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133篇
航空   531篇
航天技术   197篇
综合类   89篇
航天   1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The Lunar Regolith Penetrating Radar (LRPR) is an Ultra-Wideband (UWB) array-base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onboard the lander of Chang’e-5 (CE-5) mission. The primary scientific objectives of the LRPR are to probe the thickness and structure of lunar regolith of the landing site, and support the drilling and sampling proces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RPR, a series of ground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using the LRPR prototype mounted on a CE-5 lander model.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RPR i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data with the simulated data. Data processing and imaging method are verified, and the interferences from the lander and other aspect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 ground 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 demonstrate that the LRPR is able to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 of 2-m detection depth. They also indicate that the upper and lower interfaces of the stratified structure in the lunar regolith can be well distinguished by the LRPR when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difference is greater than 0.3, and the imaging effect of the location under the dense antenna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 positions. However, the identification capability of the LRPR to the independent blocky objects is relatively poor mainly due to the clutters caused by the lander, the sparsity of the antenna elements compared to the size of the basalt block, the limited aperture of the antenna array, and the tail of the transmitted waveform.  相似文献   
72.
首先从核心驱动出发提出航天发展三阶段第一推动力,从产业要素出发分析航天产业进阶的市场、技术和产业政策三要素。而后从价值链出发研究航天产业产值分布和产业整合策略。最后分析了新兴航天发射服务公司的模式、产品和技术,为我国航天发射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高雷诺数状态下,自然层流技术(Natural laminar flow,NLF)是减小机翼表面湍流摩擦阻力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层流翼面上大范围顺压梯度的存在使得后缘处的恢复压差更大,产生更强的激波。因此在减小摩擦阻力的同时又增加了激波阻力。本文采用后缘装置(Trailing edge device,TED)来控制翼型后缘处的激波强度,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Linear stability theory,LST)的eN方法对流动进行转捩判断,进而应用多岛并行多目标进化算法(multi-obj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MOEA)以获得大范围层流区域和弱化激波强度为目标对翼型进行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合作均衡策略耦合进化算法可以快速地捕捉到该多目标问题的Pareto阵面解,阵面上翼型的波阻力和摩擦阻力性能较初始翼型大大改善。同时,采用后缘装置控制激波强度时,无论在设计点还是偏离设计点时,优化后翼型均具有良好的升阻力特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74.
液液同轴离心式喷嘴喷雾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部流动主要研究了流量系数、液膜厚度和气核半径,分析了内部流场,少量研究涉及内外喷嘴液膜互击、液膜表面波振幅和频率等方面。液液喷嘴外部液膜流动及喷雾特性的研究开展较多,观测了不同工况、结构参数下内外液膜流动形态,少数学者使用理论方法分析了液膜破碎机理。对喷雾特性的研究主要是获得了喷雾锥角、破碎长度、液膜振荡频率等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了SMD、液滴速度、混合特性等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5.
空间绳系捕获系统捕获目标物后的组合体在拖曳离轨过程中常产生振动,为此,建立了切向连续推力作用下的空间拖曳绳系组合体面内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横向摆动与纵向振动耦合分析。针对组合体的纵向振动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张力控制为内环、速度控制为外环的双闭环振动控制策略。进行了振动控制仿真分析,并根据动力学的相似性,建立地面模拟实验系统,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迅速抑制组合体纵向振动、减小系绳冲击并可避免出现系绳松弛现象。  相似文献   
76.
针对仅使用两行要素(Two Line Element,TLE)作为数据源的应用需求,研究了基于TLE轨道衰减的弹道系数计算方法。介绍了一种常用的基于两组TLE的直接计算法,分析TLE选取间隔对结果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组TLE的迭代计算方法,以降低异常TLE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从弹道系数计算效果、在再入预报中的应用等方面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基于多组TLE的迭代计算法稳定性更高、受TLE精度的影响更小;由于数据区间更短,基于两组TLE的计算结果对短期轨道衰减特性反应得更准确,用于临近再入时的预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7.
针对可重复使用运载器(RLV)再入飞行强非线性、快时变特性和多种控制模式给姿态控制器设计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一种双环滑模反作用控制系统(RCS)/气动舵复合控制器设计方案。首先建立了RLV再入飞行的数学模型,基于时标分离原理,设计了快、慢双环回路控制系统,并采用滑模控制律(SMCL)获得控制力矩指令;所设计的RCS/气动舵复合控制器,由控制分配将控制力矩指令分别映射成RCS推力器执行的开关指令和气动舵面偏转指令,采用链式递增融合协调气动舵与RCS的复合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双环滑模RCS/气动舵复合控制器能较好地完成姿态跟踪控制,有效地节省RCS燃料,实现了气动舵面与RCS的协调控制。控制方案也能用于再入飞行器或空天飞机的控制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78.
79.
刘兴刚  魏明  胡小锋 《宇航学报》2018,39(11):1308-1314
从带电表面微元出发,通过求解泊松方程,得到带电介质平板表面邻近空间静电势的解析表达式,建立介质表面电位-介电常数模型,求得了带电介质平板表面电位、表面带电量和介质介电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式。结合典型的航天器表面介质材料带电案例,对此类圆盘结构介质平板带电问题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介质材料表面电位一定的情况下,表面电荷激发的空间静电势值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并且距离介质表面越近,电势的空间变化率越大;在介质材料带电量相等的情况下,介质表面电位随着介质介电常数的增大而减小,并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所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介电常数较大的介质材料可以降低介质的表面电位,减小介质间发生静电放电的几率。  相似文献   
80.
航天员在长期失重环境影响下,会容易造成椎体失重性骨质疏松。为了探究骨质流失对腰椎承载能力的影响,设计了不同骨密度的腰椎力学仿真,通过图像处理建立了腰椎三维模型,利用有限元算法得到腰椎应力分布,对比了不同材料属性腰椎模型应力结果。结果表明:骨质疏松腰椎的应力值较正常腰椎变小,而形变量却明显增大。可以看出,骨质流失时,会导致腰椎骨骼材料性能发生变化,使腰椎形变量增大,并且使腰椎结构承载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