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46篇
航空   397篇
航天技术   51篇
综合类   36篇
航天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2 毫秒
31.
激波聚焦诱导气液两相爆震燃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以激波聚焦和增加障碍物方式诱导煤油-空气气液两相爆震燃烧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脉冲爆震发动机(PDE)中气液两相流的喷射、雾化、掺混过程.研究发现环形爆震波在爆震管凹腔内经过反射、汇聚后能够引燃可燃混合物.而在障碍物处,激波的反射和再反射聚焦能够形成高温高压点(2700K,25MPa),产生局部爆炸,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脉冲爆震燃烧(波面速度为1900m/s,温度为2 950K),有效地缩短由缓燃向爆震转变(DDT)距离至0.45m.  相似文献   
32.
The ionospheric laboratory of Wuhan University has developed an ionosonde over about seven years. The prototype is designed as a portable, low-power digital MF (medium frequency) and HF (high frequency) radio system with high range and Doppler resolution. The first system is used for ionospheric oblique backscattering detection and called WIOBSS (Wuhan Ionospheric Oblique Backscattering Sounding System). WIOBSS is a portable monostatic ionosonde for both ionospheric research and HF channel management, adopting alternate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atterns to transmit long coded pulse trains for high pulse compression gain. The almost perfect sequences are applied to modulate the pulse train for sounding without range sidelobes and the echo phase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Doppler velocity and velocity fluctu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 techniques adopted by WIOBSS and presents some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33.
论述一种单次特快波形信号的实时传输技术,介绍弹载遥测发射设备的工作概况,该设备从射频频率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调频体制的,从射频功率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脉冲体制的。该设备不但能传输特快波形信号,而且能传输缓变的常规遥测信号,设计方案新颖,是一种多用途的弹上遥测发射设备。  相似文献   
34.
高焓激波风洞喷管流场非平衡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焓激波风洞是开展高超声速流动研究的重要地面模拟设备,但其产生的高焓气流在喷管中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典型的热化学非平衡流动,试验段特征参数通过直接实验测量难以完全确定。本文通过求解耦合双温度模型的轴对称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高焓激波风洞中典型状态下气流的热化学非平衡流动特性,分析了焓值对非平衡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喷管出口自由流均匀区域达到出口截面直径的75%以上,能够为实验提供足够的空间;喷管出口自由流处于热化学非平衡状态,在喷管喉道后约1/5喷管长度处气流即已处于冻结流状态,组分浓度和振动温度随气流流动基本不变;焓值在8.4MJ/kg~19.5MJ/kg之间变化时,非平衡程度随着焓值的增加而增强,但是低焓值时非平衡程度的增强更加剧烈。  相似文献   
35.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10):81-90
In this paper, the flow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ODWs) induced by a finite wedge under argon dilution are studied by solving the Euler equations with a detailed chemical model of hydrogen and air. First, the effects of the expansion waves, argon concentration, geometric parameters, and Mach number on the ODW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es of these parameters may make the oblique detonation not be initiated. Then, the ODW initiation criterion of the finite wedge is summarized, as the characteristic length of the induction zone LC and the characteristic length of the oblique wedge LW meet the condition LC/LW < 1, the initiation of the ODW occurs; otherwise, it does not occur. What’s more, the Constant Volume Combustion (CVC) theory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 length of induction zone. It is found that CVC theory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smooth transition” type of ODW flow field, the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characteristic length in induction regions are in good agreement. This wor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sign of oblique detonation engines for hypersonic vehicles.  相似文献   
36.
为研究超爆轰模态冲压加速器的推进性能,采用混合的Roe/HLL(Harten, Lax, Van Leer)格式,结合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AMR )与沉浸边界法(IBM ),数值模拟了弹丸速度高于预混可燃气体C-J爆速的冲压加速器流场,揭示了弹丸速度对流场结构与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弹丸速度在一定范围时,斜爆轰波可驻定在弹丸肩部或头部,在弹丸尾部形成高压区加速弹丸,并且,斜爆轰波驻定在弹丸头部推力更高,稳定工作的速度范围 更宽 。  相似文献   
37.
