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21篇
航空   532篇
航天技术   132篇
综合类   142篇
航天   1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possibilities of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for analysis of optical spectra of electric discharge spark in atmosphere. Breakdown in air can be initiated by intense laser pulse, making plasma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he formed plasma can be further maintained by electric current obtained from capacitor discharge. In such a case the capacitor voltage can be much lower than the striking voltage (the voltage needed to initiate the electric breakdown in air). Present setup has timing precision and low jitter of fast laser and arbitrary high energies corresponding to capacitance and voltage to which the capacitor is charged. We have used a streak camera equipped with a spectrograph to analyze optical emission of plasma obtained in this way. Q-switched Nd:Yag laser was used to achieve the initial breakdown in air.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were used in order to classify optical spectra of plasmas with different electron temperatures obtained with different excitation energies. We have shown that, instead of using the usual way of identifying the spectral peaks and calculating their intensity ratio, it is possible to train the computer software to recognize the spectra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electron temperatur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reduce the dimensionality of problem. We present possibilities of plasma electron temperature estimation based on several clustering algorithms.  相似文献   
922.
张仪  王晓东  梁俊宇  康顺  张锴 《航空动力学报》2017,32(11):2761-2768
通过在Spalart-Allmaras(S-A)湍流模型中加入应变率张量,来改善模型对横向射流(JICF)的计算精度。模拟了速度比分别为0.5和1.5工况下的横向射流。经实验值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A模型预测精度有所提升;并对湍流模型改进部分对横向射流的作用机制做出了分析。将改进后S-A模型的计算结果与k-ε模型,雷诺应力模型(RSM)和大涡模拟(LES)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S-A模型在速度比为0.5时精度最高,而在速度比为1.5工况下没有明显优势;并对这一现象做出了合理分析。   相似文献   
923.
氢气添加对RP-3航空煤油燃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阐明氢气添加对国产RP-3航空煤油燃烧特性的影响,在定容燃烧反应器中实验测量了初始压力为0.1MPa、初始温度分别为390,420K、当量比范围为0.8~1.5时RP-3航空煤油/氢气混合气的层流燃烧速度与马克斯坦长度,分析了掺氢比对火焰发展结构、层流燃烧速度及马克斯坦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掺氢比的提高,在火焰发展过程中,火焰前锋面逐渐出现裂纹或褶皱,火焰的不稳定性逐渐增强;随着混合气当量比或掺氢比的升高,RP-3航空煤油/氢气混合气的马克斯坦长度逐渐减小;当混合气当量比从0.8升高至1.5时,RP-3航空煤油/氢气混合气的层流燃烧速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量比为1.2时混合气的层流燃烧速度达到最大;同时,随着初始温度或掺氢比的升高,RP-3航空煤油/氢气混合气的层流燃烧速度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924.
在对流固耦合仿真计算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水下航行体舵板张开过程的仿真计算模型,采用该模型 对舵板张开过程的角速度、载荷以及响应等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水下航行体发射试验中,对舵板张开角度、舵 板应变等参数进行了测试,对测试获取的数据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二者一致性较好,能够为水下 航行体的水弹道分析和舵板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25.
在卫星导航系统动态定位中,采用基于瞬时多普勒观测量的最小二乘法确定速度,当载体高机动时,多普勒误差迅速增大,从而导致测速精度大幅度降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同时实现动态模型自适应修正和观测模型自适应更新的Kalman滤波算法。算法采用滑动窗方式来建立实时更新的动态模型参数,使当前统计模型自适应地跟踪载体的动态特性。此外,算法提出观测模型的自适应更新方法,通过设置载体状态判决门限,高、中机动时仅进行受动态应力影响小的伪距更新,低机动下添加精度较高的伪距率更新。通过Sprient GSS8000模拟器产生的动态场景验证表明,相对于最小二乘法和常规Kalman滤波算法,提出的自适应Kalman滤波算法能够全面提高载体在多种运动状态下的测速精度。  相似文献   
926.
基于高激发里德堡原子的微波电场测量技术与传统金属天线相比有诸多优越性,是未来微波电场高精度测量的重要方案之一。采用全红外光激发里德堡原子的方案不再依赖复杂而昂贵的短波长激光器,大大减小了激光器系统的体积与能耗。在三红外光级联激发里德堡铷原子的过程中,发现了中间态对应的双光梯形电磁诱导透明光学参数对三光激发里德堡态电磁诱导吸收峰信噪比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采用光失谐方法能很好地优化三光EIA光谱。利用微波场下的Autler-Townes分裂效应和标准天线方法对微波喇叭天线发射的微波电场实现精确的校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超外差接收技术成功探测到本地场与信号场所形成的拍频信号,得到了拍频光电信号与信号场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最终通过实验噪声基底的噪声功率谱得到三红外光里德堡铷原子微波测量的极限灵敏度为37.5(5.5) nV·cm-1/Hz。采用三束红外光激发的方法为研制小型里德堡原子微波电场探测仪器奠定了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927.
大型空间可展开结构热致振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搭载高精度光学载荷的空间飞行器在进出地球阴影区时,飞行器上处于展开状态的太阳帆板因剧烈的温度变化会诱发振动问题.本文采用有限元法,首先对太阳帆板进行在轨进出阴影区瞬态温度求解;然后基于卫星-太阳帆板整体动力学模型,将时变温度场等效为时变热载荷加载到整星系统上,对整星系统的热致振动动力学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处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