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4篇
航空   167篇
航天技术   11篇
综合类   32篇
航天   3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超燃试验用加热器三维粘性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时,使用燃烧型加热器模拟高焓、高马赫数的来流条件,而加热器的喷注结构对改善加热器出口流场均匀性具有重要作用.使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对2种喷注结构的燃烧型加热器进行了三维定常反应流场模拟,获得了设计工况下的流场.结果表明,采用多孔斜喷结构能使氢气在横向有较大的穿透深度,加上空气的引射作用在燃烧室头部产生大尺度横向涡,增强了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燃烧以及燃气的掺混,使加热器出口温度场不均匀性从53%降为21%,氧气摩尔分数不均匀性从63%降为17%,更有利于开展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  相似文献   
42.
变比热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尾喷管设计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气体总温较高时,气体的比热比将不再保持不变,而是温度的函数。由于超燃发动机尾喷管的入口温度很高,因此,在喷管型面设计时应该考虑比热变化对型面产生的影响。给出了基于量热完全气体模型和热完全气体模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尾喷管设计方法。并比较了比热比不变和比热比随气体温度变化时对喷管型面设计的影响。对量热完全气体的应用限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3.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碳氢燃料的点火和火焰稳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氢氧加热脉冲风洞上,对超音速燃烧室在进口2Ma、总温960~1 420 K条件下的碳氢燃料的点火和火焰稳定进行了实验研究。在直连式超音速燃烧室实验中,通过采用火花塞 氢先锋火焰、火花塞 乙烯先锋火焰的方法实现了煤油燃料的点火和火焰稳定。研究结果显示,当采用氢作为先锋火焰时,利用火花塞能够在燃烧室进口总温960 K条件下实现煤油的点火和火焰稳定;当采用乙烯作为先锋火焰时,利用火花塞,实现没有点火和火焰稳定的最低温度为1 420 K。  相似文献   
44.
纯净空气来流下的超声速燃烧实验装置及其初步实验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电阻加热的连续式实验设备,在燃烧室进口气流为高温纯净空气、马赫数Ma=2、总温Tt=1000K,总压Pt=0.8MPa条件下,进行了不同当量油气比的氢和乙烯燃料的超声速燃烧室直连式实验.采用从壁面垂直于主流喷射燃料和以氢作为先锋火焰,实现了乙烯燃料的可靠点火和稳定燃烧.实验测量了燃烧室的壁面压力、空气流量、燃料喷射压力、喷管进口总温等参数,并拍摄了燃烧室出口火焰.本文实验采用的电阻加热设备具有实验介质无污染、稳定运行时间长、工作性能稳定、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其主要部件电阻加热器出口的最高温度可达600~1000K,对应的流量为1.5~0.73kg/s、加热器功率为750KW.  相似文献   
45.
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热结构设计的计算工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分析在电弧加热器上进行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热结构试验的热交换,用了准三维的热分析工具和三维内流场CFD计算平台来作为分析工具.在换热计算及试验中用了水和煤油作为冷却剂,而且用煤油作为燃料.计算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换热分析工具和国内航空煤油物性表达式可以在深入的热结构试验和设计中应用.  相似文献   
46.
氢燃料双模态燃烧室模态转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双模态燃烧室的模态转换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氢燃料模型燃烧室在不同当量油气比、飞行马赫数、燃料喷射方式下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相互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当量油气比提高、飞行马赫数降低及双面喷射燃料均使燃烧室更趋于亚燃工作模态.  相似文献   
47.
In this research effort,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wo-dimensional magnetohydrodynamic(MHD) channel is performed and Hall effect is studied.The computational model consists of the Navier-Stokes(N-S) equations coupled with electrical-magnetic source terms,Maxwell equations and the generalized Ohm’s law.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electrical potential equation considering Hall effect are derived.To start with,the MHD channel with single-pair electrodes is studied and flow of the electric current is in accordance with physical principle.Then the MHD channel with five-pair electrodes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ical current concentrates on the downstream of the anode and the upstream of the cathode due to Hall effect,and the flow field becomes asymmetrical.At the current value of the magnetic interaction parameter,the electrical-magnetic force affects the flow remarkably,decreasing the outlet Mach number and increasing the outlet pressure;what’s more,the flow structure in the channel becomes extremely complex.Performances of MHD channels with continual electrodes and segmented electrodes are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performance of the MHD channel with segmented electrodes is better than that with continual electrodes with the increase of Hall parameter.  相似文献   
48.
以一体化设计的思想,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各部件进行了初步设计.采用CFD方法对所设计的构型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和性能计算,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值比较吻合.分析总结了发动机各部件和整机的流场及性能变化规律,比较了发动机工作和不工作情况下的性能变化.研究结果对超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设计及其性能变化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9.
超燃冲压发动机双凹腔燃烧室氢气燃烧流场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娟  潘余  刘卫东  王振国 《航空动力学报》2009,24(11):2501-2505
为了比较超燃冲压发动机中双凹腔燃烧室相对于单凹腔燃烧室在促进燃烧方面的优势,运用高速摄影仪拍摄了氢气当量比为0.07时燃烧室中的火焰情况,结合数值仿真结果,得出如下结论:小当量比情况下氢气燃烧很稳定,燃烧区域主要集中于前凹腔的剪切层和该凹腔所围成的三角区以及该凹腔下游壁面位置,燃料喷口周围没有火焰;无论是串联凹腔燃烧室还是并联凹腔燃烧室,相同条件下燃烧时壁面压力均比单凹腔燃烧室高,串联凹腔之间的回流区为燃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串联凹腔之间的距离越近,燃烧放热越集中,壁面压力越高.   相似文献   
50.
通过数值模拟和地面试验研究了当量比和注油分布对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隔离段入口马赫数为2.0,总温为1100K,总压为1MPa的来流条件下,总当量比为0.6时,燃烧模态为双模态亚燃,热力喉道位置位于凹槽出口处;总当量比大于0.6时,发动机燃烧模态为亚燃,热力喉道位置相同,流场结构稳定.通过选取压力参考点的方法,发展了发动机推力快速分析方法,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