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超低轨道飞行器在遥感、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由于超低轨的特殊空间环境限制,超低轨道飞行器需要面临和解决很多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大气环境预测、气动力、气动热等方面。本文针对典型超低轨飞行器任务,研究了主要的大气模型及反演方法,并对模型数据进行了比对。结合多种气动被动稳定的案例,阐述了气动力计算的方法及气动结构设计的重要影响。介绍了气动设计及在气动干扰下的稳定控制方法,阐述了超低轨卫星的气动热环境、仿真算法以及多种防热复合材料及其应用场景。详细分析了针对超低轨卫星的防热散热可变切换技术,并简要评述了各个方案的优缺点。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超低轨道卫星关键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将超低轨飞行器从试验任务尽快转向空间应用任务。  相似文献   

2.
二次包封CMOS器件电子辐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CMOS器件54HCT00进行了复合材料的二次包封,研制了试验电路板,在器件加电工作下进行电子辐照试验的动态测试.结果表明,二次封装的器件抗总剂量的能力提高了1—2个数量级,得到了预期的数据和结果.这些工作为商用器件的空间开拓使用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航天简讯     
日本研制激光感测器日本三菱电气公司正在研制一种自由飞行器上用的激光感测器,以使之与其他空间飞行器会合。自由飞行器需要高性能感测器,以鉴别临近它的敌或友的飞行器。若在1994年发射的话,该自由飞行器上将装上详查环境鉴别感测器。回收任务的空间飞行器把激光束传输给要回收的卫星。目前的飞行器系统的缺点是工作效率不高。新的激光感测器在对接前相距2米时才工作。如果能研制成功,对两个不载人空间飞行器会合的对接将有很大用处。隆冬译自日本1988.8.10只英文版《翼报与通信》  相似文献   

4.
空间飞行器智能自主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升空间飞行器的自主水平一直是航天领域的发展重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其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对国内外空间飞行器智能自主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未来空间任务的发展需求,阐述空间飞行器智能自主控制的新特征,提出新的感知 决策 操控星上闭环结构,从智能自主角度剖析感知、决策、操控和健康管理的能力要素,并根据系统对地面的依赖程度和处理复杂任务的智能水平,提出空间智能自主控制的分级方法.针对发展空间智能自主控制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从感知与认知、决策与规划、学习与操控、健康管理和系统体系架构五个方面给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特点及交会对接任务需求,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选择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作为姿态控制执行机构,这是控制力矩陀螺首次在国内航天器上应用.阐述了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姿态控制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构形选择、操纵律设计、角动量卸载、故障诊断与重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控制力矩陀螺系统采用五棱锥构形,其操纵律设计为带零运动的伪逆操纵律,控制力矩陀螺系统具备故障诊断和重构功能.  相似文献   

6.
从集群作战军事需求牵引角度,指出了基于时空协同的多飞行器制导技术,是有效提高突防概率与目标打击效能的关键支撑技术。围绕飞行器集群协同制导技术发展现状,分别以时间协同约束、空间协同约束及时空协同约束为主线,介绍了国内外技术的发展思路。最后,对飞行器集群协同制导技术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先进电源技术是保障深空探测任务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梳理我国后续深空探测任务(月球极区探测、小天体探测、火星探测、木星探测等)对电源系统需求的基础上,对涉及空间应用的电源技术(化学能、太阳能、同位素及空间核反应堆电源)进行概述;针对深空探测对电源系统的需求特点,分别阐述了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源、钚-238放射性同位素电源和空间堆核反应电源的特点、发展简史、在深空探测中应用限制及发展建议,重点分析了钚-238同位素电源和空间核反应堆电源技术的关键技术、应用情况及应用前景,为深空探测先进电源技术的长足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空间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空间站旨在进行大量在轨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研究,在轨保障是支持空间站在全寿命周期内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重要途径.传统地面制造及上行补给方式难以满足较大规模应用的需求,亟需一种创新性的保障模式突破资源瓶颈,空间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实现即造即用的资源保障模式.本文根据空间增材制造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中国空间站和载人深空探测任务需求,对空间增材制造技术的在轨应用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空间增材制造技术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空间飞行器在太空飞行过程中需要满足多任务、多工作模式以及大范围机动的需求, 其控制系统在大范围机动飞行条件下存在大量的外界干扰和内部参数不确定,同时飞行器的自适应过程受限于资源,人工干预难度大,并且现有的成熟的动态自适应方法并不一定适合空间飞行器控制软件进行自主控制,所以目前对自主控制系统软件的动态自适应调整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提出一种在双层感知—分析—决策—执行(MAPE)控制循环基础上的自适应框架,使用基于规则/策略的决策方法和基于强化学习的决策方法对系统感知到的局部和全局变化进行决策,并且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反馈方法对规则库中的策略信息进行周期性的调整和优化,保证飞行器在太空执行任务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可以动态的完成自适应调整,保障任务的可靠执行.  相似文献   

