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解决车辆行驶数据缺失和滞后造成路径规划系统不稳定问题,建立了基于车路协同系统(CVIS)的新型区域路径实时决策方法。首先,通过获取网联车辆的实时行驶数据,结合交通信号配时和路径转向信息,并考虑车辆在途经交叉口时可能遇到的非自由流行驶情况,动态计算当前路段路阻值;其次,根据当前时刻各路段的路阻统计数据,以及区域路网拓扑结构,实时预测各备选路线的行程时间,选择行程时间最少的路线作为车辆最优行驶路径;最后,选取北京市望京地区的典型区域路网数据进行验证。在150组实验过程中,计算得出不同时段下按所提方法得到的最优路线用时平均比常规导航系统推荐最优路线用时分别短9.52 s、13.39 s及20.65 s,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车辆纵向迟滞动态模型,对自动车队队列稳定性以及控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考虑迟滞因素的车辆纵向迟滞动态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固定时间间距策略的滑模控制器和比例积分微分(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控制器,然后依据队列稳定性判断准则分别对两种控制器进行队列稳定性分析并分别得到相关的队列稳定性条件.定量比较分析和仿真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ID控制器具有更强的迟滞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振动特性,采用滤波白噪声法拟合出路面平整度时域模型,基于1/4车辆模型,考虑车辆–道路的耦合作用,分析不同车辆速度、不同路面平整度等级时,车辆对路面的实时动荷载;建立道路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车辆随机动荷载作用下道路的振动响应,分析道路各结构层参数对道路表面中心振动基频的影响。结果表明:路面平整度等级、车辆行驶速度对车–路耦合系统影响显著,当路面平整度等级由A级变化至C级时,同一行驶速度下的车辆动荷载增大了20%;道路振动基频随土基动模量呈对数关系增加,土基动模量由60 MPa增大至260 MPa,道路振动基频由5.61 Hz增大至10.80 Hz,振动基频增幅高达48.06%;在常用动模量变化范围内,面层、基层、垫层的动模量对基频的影响较小;随着面层、基层与垫层厚度的增加,道路基频呈线性减小的趋势,面层厚度对振动频率影响的敏感性大于基层厚度,基层厚度对振动频率影响的敏感性大于垫层厚度;在常用结构层厚度变化范围内,振动基频分别减小9.28%、18.05%与12.75%。试验结果证明:振动基频计算较正确,计算结果可为道路承载力快速测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SMA拟橡胶金属阻尼元件及其在减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MA,Shape Memory Alloys)的超弹性特性,借鉴拟橡胶金属阻尼材料的制作工艺,研制了超弹性SMA拟橡胶金属阻尼元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SMA减振器.试验表明:引入SMA后,拟橡胶金属减振器的可恢复变形,阻尼特性都有很大的提高;而拟橡胶金属的构造方式,又使得减振器具有很大的承载能力.上述特性使得该减振器对于宽频带随机载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5.
金属橡胶刚度阻尼模型理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针对金属橡胶构件加工工艺特点,以金属丝螺旋卷为金属橡胶构件的微元体结构.根据金属丝螺旋卷之间不同的接触状态,以圆柱压缩螺旋弹簧理论为基础,基于材料力学和库仑摩擦模型,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建立金属丝螺旋卷微元体结构的力学模型.通过对微元体接触状态和接触对数目的分析,从理论上解释了金属橡胶的非线性刚度及阻尼产生的机理.该模型从细观的金属丝螺旋卷微元体上描述了金属橡胶迟滞特性的物理本质,为预测和分析金属橡胶的刚度、阻尼特性和设计金属橡胶构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协同仿真的单轨车辆动力学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单轨车辆的动力学特性,建立了驾驶员-车辆闭环协同仿真模型.该模型由2部分组成,其中车辆多体模型采用Adams软件建立,而基于"单点预瞄最优曲率模型"理论的驾驶员模型在Matlab中建立.分别设计了双移线和蛇行行驶工况,对模型进行协同仿真.结果表明该驾驶员-车辆闭环模型可以较好地跟随所设定的路径,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所建立的协同仿真模型为研究单轨车辆的动力学特性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人们对个性的追求,提出了设计新型运动款汽车的设想.根据整车设计参数及悬架设计理论设计了前双横臂独立悬架;基于ADAMS/V iew建立了该悬架的虚拟样机模型,对该悬架进行设计研究,通过分析得知,上、下横臂与水平面的安装角度这两个设计变量对悬架的各性能评价指标影响均较大,不仅可以改变变化量的大小,甚至可以改变变化趋势;转向拉杆断开点的位置对车轮前束角的影响很大;对该悬架进行优化设计,优化目标不仅考虑到性能指标的变化量,同时考虑了变化趋势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变化趋势保证了汽车具有不足转向特性和回正特性.优化结果显示所设计悬架系统满足悬架设计要求,悬架的性能指标参数达到了理想的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8.
