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篇
航空   122篇
航天技术   21篇
综合类   110篇
航天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61.
针对Flash长操作延时等特点,为提升吞吐率,采用多级并行架构,通过通道级、芯片级、逻辑阵列级和面级并行操作,并配以簇映射机制,设计了多级并行的NAND Flash存储盘,通过实际验证,基于多级并行结构的存储盘的读写性能取得一定提升。  相似文献   
262.
研究了LF6合金薄靶在GCr15高速粒子斜撞击下的损伤行为。研究表明 ,薄靶的损伤行为随粒子速度和入射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当粒子入射角α小于某一临界入射角αc 时 ,粒子在靶材的表面会发生跳弹现象 ,如果粒子在碰撞时粉碎 ,一部分粒子碎片可能击穿薄靶 ,一部分粒子碎片可能在靶材表面发生弹跳现象。发生跳弹现象的临界入射角度αc 随粒子速度v0 的增大而减少。当α >αc 时 ,高速粒子在LF6合金靶表面不会发生跳弹现象 ,粒子或击穿薄靶或嵌入到靶材中。发生跳弹现象时 ,LF6薄靶表现出不击穿、极限不击穿和被击穿三种损伤形式  相似文献   
263.
考虑SSI效应的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并完成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I效应)的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土性地基和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基础及隔震层的转动效应、楼层加速度反应,探讨了SSI效应对隔震结构体系隔震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由于SSI效应的影响,土性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的隔震效率较刚性地基时明显降低,SSI效应对隔震结构体系隔震效率的影响与输入地震动的峰值及频谱特性有关.因此,对建于土性地基上的隔震结构进行设计时,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64.
陆夕云  尹协远  庄礼贤 《航空学报》1992,13(11):571-576
通过对非定常N-S方程的数值求解,研究了最大厚度为12%的Karman-Trafftz翼型在Re数为1000时的大迎角俯仰振动。其中着重分析了旋涡结构与表面压强分布的关系。数值研究表明,后缘形状、折合频率等对涡结构演化有重要影响。后缘涡顺利地从后缘脱落时,失速涡在上翼面能诱导出较大的吸力。后缘涡在翼面上驻留时,各涡产生复杂的相互干扰,对失速涡在上翼面产生吸力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65.
基于响应面法的短距/垂直起降飞机近地面升力损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短距/垂直起降(S/VTOL)飞机近地面升力损失的流场计算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出特定升力布局的飞机近地面状态各工况的升力损失.采用响应面法获得了飞机升力损失关于喷管落压比(NPR)、来流速度及飞机高度的2阶响应曲面函数及显著影响飞机升力损失的关键因素.并分析了喷管落压比、来流速度及飞机高度对飞机升力损失的交互影响作用,优化得出给定工况范围内升力损失最小的工作点.研究表明:仅考虑单因素影响时,升力损失随高度、落压比的增大而减小,随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考虑两因素交互作用时,高度与落压比及来流速度与落压比对升力损失存在交互影响,而高度与来流速度对升力损失无交互影响;优化获得的升力损失最小的工作点是飞机距地面高度为9D(D为喷管直径)、喷飞机高度为3、来流速度为0m/s,此时的升力损失为1.3%.   相似文献   
266.
随着量子技术的发展,对极微弱光辐射的研究方向逐渐向量子化发展,利用相关光子对法对单光子探测器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介绍了相关光子对法的原理及相关光子源中非线性晶体的关键参数设计方法,利用波长355 nm的激光器作为泵浦光源,泵浦相位匹配角为36°的BBO非线性晶体,实现了(450~1 675)nm的相关光子输出;泵浦相位匹配角为28.1°,32.91°,31.29°的BBO非线性晶体,实现了460 nm和1 550 nm, 632.8 nm和807 nm, 1 064 nm和532 nm的相关光子对共线输出。在460 nm, 1 550 nm, 632.8 nm, 1 064 nm波长点利用符合测量对单光子探测器的量子效率进行测量,为实现多波长点至全波段单光子探测器校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67.
应用石腊切片法,研究了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杜鹃红山茶具四囊型花药,腺质绒毡层;药壁发育为基本型;小孢子发育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形;花粉粒成熟时具二细胞;胚囊发育属双孢八核葱型,具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显微结构检测结果揭示,自然居群的杜鹃红山茶胚珠败育率达39.4%,这可能是导致自然居群结果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68.
随着我国空间站建设和载人航天计划的进一步实施,航天员舱外活动将成为实现复杂空间操作的重要任务。为了确保航天员在轨维护空间机械臂的任务规划切实可行与工作效率,需要将航天员在轨维护流程、工具装置操作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与地面试验验证。航天员在轨维护空间机械臂的任务是系统性工程,涉及维修流程设计、备件转移、航天员操作空间分析和操作能力分析等多方面内容。以航天员舱外维护空间机械臂为背景,建立空间站运营中航天员在轨维护机械臂的任务规划与验证系统,验证航天员可达性及维修过程可操作性分析,评估航天员在轨维护梦天舱机械臂任务设计的合理性,为后续开展航天员舱外活动训练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9.
A turbulent round jet at the Reynolds number of 7,290 is simulated by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study jet noise source and its propagation. A large domain of 60 diameters in the axial direction, 30 diameters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and full 360 degrees is chosen to minimize the effect of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spatial statistics of the simulated flow and the peak amplitude of acoustic radiation at 45 degree angle agree well with existing literature, confirming the quality of the data. Motivated by Ffowcs Williams and Hawkings equation, acoustic source terms for the far field sound propagation were identified both in the time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s. The spectra at three respective locations of the potential core, the shear layer, and the ambient indicate that the fluctuation magnitudes are highest in the shear layer, followed by the potential core and the ambient. The turbulent characteristics are isotropic in the potential core and the shear layer, and the ambient exhibits an intermittent behavior.  相似文献   
270.
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单光子探测器作为量子保密通信等领域的核心器件,一直是行业内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各类新技术的应用使单光子探测器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对其测试、校准技术的研究也受到关注,尤其是基于量子物理效应的新型量子计量方案得到国内外计量机构的重视。文中对单光子探测器的工作机制和单光子探测器国内外校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述,梳理了国内外基于标准探测器和相关光子对开展探测效率校准以及后脉冲概率、时间抖动参数的校准技术现状,可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并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