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航空   41篇
航天技术   14篇
综合类   12篇
航天   17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In order to obtain deformation parameters in each block of Sichuan-Yunnan Region (SYG) in China by stages and establish a dynamic model about the variation of the strain rate fields and the surface expansion in this area, we taken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sites velocity in the region as constrained condition and taken advantage of the block strain calculation model based on spherical surface. We also analyze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active blocks in the whole SYG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analyzed the deformation of active block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Under the effects of the carving from India plate and the crimping from the potential energy of Tibetan Plateau for a long time, there is a certain periodicity in crustal deformation in SYG. And the period change and the earthquake occurrence have a good agreement. (2) The differences in GPS velocity fields relative Eurasian reference frame shows tha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Ya'an earthquake mainly affect the crustal movement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SYG, and the average velocity difference is about 4–8?mm/a fo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2–4?mm/a for the Ya'an earthquake. (3) Fo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average strain changed from 10 to 20 nanostrian/a before earthquake to 40–50 nanostrian/a after the earthquake, but before and after the Ya’an earthquake, the strain value increased from about 15 nanostrian/a to about 30 nanostrian/a. (4)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has changed the strain parameter of each active block more or less. Especially, the Longmen block and Chengdu block near the epicenter. The research provides fundamental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push extrusion from the north-east of the India plate and the crimp from Qinghai Tibet Plateau, and it also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crustal stress variation and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Sichuan Yunnan region.  相似文献   
52.
雷达导引头跟踪低空飞行目标时,其仰角跟踪误差会受多径传播的严重干扰.一般的"小平面"方法计算漫反射时,采用均匀分割地形的方法,这种分割法在大擦地角,目标距离地面较低的情况下,误差较大,并且计算时间较长.提出了非均匀分割的改进的"小平面"法,分析了4条回波路径的影响.采用了闭环跟踪法计算仰角误差,并利用改进的"小平面"法计算电磁波在起伏地/海面上的漫反射,可以较为真实的模拟导引头在跟踪低空目标时的仰角跟踪误差,并可以大大缩短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53.
以聚氯乙烯(PVC)改性酚醛树脂为原料,采用熔融纺丝法制备出PVC阻燃酚醛纤维.通过SEM、DMA、TG、Fr-IR等分析手段,对PVC阻燃酚醛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与纯酚醛纤维相比,PVC阻燃纤维的韧性和阻燃性提高,但其热稳定性和残碳率稍有降低.当PVC含量为0.5wt%时,其拉伸强度从123 MPa提高至150 MPa,极限氧指数从32.1%提高至38.5%,在空气气氛下600℃的残碳率从87.4%降至70.9%,在氮气气氛下1 000℃的残碳率从62.8%降至59.7%.  相似文献   
54.
飞机结构作战生存力是影响飞机综合作战效能的关键因素,飞机结构的生存力设计对提高飞机的作战能力、降低寿命周期的费用、保证飞机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从飞机生存力的内涵和结构生存力设计要求出发,梳理飞机结构生存力设计要素;分析战损情况下结构生存力设计准则,重点开展爆炸引起的超压和波阵风载荷下飞机结构生存力研究,并给...  相似文献   
55.
讨论便携式坐标测量机(PCMM)测量钣金件过程中四种主要误差,分析误差产生的详细理论原因,并提出消除误差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6.
根据欧洲民航实际运营情况,总结分析欧洲AEA模型中用于飞机竞争分析和总体参数优化的DOC计算方法,建立欧洲市场直接运营成本计算分析模型,然后就某机型的欧洲市场和中国市场DOC计算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7.
本文结合实例介绍电子电路设计的方法步骤或工程开发的思路,便于在课程设计与工程开发中应用。  相似文献   
58.
电子设备的热传导结构设计是解决飞机电子设备热防护问题的有效方法,基于经验的传统设计方法存在设计周期长,获得的结果性能并不一定优等问题,因此将拓扑优化应用在飞机电子设备散热设计中,能够快速获取较优的结构布局。建立基于双曲正弦函数(sinh函数)插值模型的热传导拓扑优化数学模型,将该模 型的算法应用于二维、三维热传导算例,并通过 MATLAB编程进行算法实现;该模型与SIMP模型和RAMP模型进行对比,并应用于机载 LRM 模块导热拓扑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基于sinh函数的插值模型较 SIMP插值模型精确,较RAMP插值模型的迭代次数少,能更好地解决热传导结构拓扑优化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59.
针对加速度计标度因数在轨标定精度低、成本高,需要其他辅助设备且难以工程实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杆臂效应在轨标定加速度计标度因数的方法。用该方法对加速度计进行在轨标定,只需要惯组旋转机构按照给定的速率匀速旋转,根据惯组内陀螺仪及加速度计的输出即可解算出加速度计的标度因数。分析了标定原理,建立了标定模型,推导了误差系数的分离算法。通过地面试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0.
针对卫星通信功率受限、带宽受限、功放非线性等特点,提出采用极化分集接收技术对成形偏移正交相移键控(Shaped offset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SOQPSK)信号进行解调。利用SOQPSK信号部分响应形式SOQPSK-TG的恒包络、高频谱利用率特点以满足现代卫星通信需求。引入极化分集接收技术,通过最大比合并获得分集增益,可使经历了衰落且相对独立的多路信号相互补偿,改善输出信噪比。仿真结果表明,在最大衰落深度20dB条件下,本文所提算法与传统单路解调相比可获得5~10dB平均信噪比增益,能够克服单路解调存在的深零点影响,有效解决了因卫星姿态变化引起的通信中断问题,显著提高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