连续信号交叉口网联自动驾驶车速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提高车辆在城市道路上行驶时的燃油经济性,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针对车联网环境下自动驾驶车辆可以与路侧设施及区域中心控制系统实时信息交互的特征,提出了连续信号交叉口车速控制方法。当车辆距下游各信号交叉口的距离和下游交叉口信号相位及时长可以提前获取时,通过提出的自动驾驶车速控制模型计算出一个使车辆能够连续通过下游多个信号交叉口的恒定速度,同时为了保证驾驶舒适性,采用平滑的三角函数曲线表征加/减速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避免了车辆在交叉口处急刹车或急加速的情况。为验证车速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基于多智能体技术建立了车联网环境下连续信号交叉口车速控制仿真系统,模拟对比分析了有速度控制和无速度控制下车辆连续通过3个信号交叉口的燃油消耗量、CO2排放量以及行程时间。结果表明:在低密度车流下,运用该车速控制方法,车辆连续通过3个信号交叉口的平均燃油消耗量与CO2排放量均减少了30%以上,行程时间减少了约5%;在中、高密度车流下,车辆的平均燃油消耗量与CO2排放量减少了约20%,并能够节省约15%的行程时间。另外,通过与目前已有的针对单点信号交叉口的车速控制模型的比较,本文提出的连续信号交叉口车速控制模型在节能减排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梯形齿车轮月面牵引性能的离散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散元法分析梯形齿车轮在月面软土地形的通过性,提出不规则形状颗粒群系统的离散元建模技术,建立车轮牵引性能参数的细观表达式.基于模拟月壤的直剪实验数据,通过反复调试获得最佳土单元模型参数.轮-土作用的离散元分析结果表明:车轮在月壤地形的牵引性能与滑转率和轮齿结构有关,增加滑转率可获得更高的挂钩牵引力,但同时车轮所需的驱动转矩提高;增加轮齿高度可获得更大的土壤推力,但行驶阻力也相应增大;轮齿数量对车轮牵引性能影响较小,但影响车轮在行驶中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单阈值避撞模型所具有可反应时间单一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多级报警规则的避撞预警模型,为驾驶员提供了一个渐进的反应时间,在紧急情况下使其有更多时间来避免碰撞发生.对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的信息感知特性进行分析,为模型的建立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设计了基于多级报警规则的避撞预警模型,并对模型的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利用实测数据对给出的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多级报警避撞预警模型能使驾驶员更加舒适的驾驶车辆,并为智能避撞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前各种检测方法采集到的路段速度数据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差,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各种交通分析模型结果的精度.针对浮动车检测器、微波检测器以及线圈检测器的路段速度数据进行研究,利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设备实时记录试验车位置,分别在快速路和主干路进行了12次实验,对不同采集方式获取的速度信息进行了精度验证和评价.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浮动车数据获取的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路段行程速度平均误差分别为13.6%和27.8%,且采集值与实际速度具有相同的分布.快速路微波检测器和主干路线圈检测器的速度数据与真实行程速度数据的误差分别为30%和56%.表明了微波检测器的断面速度值,用来表征所处路段的行程速度时虽然具有一定的误差,但是基本能表征路段的行驶状况.该研究结论为不同精度需求的交通模型选择合适的数据源提供支持,并为利用多源数据的冗余信息提高数据精度和完备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超空泡水下航行体的结构动力响应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综合有关文献的理论,得到作用于超空泡水下航行体尾部的冲击载荷与航行速度的关系,然后利用有限元法研究了在不同速度条件下航行体的结构动力响应和变形特性.得到了加速度响应的主频率及其取值区间、航行体内的最大应变值及其分布位置;并给出了加速度响应主频率以及航行体内最大应变值与运动速度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存在2个加速度响应主频率,当航行体航速相对较低时,应采用第1个主频率作为结构设计时的参考频率,速度较高时应采用第2个主频率;计算还表明:航行体内最大应变值随着航速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结果对超空泡水下航行体的结构强度分析和结构优化设计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效用价值驱动的旅客出行动力学研究与建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交通体系中旅客出行行为的特征与机理,以某机场离港旅客的陆侧出行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旅客出行模式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旅客聚集行为具有强烈的阵发性,不同出行维度旅客群体的聚集时间间隔分布具有幂律特征,且幂指数和阵发性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同时,研究认为旅客出行换乘决策是综合时间、费用、便捷舒适度、突发情况等多因素的期望实现,是一种基于效用价值驱动的人类行为。