10.
东方星 《国际太空》2011,(10):10-16
2011年9月29日,天宫-1目标飞行器由长征-2FT1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为我国实现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开了个好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由八大系统组成,为了完成天宫-1目标飞行器与神舟-8飞船进行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除空间实验室系统外的其他几大系统都进行了多项改进,尤其是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和测控通信系统改进较大,其中天宫-1上的乘员分系统和有效载荷分系统分别属于航天员系统和空间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1.
航天器控制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天器控制技术是决定航天器发展水平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不同航天活动对航天器控制的特殊要求,分析了高性能卫星、载人航天器、月球探测器和深空探测器等航天器控制的现状.杨嘉墀院士指出航天器控制必将走向智能自主控制之路.进一步提出,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应秉承"理论方法、系统结构、器部件要同步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从目前应用情况看,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提出的基于特征模型的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法是大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增材制造技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迅速发展。对熔融沉积成型技术、激光选区熔化技术、线材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热喷涂增材技术、月壤增材制造技术等用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增材制造技术及这些技术的应用领域进行了总结。对增材制造技术在在轨制造飞行器替换件、制造大型桁架等难以在地面制造或发射的部件、制造飞行器复杂部件等应用领域进行了总结。提出未来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的增材制造中应发展适合载人航天工程的材料体系,应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增材制造技术,同时未来还应发展相关工艺。  相似文献   

13.
围绕航天器向大尺度、远距离发展所涉及的大尺度部件在轨展开技术中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等,对现有航天器大尺度部件的折展机构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系统梳理了在轨航天器折展机构的技术参数、结构与组成等。介绍了折纸艺术、自回弹材料与记忆合金等新工艺、新材料在航天器太阳帆板、天线等大尺度部件上的应用。重点分析并梳理了新型结构的特性及其工作原理,包括:充气展开式、单轴旋转式、径向扩展式、单元重构式、延长伸展式等。最后,结合即将开展的载人登月与月球基地建设、太阳系探测等深空探测任务,对在轨航天器大尺度部件的折展结构与机构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空间站概述     
自1961年世界上第一名航天员上天以来,载人航天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载人航天器已由初期的小型载人飞船,发展到大型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空间站的诞生,特别是永久性空间站的建立,将会引起人类社会的众多方面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本文首先就过去十多年中美国、苏联和欧洲发射的空间站作一简略概括,然后对空间站的构型,用途和未来发展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航天器复杂大系统的高速发展,以及器上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使得电线电缆大量应用于复杂系统之间的功率输送和信号控制。在航天器运行过程中,电线电缆由于受到空间布局限制,交叉重叠;同时受振动、温度、空间辐射等外部环境影响,致使电缆老化进而引发其他电气故障。介绍了基于可测特征参数的寿命模型建立方法,得出电缆剩余寿命的预计模型,开展航天器电线电缆老化机制以及寿命预测模型研究,最终实现航天装备电缆寿命预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故障诊断技术在中国航天领域应用的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故障诊断技术在中国航天领域应用给出了基本方略。研究这一技术的目的就是要针对空间飞行器建立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并在系统功能、技术发展方向、系统构形布局、关键的相关技术、技术开发阶段和实施这一工作的建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深空探测任务的探测目标距离地球越来越远,测控延时逐步增大,并且目标的先验知识有限,在遥远、未知、不确定环境下开展科学探索对探测器的自主性能需求日益强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实用,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和改进航天器自主性也将成为必须和可能。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航天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例,重点结合规划的深空探测任务特点和应用场景,梳理分析了各具体任务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潜在需求,并提出了对深空探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些看法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e viewpoint of working group of Russian experts on the problem of planetary protection for future manned and unmanned Mars mission is presented. Recent data of Martian environment and on survival of terrestrial microorganisms in extreme conditions were used for detailed analysis and overview of planetary protection measures in regard to all possible flight situations including accidental landing. The special emphasis on "Mars-94" mission was done. This analysis resulted in revised formulation of spacecraft sterilization requirements and possible measures for their best implementation. New general combined approach to spacecraft sterilization was proposed. It includes penetrating radiation and heat treatment of spacecraft parts and components which is to be carried out before the final assembly of spacecraft and gaseous radiation sterilization of the whole spacecraft during the flight to Mars (or from Mars for return missions).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集群作为一种新兴的多航天器协同模式,已经成为分布式空间系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很多关于航天器集群的关键技术需要在地面进行仿真、分析和验证。针对上述需求,设计了一种仿真验证平台,在地面实现了对航天器智能集群导航、规划与控制算法的全物理分析和验证。首先,给出了仿真验证平台的几种位姿识别方案,重点分析了一种基于单目相机的全局位姿识别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气浮技术的航天器集群控制与规划算法仿真验证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定义了集群的运动场行为函数,设计了基于滑模控制的路径规划算法。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The Standard Radiation Environment Monitor (SREM) is a simple particle detector developed for wide application on ESA satellites. It measures high-energy protons and electrons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with a 20° angular resolution and limited spectral information. Of the ten SREMs that have been manufactured, four have so far flown. The first model on STRV-1c functioned well until an early spacecraft failure. The other three are on-board, the ESA spacecraft INTEGRAL, ROSETTA and PROBA-1. Another model is flying on GIOVE-B, launched in April 2008 with three L-2 science missions to follow: both Herschel and Planck in 2008, and GAIA in 2011). The diverse orbits of these spacecraft and the common calibration of the monitors provides a unique dataset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B-L* space, providing a direct comparison of the radiation levels in the belt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the effects of geomagnetic shielding. Data from the PROBA/SREM and INTEGRAL/IREM are compared with existing radiation belt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