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42篇
航空   519篇
航天技术   119篇
综合类   81篇
航天   1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Kane法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并考虑根铰间隙影响因素,建立适用于空间柔性太阳电池阵的多框架展开机构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框架展开机构的展开方式和展开过程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机构组成部件在展开过程中的几何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动力学特性,分析了框架展开机构各个关节点运动特性、铰链间隙与外部驱动力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合理控制框架展开机构各运动部件的驱动力矩是保证框架按照确定规律展开的必要条件;根铰间隙对太阳电池阵框架展开机构角加速度影响较为明显,进而影响到展开框架展开过程的稳定性,对转角和角速度几乎没有影响;在进行空间太阳电池阵框架展开机构设计时应严格控制铰链轴间隙,并通过动力学仿真校核间隙对太阳电池阵展开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空间柔性太阳电池阵多模块框架展开机构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2.
为解决小半径弯管内侧起皱、外侧减薄的成形缺陷,提出了一种弯胀复合成形的方法。通过几何关系解析了初始弯曲半径和初始管坯直径与最终管径和最终弯曲半径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初始弯曲半径的取值范围。采用有限元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不同初始弯曲半径对零件壁厚分布的影响,分析了胀形过程中零件弯曲处及直壁处的变形规律。最终发现:初始弯曲半径越大,零件的最终减薄越小,胀形过程中弯曲处内外侧发生均匀减薄,直壁处内侧减薄明显大于外侧减薄。  相似文献   
73.
提出航天铝合金深腔零件整体成形方法,开展预制坯优化设计。对比分析直筒和变径筒两种预制筒坯结构变形规律,数值模拟研究了底部圆角对开口球形件液压成形的影响规律。以直径D=450 mm的球形整体零件为验证对象,进行底部圆角r=60 mm的变径筒形件的液压成形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直筒坯液压成形时,赤道位置发生破裂;变径筒坯液压成形时,当胀形压力为16 MPa即发生贴模;液压成形时,筒端口自适应补料,所以上半球的壁厚分布均匀;随着底部圆角越大,筒底部减薄越小,筒壁厚越均匀;当底部圆角为r=60 mm时,开口球壳赤道位置壁厚减薄最严重,减薄率为11.1%,球底部减薄率为9.8%,开口球壳上半球壁厚差为0.17 mm,下半球壁厚差为0.43 mm。  相似文献   
74.
《中国航空学报》2022,35(11):45-58
This paper revisits the Space-Time Gradient (STG) method which was developed for efficient analysis of unsteady flows due to rotor–stator interaction and presents the method from an alternative time-clocking perspective. The STG method requires reordering of blade passages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ve clocking positions with respect to blades of an adjacent blade row. As the space-clocking is linked to an equivalent time-clocking, the passage reordering can b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alternative time-clocking. With the time-clocking perspective, unsteady flow solutions from different passages of the same blade row are mapped to flow solutions of the same passage at different time instants or phase angles. Accordingly, the time derivative of the unsteady flow equation is discretized in time directly, which is more natural than transforming the time derivative to a spatial one as with the original STG method. To improve the solution accuracy, a ninth order difference scheme has been investigated for discretizing the time derivative. To achieve a stable solution for the high order scheme, the implicit solution method of Lower-Upper Symmetric Gauss-Seidel/Gauss-Seidel (LU-SGS/GS) has been employed. The NASA Stage 35 and its blade-count-reduced variant a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validity of the time-clocking based passage reordering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high order difference scheme for the STG method. Results from an existing harmonic balance flow solver are also provided to contrast the two methods in terms of solution stability and computational cost.  相似文献   
75.
为研究纤维褶皱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压缩性能的影响,参考ASTM D6641—2014完成了含纤维褶皱碳纤维层合板压缩性能试验;同时采用基于Hashin失效准则及性能逐渐退化的渐进损伤方法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褶皱程度为30%的凹陷试验件压缩极限载荷相比完好试验件降低了58.48%;同等褶皱程度下凹陷试验件比凸起试验件抗压强度更低;褶皱程度为30%的凹陷试验件刚度相比完好试验件降低了35.80%;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吻合良好,试验件的损伤最初为基体损伤,经过扩展导致试验件在褶皱处断裂。  相似文献   
76.
对SPOT遥感图象的信息保持型压缩编码进行了研究。对几种不同的预测器及A_2、A_3线性码进行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在SPOT 遥感图象的信息保持型压缩编码中,采用文献[1]提出的三点预测器较好,线性码采用A_3码较好;两者结合,在信息保持率大于99%时,可使压缩比达2倍以上。文内还对在压缩图象的传输与恢复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7.
轴对称件超塑约束胀形过程FEM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变形刚粘塑性有限元 ( FEM)模拟了圆板轴对称超塑约束胀形的贴模过程。研究了胀形件几何尺寸 (胀形高宽比 HP/RD)、材料速率敏感指数 m、摩擦因子 Am 对胀形件贴模过程 ,以及贴模方式对厚度不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300M钢制内螺纹冷挤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九华  王珉  金问林  戴勇 《航空学报》1993,14(10):557-559
研究300M超高强度钢内螺纹的冷挤压成形以及工件预制底孔直径、冷却润滑液等因素对其内螺纹挤压成形的影响;对挤压螺纹轴截面上的显微硬度进行了测试,并对显微硬度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与45钢进行对比以此来表征挤压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79.
对Al3O3-Ti系梯度功能材料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热应力进行了弹性有限元法分析。讨论了梯度层数目,梯度层厚度和成分梯度指数对应力大小和分布的影响,优化出了各项最佳参数。非线度功能材料与优化后的梯度功能材料的残余热应力对比结果显示;梯度功能材料缓和热应力的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80.
梯度热障涂层的设计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方法 (EB PVD)制备了梯度热障涂层,其结构设计为NiCoCrAlY粘结层 /Al2O3 YSZ过渡层 /YSZ陶瓷层。YSZ陶瓷层的结构为柱状晶结构,Al2O3 YSZ梯度过渡层为梯度微孔结构。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梯度热障涂层进行热应力分析,优化了Al2O3 YSZ梯度过渡层的组成。计算结果表明,梯度涂层的内应力显著降低,而且界面及其附近应力和应变变化较平缓。过渡层厚度的增加有利于降低涂层内应力和缓和涂层界面处的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