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我国空间站项目持续推进,仅采用实物对航天员进行训练已无法满足需求,部分项目采用虚拟现实系统进行训练正成为一种趋势,但对系统可用性评估的研究尚有欠缺。为此,首先介绍了专家学者及国际标准对可用性的定义及可用性的常用指标,总结了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获得良好应用的专家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三种可用性评估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其次,介绍了顺序评估法,强调了多种评估方法在系统整个开发周期中综合应用的重要性。最后,针对航天员虚拟训练系统可用性评估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局域网络为例介绍了可用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等参数进行估算,为网络工程设计和应急系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提高LAAS空间信号可用性的完好性监测新膨胀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亮  赵琳  丁继成  高帅和 《航空学报》2011,32(4):664-671
局域增强系统(LAAS)地面主控站(LGF)广播的差分修正量所包含的非零均值高斯误差和非高斯误差对系统的可用性造成较大的威胁.为此,提出一种均值膨胀和非高斯膨胀相结合的算法以改进传统的sigma膨胀算法.通过恰当地选取各膨胀系数,采用改进算法可在满足各类型误差尾部覆盖的同时,还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可用性水平.计算机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改进发生函数方法的多状态系统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鹏  谢里阳 《航空学报》2010,31(5):934-939
发生函数(UGF)是多状态系统可靠性分析的重要数学手段。通过分解算子,对载荷发生函数进行展开,再结合内积算子和强度发生函数建立考虑共因失效时计算多状态系统可靠度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考虑载荷多次作用效应和多种载荷作用时的可靠度计算模型。通过实例研究了共因失效和载荷多次作用效应对多状态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共因失效和载荷多次作用效应均对系统及零件可靠度产生影响,而且系统可靠度随着载荷作用次数的增加显著下降。运用本文模型可以直接计算指定载荷作用次数下,存在共因失效时的多状态系统可靠度。  相似文献   

5.
复杂可修复系统可靠性评估时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利用关键部件的寿命数据对复杂可修复系统可靠性进行评估时应注意解决的一个问题 :选取能充分反映系统性能变化的关键部件并且排除该关键部件在生产、存储、使用过程中自身不可靠的影响。进而给出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对系统性能的评估方法。最后 ,针对飞机发动机的一组寿命数据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6.
枚举结构主要失效模式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元生  董聪 《航空学报》1991,12(9):537-541
由于各失效模式发生的概率不同,在实用中只需挑选出那些发生概率较大的模式——主要失效模式,并将它们对系统失效的影响加以综合就足以较准确地估算出结构系统总的失效概率。因而,有效地识别主要失效模式就成为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和设计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在优化准则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动生成结构系统主要失效模式的载荷  相似文献   

7.
针对系统及其组成单元的性能退化问题,分析了电子产品故障特点,描述了3种基本的性能状态变化行为;研究了性能退化的系统及其组成单元的不同工作状态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通用衍生函数的多状态系统可靠性建模方法。通过构建考虑单元性能退化特征的系统可靠性模型,用多状态刻画系统性能退化的动态变化特征,实现了具有性能退化特征的系统可靠性的精准描述。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中国军用飞机机载通讯系统的现状,对系统的制式问题、性能问题、头盔问题、电磁环境问题、维护保证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对系统的未来作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美国国防部在重大武器系统中,已成功采用的系统工程管理从系统的确定、技术状态管理、系统技术性能的达标、系统的可用性、系统计划实施的可行性等五个方面作了介绍。最后,说明了与系统工程管理有关的几项美国军用标准。  相似文献   

10.
基于GSPN的机载液压作动系统可靠性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健  王少萍  王康 《航空学报》2011,32(5):920-933
机载液压系统具有余度降级、故障检测、隔离等动态时序过程,传统基于两元可靠性模型很难描述其动态行为和性能降级过程.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分层聚类和广义随机Petri网相结合建立了机载液压系统可靠性模型.利用该模型,详细分析了故障检测装置的故障检测率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故障检测装置故障检测率的影响,机载液压作...  相似文献   

