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南鱼座     
《飞碟探索》2012,(8):59-59
星座资料拉丁名:Piscis Australis所有格:Piscis Austrini缩写:PsA赤经:22.2900H赤纬:-30.6600°面积:245平方度大小:第60最佳观测月份:9月~10月星座故事南鱼座一度被认为是众神之一的达根。它在天上的形状好似正在喝从宝瓶座倒出来的泉水,而它就位于宝瓶座的北方。  相似文献   

2.
东方星 《太空探索》2012,(12):24-27
卫星海洋遥感对观测与研究全球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快速、连续、大范围和能同时观测多个参数。目前,全球已发射了40多颗探测海洋的卫星,包括专用海洋卫星和装载多种遥感器具有大气、海洋、陆地等环境监测能力的综合型遥感卫星。海洋卫星是专门用于观测和研究海洋的人造地球卫星。虽然利用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也可以获得一些海洋现象的信息,但由于海洋现象和变化  相似文献   

3.
国外海洋卫星应用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海洋卫星(Ocean satellite)是在气象卫星和陆地资源卫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球观测卫星,按照功能可分为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水色卫星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美国是世界上首个发展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国家,目前,全球共有海洋卫星或具备海洋探测能力的对地观测卫  相似文献   

4.
正8月12日,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系列活动之一——世界海洋科技论坛暨2020海洋学术(国际)会议在青岛举行。会议当天举办了以"发展海洋立体观测,助力海洋强国战略"为主题的分论坛"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分论坛旨在凝聚全球海洋科技、人才、学术、产业资源,打造世界性海洋学术交流高端平台,为促进海洋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新闻:6月11日2时31分,我国第四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海洋一号D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入轨。该星与在轨稳定运行近两年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将实现对全球海洋的组网观测。解读:海洋一号D卫星上配置5个载荷,其中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可用于探测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  相似文献   

6.
日本今年四月决定在泰国曼谷建立第一座海洋观测卫星外-1国外地面监测站,与郊区陆地卫星地面接收站连结起来。建造费估计为八亿日元。这将标志着日本向东南亚发展遥感网的第一步。1987年用 N2火箭发射的海洋观测卫星-1,每隔17天观测一次全球。它将比陆地卫星传输更多资料。  相似文献   

7.
正10月29日8时43分,中法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搭载两台海洋科学观测设备,一是海风观测载荷——全球首台新型体制的微波散射计,另一台是海浪观测载荷——全球首台新型体制的雷达波谱仪。借  相似文献   

8.
2011年6月10日,美国德尔它-2火箭成功发射了价值2.78亿美元的"宝瓶座"/科学应用卫星-D,它是美国和阿根廷宝的合作项目,美国称它为"宝瓶座",阿根廷称它为科学应用卫星-D,下面简称"宝瓶座"卫星。它载有美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多种科学探测仪  相似文献   

9.
美国“地球观测系统”卫星参数见表1。表1 “地球观测系统”参数表卫星EOS-AMEOS-PMEOS-COLOREOS-AEROEOS-ALTEOS-CHEM科学用途测量地表、云、气溶胶和辐射收支特性测量云、降水和辐射收支、地面雪和海冰、海面温度和海洋生产率研究海洋生物量和生产率观测大气和气溶胶测量海平面高度、洋流和冰层质量测量大气化学成分及其传输过程、海洋现象有效载荷ASTER,CERES,MODIS,MISR,MOPITTAIRS/AMSU/MHS,MODIS,CERES,MIMRSeaWIF…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2,(10):4-5
中国将发8颗海洋卫星监测全部管辖海域据中国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透露,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形成对我国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按照《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这8颗海洋卫星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陆雷达卫星,在  相似文献   

11.
1引言日本率团开发事业团(NASDA)定于1997年11月用H-2火箭发射热带降雨观测卫星(TRMM)和工程试验卫星-7(ETS-7)。(原定是今年8月发射)。全球降雨量的2/3公布在热带降雨区,降雨量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着大气、海水循环,而且影响全球环境变化,因此人类一直关往关监视全球雨量变化。不过迄今依然是采用传统的在地面和船舶上配置观测仪器的观测方式,这一方式根本不可能实现对全珠降雨状况进行观测。日、美共同研制的这颗载有降雨雪边(PR)筹5种遥感器的TRMM,将通过这些遥感器监视打获取国话热带降雨区的降雨强度以及百个…  相似文献   

