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航空   52篇
航天技术   87篇
综合类   8篇
航天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51.
基于路标观测角的星际着陆器自主位姿确定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利用导航路标进行六自由度状态估计这一非线性、模糊性问题,对星际着陆器自主位姿确定技术进行了研究。为了减小算法的复杂性,提高求解精度,基于欧式变换下角度不变性,提出以导航路标观测视线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作为观测量,对像素观测方程中位置、姿态状态进行解耦求解。通过对观测矩阵的讨论,分析了导航路标空间分布对位姿确定精度的影响,给出了导航路标选取的最优观测方案。最后利用蒙特卡罗仿真对所提导航算法进行了验证,并对影响导航精度的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2.
尚海滨  崔平远  乔栋 《航空学报》2010,31(12):2365-2372
 研究基于离散脉冲策略的行星际微推进转移轨道优化问题,为改善收敛性和计算效率,提出了一种解析的梯度矩阵计算方法。首先,基于离散脉冲思想建立了行星际微推进转移轨道优化模型,通过对速度脉冲矢量进行参数变换,避免了传统优化模型初值猜测和搜索域难以界定的缺点;然后,基于变分原理分析了离散脉冲模型中轨道状态转移矩阵与状态变分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多种轨道特征条件下状态变分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扩展到多次状态不连续情况;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离散脉冲轨道优化模型中性能指标与轨道约束对寻优参数梯度矩阵的解析表达式。以地球-火星的燃料最省微推进转移为例对所提解析梯度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数值结果表明:本文推导的解析梯度矩阵是正确的,与传统数值梯度计算方法相比,解析梯度矩阵可有效改善寻优算法的收敛特性,并能够提高计算效率约47%。  相似文献   
153.
传统的基于事后统计的可靠性评估手段已不能满足高可靠性航空电子设备的设计需求。文章提出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应用一种基于故障物理的可靠性评估方法,以某型大气数据计算机为研究案例,将环境载荷模拟施加于产品数字模型上,提取应力信息,进行潜在故障机理分析和相应的故障物理模型确认,以及累积损伤分析,最后得到产品的故障前时间以及故障率和可靠度函数。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实际可靠性试验结果有较好的近似度。  相似文献   
154.
We are developing a system to predict the arrival of interplanetary (IP) shocks at the Earth. These events are routinely detected by the Electron, Proton, and Alpha Monitor (EPAM) instrument aboard NASA’s ACE spacecraft, which is positioned at Lagrange Point 1 (L1). In this work, we use historical EPAM data to train an IP shock forecasting algorithm. Our approach centers on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se shocks are often preceded by identifiable signatures in the energetic particle intensity data. Using EPAM data, we trained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 predict the time remaining until the shock arrival. After training this algorithm on 37 events, it was able to forecast the arrival time for 19 previously unseen events. The average uncertainty in the prediction 24 h in advance was 8.9 h, while the uncertainty improved to 4.6 h when the event was 12 h away. This system is accessible online, where it provides predictions of shock arrival times using real-time EPAM data.  相似文献   
155.
摘要:为了探索太阳空间探测活动的发展方向,在广泛调研太阳空间探测任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任务实施年代、轨道设计、探测要素、技术特点和成果影响力,选取了10个典型空间太阳探测器,对其科学目标、有效载荷、卫星平台特性和科学发现进行了分析,提炼总结了太阳空间探测的进展和发展趋势。总体而言,太阳探测器运行轨道逐步多样化,有效载荷探测要素更加丰富,探测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显著提升,但仍存在大量问题待解决。在分析现阶段成果和待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太阳空间探测的发展展望,指出了全方位、多要素探测是破解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预报发展瓶颈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56.
月球是地球最重要的天然卫星,当前国际上正在迎来新一轮月球探索高潮,数十个机构和商业团队正在规划月球探索任务,并设想在未来实现航天员长期驻月,围绕月球的“太空竞赛”刚刚开始。月球GNSS(基于现有的地球GNSS以及新的环月卫星通信导航基础设施的月球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技术)是空间基准科研的基础,能够提供航天器着陆定位以及月面(及其覆盖空间)定位、导航与授时等服务,同时可以将月球作为试验场,将导航工具包扩展到更远的目的地(如火星)。对欧美近期发布的月球GNSS规划进行了整理归纳,其中包括美国月球GNSS接收机实验(LuGRE)计划和欧洲月光(MoonLight)计划,以及美国中远期月球通信中继和导航系统(LCRNS)计划,这些计划可以为我国开展月球GNSS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7.
固体推进剂燃烧微观诊断技术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宁飞  汪亮 《推进技术》1998,19(6):92-96
对近年来用于固体推进剂燃烧的微观诊断技术的原理、结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用扫描电镜、热分析、X-ray电子能谱仪、红外傅里叶光谱技术,微热电偶测温技术,LIF,CARS测试固体推进剂燃烧现象的结果,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8.
空间物理学是人类进入空间时代后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外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简要介绍空间物理领域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重要成果、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59.
随着新型原子钟的发明,其频率稳定度性能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它们在空间科学试验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这篇文章将介绍应用空间原子钟在微重力环境下所建议的某些基础物理方面的测试。  相似文献   
160.
The active spacecraft potential control (ASPOC) system developed in the 1990s emits positive ions to neutralise the spacecraft potential, such as used in several missions like Geotail, Equator-S, Cluster, Doublestar and MMS. With the experience gaine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e active spacecraft potential control (ASPOC-NG) instrument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the last three years. Thereby, three emission technologies were tested including Liquid Metal Ion Source (LMIS), Liquid Metal Electron Source (LMES) and Solid Metal Electron Source (SM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itter module by FOTEC and the corresponding electronics control unit by IWF is presented. Optimisation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he focus on the reduction of mass and power consumption to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future scientific missions. Coupling tests of the modules and the electronics control unit were performed including range, accuracy and lifetime tests. Both ASPOC-NG instruments f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ge compensation and their performance values show excellent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