非预混条件下的旋转爆轰燃烧室双波头演化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旋转爆轰燃烧室双波头演化过程中流场结构变化的问题,对非预混条件下的旋转爆轰燃烧室从起爆到形成稳定的双波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起爆到形成稳定爆轰过程,燃烧室主要经历了起爆、爆轰波对撞和稳定爆轰三个阶段;在爆轰波对撞阶段,首次对撞是两个爆轰波间的对撞,由于对撞点处缺少新鲜混合气,从而在对撞结束后衰减为两个压力波。第二次对撞是两个压力波间的对撞,因为在第二次对撞点附近存在新鲜混合气来支撑爆轰波的持续传播,故对撞结束后产生了一个爆轰波和一个较弱的压力波;第二次对撞发生后,燃烧室内的压力波反射叠加并形成局部高压区,此高压区压缩气体使气体温度升高,高温气体引燃混合气后,最终发展成为第二个爆轰波;稳定阶段,两个爆轰波均能稳定自持传播,爆轰波峰面压力可达1.45MPa,波后温度为2500K,爆轰波速度稳定在1738m/s,产生的推力与比冲分别为79.76N和2312.15s;斜激波的存在使燃烧室出口平面流场产生了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38.
脉冲爆震载荷作用下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PDTE)气动载荷具有周期性、非定常的特点,应用有限元法建立了PDTE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计算模型。在验证计算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周期性、非定常轴向力和扭矩对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燃气涡轮发动机相比,PDTE转子系统同时存在弯曲振动、轴向振动和扭转振动。脉冲爆震燃烧室的气动载荷会改变转子系统的弯曲刚度,但对气动载荷合理设计后,其对弯曲振动的影响较小。周期性、非定常轴向力引起转子系统轴向振动,且轴向振动特性主要受零频和1阶轴向共振频率处响应的影响。PDTE工作时滚珠轴承的轴向支反力会不断变向,在设计滚珠轴承时应予以考虑。周期性、非定常扭矩引起转子系统扭转振动,1阶扭转共振频率分量在扭转振动响应中占优。   相似文献   
39.
为了探究前缘钝化、化学非平衡效应对斜爆震发动机进气道的工作性能及出口温度边界层分布的影响,采用热完全气体、化学非平衡气体两种模型对不同顶板、唇口前缘钝化半径下斜爆震发动机进气道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相比基准进气道,钝化后进气道上壁面温度边界层厚度较大,下壁面温度边界层厚度较小;在化学非平衡气体模型下,顶板前缘钝化半径(R1)>2mm时进气道的顶板附近和分离区内离解反应较为明显,唇口前缘钝化半径(R2)>2mm时进气道的唇罩、唇口板附近离解反应较为明显;当钝化半径≥4mm时,两种气体模型下进气道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和静温的相对变化量绝对值大于0.5%,有必要考虑化学非平衡气体效应对进气道出口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徐高  翁春生  康楠  武郁文  郑权 《推进技术》2022,43(1):175-183
为研究气液两相连续旋转爆轰发动机燃烧室内爆轰波的传播特性,以汽油为燃料,富氧空气为氧化剂,建立了欧拉-拉格朗日模型进行二维数值仿真,其中气相方程采用时空守恒元与求解元方法求解,液相方程采用标准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在两相旋转爆轰模型还考虑了液滴雾化破碎过程。计算结果表明:起爆后形成的初始爆轰波经过初始燃料填充区域后逐渐衰减,随后入口附近新生成的压力波经过一系列发展形成了自持稳定传播的旋转爆轰波;旋转爆轰波的传播模态受燃料与氧化剂的喷注压力和氧化剂填充比影响,在不同工况下旋转爆轰波呈现出4种传播模态,即稳定单波模态、稳定双波模态、不稳定双波模态和不稳定单波模态;在双波模态工况下,燃烧室内初始只形成1个爆轰波,后由入口附近局部爆炸产生的压力波发展为新的爆轰波,转化为双波模态后爆轰波的强度略有下降,但燃烧室整体推力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