12.
海洋-2卫星是我国首颗用于海洋动力环境探测的卫星,于2011年8月成功发射,2012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该卫星工程研制突破了高精度有效载荷、精密测定轨等关键技术,在多个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高观测精度、高测定轨精度、星地激光高速数据传输、关键部件自主研制、航天器数字集成设计等五大能力提升。经过在轨验证,海洋-2卫星和星载设备工作稳定,各项功能和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观测数据有效填补了国际同类微波遥感卫星数据的不足,在全球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星座与人生     
这一期我们来谈一谈宝瓶座(水瓶座)。宝瓶座位于摩羯座的东北方,是一小串丫字型宽阔的、模糊不清的星座,必须在无光害的地方才能看得到。在这个星座中,诞生了无数科学家,我们今天只挑几位来和大家见面。  相似文献   

14.
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计划(Ocean Surface Current multiscale Observation Mission, OSCOM)首次提出海表流场、海面风场和海浪谱(简称 “流–风–浪”)一体化探测的多普勒散射计(Doppler Scatterometer, DOPS)测量原理和系统体制。OSCOM采用Ka-Ku双频多波束圆锥扫描体制的真实孔径雷达,将实现超过1000 km观测刈幅、公里级分辨率的“流–风–浪”一体化卫星直接观测。OSCOM将突破海洋亚中尺度非平衡态动力学、海洋多尺度相互作用、海气耦合的研究瓶颈,支撑实现海洋系统科学、气候变化等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未来,应用OSCOM海表流速观测的模式改进,将奠定海洋非平衡态过程数值模拟、同化和预报的动力学基础,实现海洋和海气耦合模式的重大改进。通过与多源数据融合,OSCOM海流观测的应用将为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收支研究和国家重大任务提供支撑。OSCOM科学卫星的实施对于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和卫星对地观测重大应用的突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望带动我国应用卫星的发展从追赶、并行走向领跑。   相似文献   

15.
美国GOES领导静止气象卫星新潮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佳 《国际太空》2002,(8):13-14
□□2002年5月10日,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称,将把地球静止环境业务卫星-9(GOES-9)静止气象卫星借给日本使用,当日本的静地气象卫星向日葵-5在轨出现故障时,作为该星的备份星,以保证连续获取覆盖全球的天气信息。 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可持续不断地对同一地区观测,每隔30mi  相似文献   

16.
精密雷达测高计是海洋有源微波遥感中一种效益高、用途广的星载有效负荷,是全球海洋研究具有关键意义的全天候观测工具。在精密确定大地水准面的条件下,其结果对海洋学、测地学、深海测量、潮汐、冰、风、浪等的研究和发展都是十分有用的。文章仅限于研究该系统的频率流程和主要部件(和分系统)的指标分配。  相似文献   

17.
自美国陆地卫星获得地球表面清晰图片取得成功以来,地球观测卫星的遥感技术已有惊人的发展。为此,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决定研制地球观测平台技术卫星(ADEOS),其目的是:①监视地球环境的全球变化;②继海洋观测卫星1号(M-OS-1)和地球资源卫星1号(ERS-1)之后,持续发展地球观测技术;③促进有关地球观测领域的国际合作;④取得未来型地球观测技术(平台公共连接技术)。  相似文献   

18.
1982年3月24日,欧空局十四个成员国在巴黎开会,讨论并批准了欧洲第一颗地球遥感卫星的研制计划。此计划由该局应用处地球观测计划办公室管理,西德道尔尼公司领导的工业集团负责研制。计划在1983年底开始研制,1987年底用阿里安火箭发射。卫星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沿海的开发,包括冰水域的开发,同时通过卫星获得全世界海洋的气象资料,改进全球气象预报。星上装备的合成孔径雷达,将用于陆地遥感及海洋观测。  相似文献   

19.
杭文 《太空探索》2012,(10):4-4
据中国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透露,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形成对我国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国际空间站作为近地轨道空间唯一在轨运行的大型综合实验平台,部署了许多先进的对地观测和遥感设备。使用手持或自动装置,航天员可以灵活开展对地观测活动,尤其是在监测突发自然灾害时,较无人飞行器而言,更具灵活性。作为一个“全球观测与监测站”,国际空间站在收集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及自然灾害信息,推动探究和解决地球环境问题以及推动全球对地观测活动的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