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文青 《国际太空》2005,(1):31-31
未来6年内,我国将研制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逐步完善气象、资源和海洋三大卫星系列,并发射11颗小卫星,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实施预警和监测。这是国家航天局官员在2004年11月16日召开的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第18届全会上透露的。  相似文献   

2.
空间扫描     
小夏 《国际太空》2003,(1):30-31
国际空间站完工时间延至2008年 NASA将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完工时间推迟2年,以缓解预算紧张问题。空间站的美国部分超支50亿美元以及耗资42亿美元的日本实验舱的拖延是推迟完工时间的主要原因。 航空喷气发动机公司的新型固体火箭助推器试验成功 该助推器长20m,用于宇宙神-5火箭。 日拟建卫星地震灾害观测系统 为了在大地震后能够迅速掌握地震地区的受灾情况,以便迅速采取抢救措施,日本内阁府决定租用美国“艾科诺斯”(Ikonos)卫星观测地震受灾情况,计划在2003年年底建成利用卫星监测的自动地震灾害监测系统。 美空军将于2012年发…  相似文献   

3.
徐菁 《国际太空》2005,(11):31-34
1 前言 在,人类环境和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欧洲为了表明它在制定区域性国际政策、提出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必要时商讨国际协议等方面的能力,已正式启动了“全球环境和安全监测”(GMES)计划.该计划将联合欧洲各自分散的对地观测力量,使其成为综合的观测网络,并能提供运营服务.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国际空间站”上的技术开发与验证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作为全球最大的在轨航天器,"国际空间站"(ISS)已实现连续有人驻留超过15年,并在空间应用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国际空间站"成员国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际空间站"研究能力可能带来新的探索机遇、促进商业发展并对教育事业产生积极影响。"国际空间站"已在人体学研究、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物理科学、技术开发与验证、地球与空间科学、教育等六大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开发领域的应用是其重点。由于美国对"国际空间站"应用的组织管理、项目规划和实施最为系统,因此本文以美国为主,介绍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2004年初,欧洲启动了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GMES)计划,其目的是联合欧洲分散的对地观测力量,使其成为综合的观测网络,并能提供运营业务。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6月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NASA低地球轨道商业开发计划》,旨在扩大对"国际空间站"的商业应用,将"国际空间站"更多地向商业企业开放,让美国的工业创新性和独创性推动低地球轨道(LEO)上商业航天活动蓬勃发展。NASA在低地球轨道上的最终目标是与工业界合作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NASA作为其中以较低成本购买服务和能力的众多客户之一。2019年6月21日,NASA发布征集可加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奥兰-M(又译作海鹰-M)航天服是"国际空间站"舱外活动使用的主要航天服之一,其功能和实用性得到了"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一致认可.为了便于在"国际空间站"上使用,俄罗斯曾对奥兰-M航天服进行了修改(分2个阶段完成),其中也适当地考虑了航天服在和平号空间站上的使用经验.  相似文献   

8.
各国空间活动的现状 欧洲航天局各成员国已对他们的长远航天规划进行了重新评估,并依据各成员国所承受的政治和经济压力,重新调整了计划的次序。赫尔墨斯载人航天飞机基本上被取消,优先权已转向地球观测——主要是环境和气象,未来的载人航天活动将主要依赖于国际空间站计划。  相似文献   

9.
1994年,美国NASA与国际伙伴已经确定将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分作三个阶段实施,最终将于2002年结束,达到长期载人能力。 第一阶段为美俄扩大联合载人航天活动期,利用俄罗斯现有的“和平”号空间站获取航天员在空间长期进行生命科学、微重力材料科学和对地观测的经验,以及航天飞机与空间站在空间交会对接的技术,降低国  相似文献   

10.
晓曲 《国际太空》2014,(10):53-55
在过去10年中,中国经历了技术的稳定进步,这使其载人航天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让世界对其温和崛起打消疑虑,中国正寻求在外空的探索与利用上开展合作。中国正以空前规模将其未来的空间站宣传为一个国际协作项目。1中国谋求空间站的国际合作如果中国空间站(CSS)计划作为国际合作与全球领导力的一个平台得到中国领导层的有效管理,那么这对中国来说在内外政策上能够获得附加利益。  相似文献   