基于此构建了效用价值驱动模式下的旅客出行行为动力学模型,可输出幂指数为参数可调的幂律分布,且仿真输出和实证数据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出行选择多模式条件下多种出行方式之间的出行需求关系密切,为了探讨城市居民对地铁、公交车、私家车3种出行方式出行需求之间的耦合关系及时变特征,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使用道路拥堵指数近似代表私家车出行量,对2个小区一个月内工作日时间地铁出行量、公交车出行量和道路拥堵指数三者的平均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铁出行量、公交车出行量、私家车出行量三者相互作用关系针对不同的用地类型,整体影响趋势不会变化太大,影响大小在时间上存在差异;城市交通小区内居民对地铁、公交车、私家车3种出行方式的出行需求之间全天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地铁出行需求的增加会减少公交车出行需求,公交车出行需求的增加会增加地铁出行需求,而私家车出行需求的增加会增加地铁出行需求并减少公交车出行需求。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现阶段中国城市多模式交通出行方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更好地应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速道路动态执法要求车道检测算法能够结构化解析道路,但是基于传统手工设计特征的车道检测算法准确率和召回率不足,而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又对计算资源要求太高,因此提出基于道路特征信息的车道结构化解析算法。利用边缘点的梯度统计信息筛选Hough空间的候选点,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在剩余的Hough空间候选点中寻找最合理的车道线组合,能够在较少计算资源的平台上准确地检测到道路上的全部车道。在自有数据的检测实验中,所提算法能够准确定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道路;在对比实验中,所提算法在准确率、召回率和计算速度上均比同类算法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分割在军事、民用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复杂的背景条件以及干扰物的遮挡,导致现有算法无法较好地从遥感影像中提取道路细节信息。研究基于改进U Net网络模型,提出了MDAU-Net(multi dimension attention U-Net)网络结构模型,通过对U-Net网络结构加深至七层结构来提升精细分割道路的能力;并提出了一种多维注意力模块MD-MECA(multi dimension modified 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将其添加至编码部分的特征传递步骤中,以达到对编码部分的特征传递进行优化的目的;其中利用DropBlock与Batch Normalization解决网络训练过程中出现的过拟合。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算法可以有效提升道路的提取效果,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达到了97.04%。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根据光谱特征或形态学算法来分割道路,存在精度低、阈值难确定等缺点,而深度学习中已有的方法并未考虑道路的特性,只是利用通用方法来分割道路。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针对道路特有形态的深度学习损失函数——形态损失函数。首先使用连通性算法将预测结果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分离的连通区域,分别计算这些区域的面积与外接圆面积的比值,然后取平均值作为此批训练数据的形态损失函数,最后将形态损失函数按一定的比例与交叉熵损失函数求和,得到最终的损失函数。通过在公开的遥感数据集上使用深度学习网络进行对比试验,附加了形态损失函数后平均交并比(MIoU)、准确度(ACC)及F1 Score均有提高。从预测的图形来看,附加了形态损失函数后,预测的道路更为连续。所提出的形态损失函数可用于提高光学遥感影像道路分割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为抑制卫星平台对天基望远镜的扰动, 需进行减振设计. 设计了一种空间望远镜用黏滞液体阻尼隔振器, 具有密封可靠、空间环境适应性好等特点. 根据流固耦合相关理论建立阻尼参数模型,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隔振器结构设计, 并对核心元件弹簧片进行参数优化设计, 加工制作出一套原理样机. 对该样机的刚度和阻尼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 结果表明, 该隔振器的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理论分析结果均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说明模型较为准确, 具有工程设计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装载工况和路面条件对弯道路段安全车速阈值的影响,运用TruckSim仿真软件建立大型车辆整车动力学模型、道路场景模型和驾驶人控制策略模型,从装载质量和道路附着系数2个方面分别设计实验进行仿真,分析车辆在弯道路段发生侧滑、侧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陕西省某高速公路一弯道路段为例,研究了车辆在双因素影响下,通过弯道的安全车速阈值。结果表明:随着装载质量的增加,弯道安全车速阈值减小,安全车速阈值与装载质量之间为幂函数关系;道路附着系数在0.1~0.6范围内时,随着弯道路面附着系数的增加,弯道安全车速阈值减小,且二者为指数函数关系;当道路附着系数在0.6~1.1范围内时,随着弯道路面附着系数的增加,弯道安全车速阈值变化趋于平缓。根据模型仿真分析结果,针对超载超限问题,进一步对交通管理部门、装载人员和驾驶人提出相应的安全建议,旨在提高公路弯道行车主动安全性,也为公路安全运营研究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