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31篇
  免费   10573篇
  国内免费   2811篇
航空   22754篇
航天技术   2340篇
综合类   1008篇
航天   4113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395篇
  2022年   855篇
  2021年   985篇
  2020年   1020篇
  2019年   1513篇
  2018年   1645篇
  2017年   1707篇
  2016年   1565篇
  2015年   1589篇
  2014年   1425篇
  2013年   1527篇
  2012年   1589篇
  2011年   1519篇
  2010年   1416篇
  2009年   1476篇
  2008年   1315篇
  2007年   1190篇
  2006年   1045篇
  2005年   819篇
  2004年   749篇
  2003年   544篇
  2002年   568篇
  2001年   456篇
  2000年   398篇
  1999年   360篇
  1998年   251篇
  1997年   218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93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313篇
  1990年   262篇
  1989年   294篇
  1988年   207篇
  1987年   82篇
  1986年   3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2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针对浅水区、污染区、极地等复杂海洋环境,传统海洋调查手段劳动强度高、安全风险大、作业效率低。无人水面艇具备无人、高效等特点,非常适合在上述复杂海洋环境中作业,并于近年来在海洋调查领域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从海洋调查领域中无人水面艇的优势、国内外典型的无人水面艇和应用案例入手,深入分析了我国无人水面艇海洋调查的现状,并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实践表明,应用无人水面艇进行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的技术已基本成熟,水深数据质量和自主导航精度均可满足规范要求。在未来,须将无人水面艇的应用进一步扩展至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专业领域,并加快研制基于可再生能源的长航程无人水面艇,以开展全球性海洋调查。  相似文献   
992.
为解决以往飞机变形测量模式中人工干预较多,受测量环境影响较大,测量时间长等问题,基于Geo COM技术和RS232,在计算机与全站仪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设计了一套自动化测量系统。在测量过程中由标志点的机体理论坐标反算其在当前测站中的极坐标,从而在测量过程中驱动全站仪指向待测点,减少人工瞄准时间,并由计算机实时解算结果数据。经实际飞行试验验证表明,测量时间缩短为原来时间一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93.
用于校准航空γ谱仪的137Cs,60Co大面积航空平面源对传统的涂刷制源技术提出了挑战,为确保平面上的均匀性,借鉴现代网格点阵喷涂技术,将137Cs,60Co两种放射性标准溶液分别定量滴注在底衬滤纸上,晾干后热塑封并用环氧树脂将塑封片固定在梯形铝板上,由8块梯形铝板拼接为边长1m的正六边形航空平面源。制备的航空平面源的扩展不确定度(k=2)为4%,不均匀性优于10%。  相似文献   
994.
陈江涛  赵娇  章超  刘深深  张耀冰  吴晓军 《航空学报》2020,41(4):123383-123383
在复杂工程外形的数值模拟中,网格类型、规模和分布、湍流模型、数值格式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模拟结果。如何评估这些模拟方法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并识别对模拟结果影响较显著的因素,对于CFD的发展方向有积极的借鉴指导意义。为了综合研究不同因素对商用运输机外形阻力预测的影响,以AIAA第六届阻力预测会议外形NASA CRM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了网格、湍流模型、无黏通量格式和体心梯度求解方法等因素对阻力预测的影响。分析中采用枚举法和正交试验设计两种方法,并使用了基于聚类分析的定性敏感性分析方法和基于Mckay主影响分析的定量方法,识别出对阻力预测影响较大的因素,这为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5.
996.
散斑测量技术在瞬态振动过程测量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提出双脉冲瞬态散斑全场测量技术,解决了双脉冲激光器与双曝光相机的时序同步的关键技术,设计了基于双脉冲激光器的瞬态散斑光路系统,搭建了双脉冲瞬态散斑全场测量系统,从而实现了(2~800)μs 时间间隔内连续可调的瞬时振动形貌的测量。  相似文献   
997.
998.
张洁  庞丽萍  完颜笑如  陈浩  王鑫  梁晋 《航空学报》2020,41(10):123618-123618
脑力负荷状态的准确识别对减少因作业人员无效脑力负荷导致的人因事故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人-机系统中作业人员脑力负荷客观评估问题开展了基于MATB-Ⅱ平台的3种不同脑力负荷水平下的航空情境实验,记录16名被试的NASA任务负荷指数(NASA-TLX)量表数据和脑电(EEG)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脑电功率谱密度(PSD)和支持向量机(SVM)的个体脑力负荷评估方法。结果表明:随着实验设计脑力负荷水平增加,被试的主观脑力负荷得分显著提高(p<0.001),这表明该实验任务设计较好地诱发了低负荷、中负荷和高负荷情境。在此基础上,通过网格搜索法确定个体脑力负荷评估模型的统一优化参数,惩罚系数取3 000,核函数参数取0.000 1,模型测试正确率达到0.966 5±0.029 8,宏平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Macro-AUC)达到0.991 0±0.011 4。本文为作业人员脑力负荷状态的客观和准确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办法,为后期作业人员脑力负荷状态的实时判别提供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999.
海上无人系统覆盖问题可广泛应用于搜索营救、区域侦察观测、信息采集等任务,针对无人水面艇对海面区域进行区域覆盖的问题,采用模仿独居动物社会行为的分布式反集群算法,使得无人水面艇系统能够通过自组织行为实现良好的动态覆盖性能,因此使其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及环境适应性。首先建立个体的包含覆盖历史的信息图,其次进行反集群算法的避障、去中心化及自私这3个基本属性的数学公式描述,然后计算每个个体在每一时刻的最大化收益方向,使得每个个体能够最大化累计覆盖面积及最小化个体之间的重叠覆盖部分。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覆盖历史及个体局部通信交互,能够实现避障功能,并且可以达到100%的覆盖率,同时可尽量减少重叠覆盖。  相似文献   
1000.
Laminar flow design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reduce the drag of a commercial aircraft by expanding the laminar flow region on the surface of the aircraft. As material science develops, the emergence of new materials such as low surface energy materials has offered new choices for laminar flow design of commercial aircraft. Different types of low surface energy micro-nano coatings are prepared to verify the effects on the boundary layer transition position and the drag of the airfoil through wind tunnel tests. The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technology is adopted for measuring the boundary layer transition, while the momentum integral approach is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drag coefficient through a wake rake.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atings are capable of moving backward the boundary layer transition position at both a low velocity of Mach number 0.15 and a high velocity of Mach number 0.785. Results of the momentum integral approach demonstrate that the drag coefficients are reduced obviously within the cruising angle of attack range from 1° and 5° by introducing the low surface energy micro-nano coating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