11.
胡晓义  王如平  王鑫  付永涛 《航空学报》2020,41(6):523436-523436
复杂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分析一直是装备通用质量特性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航空机载系统向综合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系统的功能逻辑、架构设计以及容错设计越来越复杂,以人工演绎推理为主的传统安全性、可靠性分析手段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要求,模型驱动的分析方法正在成为复杂系统安全性、可靠性设计所依赖的重要技术手段。特别是近几年,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技术发展迅猛,并在国内外航空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这为基于模型的系统安全性、可靠性设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基于模型的复杂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该项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分析,为装备开展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分析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航电系统越来越依赖于复杂的电子系统,以及电子产品的微型化,测试成为解决航电系统可靠性和维修性的关键。在分析基于标准测试总线的测试性技术的标准体系之后,介绍了将边界扫描技术应用于板级测试,系统级测试以及产品现场维护的测试性设计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前1553B总线通信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电动伺服机构作为导弹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采用1553B进行总线通信.高动态要求下电动伺服机构控制优先级一般高于1553B通信处理的优先级,主要介绍基于BU-61581S6总线接口协议芯片RT端软件接收数据的时序处理方法,保证高动态条件下提高1553B的通信速率和可靠性以及电动伺服机构的高动态响应.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可靠性试验在环境与时间上存在不足,已很难满足现代飞机可靠性试验工作的要求.基于故障物理学,通过研究航空电子类机载设备在综合环境应力条件下的故障原因及其分布规律,结合传统可靠性加速试验和增长试验的特点,提出一种可靠性试验的新方法,详细介绍具体的试验方法、试验流程、试验应力、故障处理要求和评估方法等关键技术,并将其应用在受试产品的典型案例中.结果表明:当产品试验时间达到952.4 h时,故障数为0,可以认为该产品以70%的置信度确定产品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已达到25 000 h;本文提出的可靠性试验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基于环境模拟的传统可靠性试验方法和评估技术不能在短的研制周期内评估高可靠性指标要求的机载设备的工程难题,可以实现加速因子的多样、可控,有效地缩短试验时间,节约试验经费.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液压伺服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将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应用到该系统中,并对其核心技术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在液压伺服系统的性能发生退化时对该系统进行的故障检测、健康评估及预测。对液压伺服系统PHM技术研究可为系统故障检测、退化评估和寿命预测的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并且PHM技术研究是故障诊断技术新的发展方向。最终,实验结果证明了该PHM技术在液压伺服系统故障诊断上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三坐标测量机新技术新产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要介绍了中国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三坐标测量机新产品和新技术动态,所涉及的新产品有SWIFT系列台式测量机和TUTOR系列三坐标测量机电控系统;叙述了我国自行开发的第一个数控测量机系统软件的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文章还论述了测量机的“系统集成”应用技术,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4种工程模式,并以实例说明已经实现的FA级“测量工作站”。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国内外现代民用飞机快速研制的实际需求,参考国外航空制造企业的经验和国内飞机钣金专业技术在知识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以知识工程技术为核心,以数值推理为手段,建立钣金快速工艺设计系统的总体思路与技术途径,并通过专家知识库构建和系统软件开发,建立基于知识工程的钣金快速工艺设计系统。通过在民用飞机研制中的应用,批量、自动实现了钣金零件的工艺性分析、工序设计,自动生成工艺分析报告、制造大纲、数控代码,大幅度提高民用飞机研制的工艺设计效率,降低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8.
We consider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in modern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and the related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nd methods. We consider reliability in a broad sense, referring to other system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related to it, like availability, maintainability, safety and durability. We covered the entire lifecycle of the equipment, including reliability requirement identification,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design,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reliability requirements (typically involved in the equipmen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hase), quality assurance (which typically enters in the manufacturing phase), and fault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and maintenance (which are connected to the operation phase). Lessons learnt from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practices in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are given, which might serve as reference for reliability managers and engineers, also from other industries with high reliability requirements.  相似文献   

19.
基于FC光传总线的分布式容错系统组通信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式容错系统常用于构造高可靠的关键应用,其核心构件组通信协议(GCP)实现了带有可靠性语义的多对多的通信原语。本文主要讨论基于光纤通道(FC)总线用于分布式容错的组通信协议,探讨了使用冗余消息技术实现实时、可靠数据传输的方法,提出了将数据和控制消息分开处理来实现数据输入实时性和控制消息按因果顺序提交的算法,力求获得最大程度的并行性。提出并设计了基于领导者-跟随者的故障处理机制,利用两阶段事务处理协议实现故障处理中的视图同步和状态切换,给出了协议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框架。最后给出了该协议在基于PowerPC单板计算机的三余度容错飞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运行结果,并对该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Role of BIT in support system maintenance and availabil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role of built in test (BIT) in electronic systems has grown in prominence with the advances in system complexity and concern over maintenance lifecycle costs of large systems.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standards drive system designs (and provide an avenue for focused advancement in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BIT are very much in an evolutionary state. The reasons for adv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BIT include reduced support overhead, greater, confidence in operation, and increased system availability. The cost of supporting military electronic systems (avi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weapons systems) has driven much of the development in BIT technology. But what about the systems that support these end items that contain test and measurement instrumentation - such as automatic test equipment (ATE), simulators and avionics development suites? There has also been a beneficial effect on the maintenance and availability of these systems due to the infusion of BIT into their component assemblies. But the effect has been much more sporadic and fragmented.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state of BIT in test and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explain its affect on system readiness, and present ideas on how to improve BIT technologies and standards. This will not provide definitive answers to BIT development questions, sinc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it are specific to the instrument itself. The topics covered in this paper are: definitions of built-in test, instrument BIT history, importance of BIT fault coverage and isolation in support systems, overview of BIT development process issues that limit the effectiveness of BIT Standards related to instrument BIT, making BIT more effective in support system maintenance and availability and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