11.
正自20世纪60年代起,空间生物安全就受到全球关注。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深空探测活动中均采取了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并利用微重力、辐射等空间环境所产生的特殊生物学效应,开展空间生物实验和生物安全技术研究。目前,空间医药被列为"国际空间站"(ISS)的十大技术突破。中国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完成建造并将长期在轨运行,为大规模开展空间生物实验奠定设施基础,支持在空间特殊环境下开展更复杂、更系统、更前沿的生物实验。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作为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筑国家安全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蕊 《国际太空》2013,(7):59-64
目前,"国际空间站"(ISS)应用主要集中在6个领域,分别是技术开发与验证、物理科学、人体研究、教育活动与推广、地球与空间科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其中教育活动和推广作为重要的新兴应用领域之一,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形象的科普宣传推广平台,增进了世界各地的学  相似文献   

13.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载人航天初期,出舱活动主要是试验性的,试验人能否在宇宙真空中生存和工作,以及为保证出舱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提供哪些装备和条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舱活动逐渐由试验性变为应用性,主要进行空间维修、卫星布设、空间研究和试验。目前,出舱活动主要用于组装国际空间站(ISS)。从1998年11月到2006年年底,国际空间站的组装工作预计需要进行160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在舱外停留时间共约960h,平均每年为125h。在2006年国际空间站投入使用后,对其进行经常性的保养和维修,平均每年还…  相似文献   

14.
空间站机械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空间极端环境下, 大多数舱外活动必须借助于机械臂. 机械臂是国际空间站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对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外部维修以及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机械臂可以减少航天员在舱外的工作时间和频率. 通过对国际空间站成员国关于机械臂研究概况的介绍, 包括航天飞机机械臂、空间站机械臂、欧洲机械臂、日本实验舱机械臂以及德国机械臂, 为中国空间机械臂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二○一○年2010年国际空间站的组建已近尾声,航天飞机3次造访国际空间站,为空间站增添了美国"宁静"号节点舱和"瞭望塔"号观测舱、俄罗斯"黎明"号小型实验舱;更换了已经用尽的氨冷却剂储罐和一些旧电池组;安装了通信天线等部件。  相似文献   

16.
正众所周知,"国际空间站"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平台,主要采用政府提供资助、承包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模式。随着商业公司在"国际空间站"活动参与度的增加,从制药公司在"国际空间站"上开展基于商业目的的研究,到私人公司为"国际空间站"研究提供独特的运输、保障服务,再到商业运输旅游乘员项目,"国际空间站"正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的模式需求——商业需求,这是一种以公司或个人提供资金支持、政府作为客户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灾害管理的主要国际性空间项目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防、减轻自然灾害是保证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地面管理的能力往往不能满足自然灾害管理的要求,而空间系统具备对灾害地区进行全面详细监测的独特能力,可为民政部门和减灾/救灾机构提供评估和指导。自从人类能够获取对地观测卫星数据至今,利用空间技术减少自然  相似文献   

18.
士元 《太空探索》2007,(1):4-13
2006年世界航天活动是比较平稳的,其中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等部有一些亮点.尤其是美国航天飞机开始恢复建造国际空间站、第一位太空女游客上天和欧洲SMART-1探测器撞月等活动,在全球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俄罗斯、印度的航天活动因失败而蒙上了阴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夏季以来,我国很多省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并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面积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因此,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准确、及时预测和预警十分重要。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各类卫星获取的信息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进行预测和监测的能力逐步加强。通过卫星采集各种地面灾害和环境的信息,可为天气气候的观测、精细化预防提供  相似文献   

20.
国内动态     
星辰 《国际太空》2023,(5):71-72
<正>我国首颗生态环境综合高光谱观测业务卫星投入使用4月4日,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仪式举行,我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高光谱观测卫星由生态环境部作为牵头单位组织研制建设。该卫星于2021年9月7日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入轨后,圆满完成全部测试任务,各项功能、性能指标均满足工程研制建设总要求。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对于推动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动态监测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有效监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柱浓度和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