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46篇
航空   286篇
航天技术   73篇
综合类   23篇
航天   1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研究了一种新型自循环吸附动叶,分析了其主要实现结构以及自循环吸附的原理。新型吸附结构利用动叶旋转离心作用形成的驱动力抑制了叶表分离、叶顶二次流动,增加了叶顶附面层动量,提高了动叶效率及稳定裕度。通过与传统的机匣处理技术的对比,阐明了自循环吸附动叶的独特结构以及叶顶喷气技术优势。以Rotor37动叶为例,依据基本的吸气、喷气原则,开展了吸气槽、叶顶喷气孔以及动叶内腔等自循环典型结构概念方案设计,突破了带有动叶内腔的复杂网格生成技术,完成了自循环吸附动叶内腔以及叶片通道内的流动分析以及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循环吸附技术优势明显,数值模拟证明其原理可行。  相似文献   
32.
颗粒冲刷条件下硅橡胶绝热材料烧蚀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洋  关轶文  吴育飞  李江  陈剑  王敏 《推进技术》2017,38(1):227-234
为了研究颗粒冲刷条件下硅橡胶绝热材料的烧蚀规律和特性,采用一种颗粒冲刷状态可调的实验发动机,以添加有短切碳纤维和高硅氧玻璃纤维的硅橡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颗粒聚集浓度范围为34.5~75.3kg/m3,冲刷速度为9.4~35.9m/s,角度为19.3°~55.5°条件下的13次热试车实验,获得了颗粒冲刷状态参数和炭化烧蚀率之间的宏观影响规律,通过对试验后试件的宏观形貌和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硅橡胶绝热材料的烧蚀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和EPDM绝热材料的烧蚀规律和特性不同,实验条件下硅橡胶炭化层更厚且致密,硅橡胶材料的最大烧蚀率随颗粒聚集浓度变化较为敏感,当超过50kg/m3临界浓度值时,烧蚀率随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大。最大烧蚀率随颗粒冲刷速度增加而增大,并呈现出先急剧增加后缓慢增加的趋势;(2)在颗粒冲刷速度较低条件下,硅橡胶材料烧蚀率要高于EPDM的,在颗粒冲刷速度较高条件下,硅橡胶耐冲刷性能要略优于EPDM的;(3)硅橡胶的热分解温度区间约为623~989K,在烧蚀过程中,高硅氧纤维和硅橡胶分解产生的Si O2会渗透到炭化层骨架中,进一步和C反应形成Si C,从而使炭化层致密化,具备耐冲刷特性;(4)通过分析烧蚀形貌和微观特征,初步提出了三层一面(基体层,热解层,炭化层,冲刷面)的烧蚀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33.
以M38合金作基材,先电镀Pd-20wt%Ni合金,再采用传统低温高活性(LTHA)固渗铝工艺,用NaCl作活性剂渗铝制得Pd-Ni-Al涂层。XRD和EPMA分析结果表明,涂层为固溶Ni的β-PdAl单相结构;在900℃Na  相似文献   
34.
运输环境中某战术导弹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三维有限单元和导弹实体简化模型对一种战术导弹的结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并动用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计算得到了“自由-固支”条件下,导弹竖立状态的固有模态,取得了与试验和数据基本一致的结果,证明了所建模型物正确性,进而对运输环境中导弹水平支承条件下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进行了分析计算,所得结果为导弹的使用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5.
36.
分析了轰炸机多乘员救生技术,重点介绍了B-1A轰炸机乘员逃生舱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在设计初期阶段和设计阶段所做的一些更改,介绍了B-1B多乘员弹射的指令顺序、座舱乘员布置、座椅调节方法等,对比分析了两种救生方案的优缺点。最后指出了多乘员弹射救生仍需研究的关键技术及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7.
对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进行低速冲击试验,并测试冲击后贮箱结构的渗漏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层板内部的基体损伤和分层损伤构成贯穿的通路后即导致贮箱渗漏,并且贮箱结构的冲击能量渗漏门槛值介于23~25J之间。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有限元模型以分析冲击后贮箱结构的内部损伤情况,并判断结构是否渗漏,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良好。在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曲面贮箱结构的冲击渗漏性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8.
A strategic flight conflict avoidance approach based on a memetic algorithm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onflict avoidance (CA)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guaranteeing the airspace safety. The cur- rent approaches, mostly focusing on a short-term situation which eliminates conflicts via local adjust- ment, cannot provide a global solution. Recently, long-term conflict avoidance approaches, which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solutions via strategically planning traffic flow from a global view, hav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s.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situation in China, there are thousands of flights per day and the air route network is large and complex, which makes the long-term problem to be a large-scale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 with complex constraints.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premature convergence being faced by current approaches and obtain higher quality solutions, in this work, we present an effective strategic framework based on a memetic algorithm (MA), which can markedly improve search capability via a combination of population-based global search and local improve- ments made by individuals. In addition, a specially designed local search operator and an adaptive local search frequency strategy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solution quality. Furthermore, a fast genetic algorithm (GA) is presented as the global optimization method. Empirical studies using real traffic data of the Chinese air route network and daily flight plans show that our approach outper- formed the existing approaches including the GA .based approach and the cooperative coevolution based approach as well as some well-known memetic algorithm based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39.
多雷达融合航迹数据是航班进离港系统的重要数据来源,因此对多雷达网络数据包进行抓取与分析是航班进离港系统开发的关键环节。论文通过综合利用WinPcap抓包工具、多线程处理及过滤无关航迹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对网络数据包抓取与分析的性能,有效地避免了网络丢包,满足了航班进离港系统对多雷达系统网络数据包的实时处理需求。  相似文献   
40.
当前,单片机已成为电子系统智能化的最好工具.本文针对单片机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