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从研究其发作机理入手,根据不同类型的亚、跨音速失速颤振的发作机理和工程实际的需要提出建立一套新的预测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4.
介绍了一种新的确定颤振边界的方法——鲁棒颤振裕度法。利用结构奇异值理论将颤振理论模型和试飞数据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了颤振边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5.
夏子龙  王锁芳 《推进技术》2020,41(6):1276-1285
为分析进口流量对压气机引气系统无管式减涡器压力损失的影响及无管式减涡器减阻效果,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无管式减涡器开展研究,并与直喷嘴模型进行了对比。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通过数值模拟,建立了无管式减涡器流阻特性"S"形曲线三分区模型,分析了无管式减涡器各截面间压力损失及其占比随无量纲质量流量变化规律。在计算流量范围内,与直喷嘴模型相比,无管式减涡器平均可降低压气机引气系统压力损失约45.9%。在第二拐点处,共转盘腔内压力损失降低了96.44%,此时无管式减涡器减阻效果最佳,较直喷嘴模型压力损失降低了73.44%。  相似文献   
26.
畸变进气下压气机叶片非定常载荷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乔渭阳  蔡元虎 《推进技术》2001,22(5):392-396
为了分析畸变进气在轴流压气机转子叶片表面产生的非定常激振力,采用二维无粘线化非定常流理论,建立了周期性气流条件下叶片表面非定常气动力的计算模型,根据实测的畸变实验数据,对某发动机的第一级叶片表面非定激振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叶片的不同径向位置,非定常压力的分布规律不完全相似,而作用在叶片表面总的非定常气动力在叶尖部位最强。  相似文献   
27.
直升机旋翼/动力传动链扭振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某型机为例,对旋翼/尾桨/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特性进行了综合建模分析与试验,试验表明整个传动链的扭振固有频率和振型计算结果正确,为消除动力传动链扭振与发动机燃油调节系统耦合动不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依据,提出的传动链扭振与发动机燃调系统耦合稳定性检查试验方法,首次在该型机的研制中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8.
针对基于大气紊流激励的飞机颤振试验数据具有信噪比低以及测量数据以加速度响应形式给出等特点,将小波变换与随机减量法相结合对飞机颤振模态参数进行识别,首先利用随机减量法获得结构在非零初始加速度条件下的自由衰减响应,然后对该自由衰减响应进行Morlet连续小波变换,为使变换简单,本文采用了Parseval定理和留数定理,利用Morlet的带通滤波特性,通过搜索小波变换系数在不同的尺度区域内的极大值,再根据小波变换系数的极大值、相角与固有振动频率及阻尼系数间的关系,即可识别出各模态参数。并对利用小波变换识别颤振模态参数时,实现模态解耦应满足的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仿真和飞机颤振试验数据分析,验证了该识别方法不仅简单、有效和可行,而且具有较强的抗噪性。  相似文献   
29.
某民机型号研制中,为改进飞机性能对机翼部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而机翼的颤振特性是衡量结构优化设计方案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一项重要指标。这里介绍了一种颤振特性快速预估方法,用于研究机翼优化设计中结构刚度降低对机翼颤振特性的影响趋势。并用此方法对该飞机机翼结构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机翼翼面刚度及颤振特性预估,迅速评估了优化方案是否满足颤振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0.
歼击机抖振边界试飞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德均 《飞行试验》1995,11(2):14-19
本文介绍歼击机抖振边界的试飞技术,比较了几种试飞方法的优缺点及驾驶技术,指出平飞拉起的试飞方法在过载和迎角的关系上较其它方法对应较好,可以作为主要的试飞方法,测试技术采用翼尖加速度和翼根弯矩法。数据处理除常用的均方根值法外,还提出了用功率谱密度的方法来建立与迎角的关系曲线,由此得到抖振起始迎角,还指出,为较确切抖振起始迎角,采用翼尖加速度,翼根弯矩的均方根值法和功率谱密度法进行综合分析,是一种行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