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航空   38篇
航天技术   7篇
综合类   4篇
航天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一种接触热阻的数值计算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沈军  马骏  刘伟强 《上海航天》2002,19(4):33-36
分别采用截锥体、圆弧形和三角形模型来模拟实际物体的接触面 ,利用DELAUNAY三角形非结构化网格离散温度场 ,并使用有限元法数值计算接触热阻。通过比较几种模型的计算结果 ,提出控制角为 30°的三角形模型有较高的精度。给出接触热阻的近似计算公式 ,并分析了表面粗糙度对接触热阻的影响 ,所得出的结论在工程实际应用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2.
星载缝隙波导微波天线热控方案研究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波天线阵面的热变形是影响在轨指向精度的关键因素,如何解决大功率器件的散热问题至关重要。某微波天线热耗峰值近万瓦,在近20 m2的全阵面内,需要保证收发(TR)组件的温升和补偿加热器的功耗不能过高。针对某微波天线特有的工作模式和外热流情况,提出了机械泵驱动流体回路(MPFL)、双面散热和相变热管 3种热控方案,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性。为解决天线内部狭小空间的辐射传导耦合问题,开展了单模块热阻实验分析与优化,并得到了在轨测试的验证。  相似文献   
33.
应用离散结构三维温度场分析程序 ,将固体、流体表面的对流作为接触问题处理 ,并把太阳辐射作为外部热流数据、内部电子作为内部热源 ,计算了某相控雷达的温度分布。  相似文献   
34.
低温真空下固体界面间接触导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10~325K温度范围内,对低温下两种常用接触材料-不锈钢和铝,进行了大量的接触导热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接触热导与界面载荷,温度和表面分形参数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两种材料接触热导与载荷关系的实验幂指数均在0.4~0.6之间,温度是通过材料的热导率和力学性能对接触导热发生作用的,接触热导随着表面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5.
固体界面间接触热阻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M—T接触导热分形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各接触点的收缩热阻,对M—T模型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表面分形参数、界面温度及材料物性等因素与接触热导的关系,并结合实验数据对修正型M—T接触导热模型、经典Mikie模型和Yovanovich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一维稳定导热原理用试验方法研究接触热阻的简单装置,以及使用这一装置采集的部分试验数据、数据处理方法和试验结果,对热损失也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特别应当指出,当接触表面所受的挤压应力高达10~6Pa至10~7Pa以上时,挤压应力明显成为影响接触热阻的主要因素。试验中发现了某些现象,本文对此做了定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37.
热电偶、热电阻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热电偶、热电阻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硬件组成、软件实现,并简要叙述了其自动检定的过程及方法。  相似文献   
38.
以T300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单向复合材料为例,考虑纤维周围间隙缺陷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微观图像识别的等效导热系数预估方法.首先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处理材料微观电镜照片,然后依据纤维体积分数稳定性判据应用几何重构技术建立了代表性单元,并通过在代表性单元(RVE)内部交界面处添加接触热阻的方法引入间隙缺陷的影响,最终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得到等效导热系数(ETC).研究发现:间隙的位置对等效导热系数影响微弱;随着间隙缺陷占比和厚度的增加,等效导热系数显著降低;间隙缺陷占比大于0.8,无量纲间隙缺陷厚度小于0.15时,单向纤维增韧复合材料的等效导热系数受间隙影响最突出;相对于纤维和基体理想接触的情况,考虑间隙缺陷后,等效导热系数最大降幅可达52.1%.   相似文献   
39.
高温壁面热流与温度一体化测量传感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测量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的热环境,从Gardon热流计原理出发,发展了一套水冷热流/壁温一体化测量技术.采用热阻分析方法,对传感器的热结构进行了分析与优化设计.测试了多种隔热与外壳材料对传感器响应特性的影响.通过辐射加热方式对传感器进行了标定,获得了热流/电压、壁温/热流的标定曲线.采用该传感器,在模拟马赫数6、总温1800K的来流条件下,对超声速燃烧室的热环境进行了初步测量,获得了与传热分析相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0.
刘冬欢  尚新春 《航空学报》2012,33(10):1834-1841
采用内置高温热管的疏导式热防护结构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热防护方式,热管与高温复合材料之间的接触热阻(TCR)对防热效果有重大的影响。首先给出了一种疏导式热防护结构的计算模型,进而采用间接耦合的方法建立了由接触热阻引起的热力耦合问题的计算格式,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预留间隙条件下的热防护结构进行了热力耦合分析,重点考察了接触热阻对其防热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预留装配间隙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的应力水平,但同时使得界面接触热阻增加,从而使得结构驻点温度升高,因此在采用预留间隙设计时必须在考虑界面接触热阻的条件下从结构强度和温度两方面对结构进行安全性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