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NF-3风洞尾支撑机构及其测控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模型实验用尾支撑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测量和控制技术。描述了该机构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的技术指标,讨论了其中的技术难点及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实验运行表明,该系统达到了设计指标,完全满足气动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2.
C919 试验环境设计为C919 主飞控电子鉴定试验提供工具和手段,为机载设备适航检查提供支撑数据和证明材料。介绍C919 飞控系统鉴定试验的必要性以及主要的试验类型,对C919 飞控系统鉴定试验环境进行设计,包括试验环境的主要组成、功能以及测试时序和监控逻辑的设计等,并对民用飞机飞控系统鉴定试验环境的设计结果进行测试和评定。结果表明:该设计能够满足民用飞机鉴定试验要求,易于工程实现,过程数据处理算法以及鉴定试验结论报告能够支持适航符合性要求。  相似文献   

3.
对某大飞机布局风洞实验尾支撑干扰开展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发展的数值方法计算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对于类似构型的飞机,在迎角-2°~6°范围,可认为尾支撑干扰量随迎角呈线性变化,采用前位叶片支撑作为辅助支撑带来的二次干扰量可以忽略,新型双天平辅助支撑系统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尾支撑对机身、尾翼、机翼等部件的绕流都有影响,干扰量随构型而变,对阻力、力矩影响较大,且随Ma数变化,因此不同构型实验数据需要单独修正。所发展的带风洞支撑系统的数值模拟软件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可用于支撑干扰修正研究以及风洞实验支撑系统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跨声速风洞全模颤振试验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跨声速全模颤振试验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全模颤振试验对风洞和支撑系统等试验设备的要求。对于风洞,主要从风洞洞体和流场等方面分析了进行颤振试验所需要具备的性能,并以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2.4m跨声速风洞为例,介绍了进行颤振试验必须要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于支撑系统,则从模型运动自由度、支撑系统稳定性和支撑系统频率等方面的要求,阐述了设计支撑系统的困难,并简要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发展的多种全模颤振支撑系统的结构原理及其优缺点。然后介绍了系统安全的保证措施,包括支撑系统稳定性分析、风洞紧急停车控制系统和模型保护装置等。最后根据飞行器发展的需求,探讨了今后需要完善和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空间光学原子钟的超稳光学腔,建立了两种支撑方式下超稳光学腔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求解振动敏感度得到超稳光学腔对微振动环境的要求。针对卫星典型微振动扰动,设计了双回路主动隔振器。仿真结果表明,中间支撑时超稳光学腔的振动敏感度更低,设计的双回路隔振器可以满足空间光学原子钟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综合模块化航电是未来民机发展趋势。IMA系统硬件架构复杂,需要健壮的软件系统支撑,必须予以充分的理论研究,评估系统安全风险以满足适航取证要求。结合系统安全性分析理论和基本方法,本文重点讨论了在IMA研究和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技术问题,以期为型号研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北航D4风洞发展的一套具有同步测控技术的张线支撑系统,该系统较好地解决了运输机后体气动特性研究中模型支撑与其气动干扰之间的矛盾。从功能上该张线支撑系统分为控制子系统与测量子系统两部分。首先,该张线支撑机构通过两个步进电机进行驱动,所以需要控制子系统对两电机进行同步控制,从而实现对试验模型迎角的精确控制。其次,该张线支撑机构的测量子系统实现了与北航D4风洞测压、测力、PIV等数据采集系统的联动,通过与控制子系统进行网络通信,可以进行在迎角序列下的同步测量,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试验效率。最后,利用该张线支撑系统,在北航D4风洞进行了运输机后体流动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张线支撑系统满足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8.
紧缩场测试扫描系统是对紧缩场静区场进行测试、分析、寻找并排除影响紧缩场性能的干扰源及后期定期检测的关键设备。本文设计了基于圆柱筒支撑结构的紧缩场极坐标扫描架,并利用激光扫平原理设计了扫描架平面度补偿装置,实现了极坐标扫描架的快速补偿,简化了扫描架结构,提高了测试精度和测试效率。测试结果表明补偿后的扫描架平面度误差为0.032 mm,满足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和研究磁悬浮轴承在多电发动机中的应用技术,以多电发动机为基础,完成了五自由度磁悬浮轴承系统试验台的设计。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磁悬浮轴承和模拟转子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完成了带柔性转子的磁悬浮轴承系统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模拟转子能较好地模拟多电发动机转子,五自由度磁悬浮轴承试验台的转速、承载力及控制系统稳定性均满足试验台的设计指标要求,可为后续多电发动机的支撑结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适航性设计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CCAR 33部相关条款要求,对航空发动机宅气系统传统设计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对空气系统进行满足适航要求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1次表面换热器凭借其高效紧凑的换热特点特别适用于舰船燃气轮机的间冷系统中。为其在燃气轮机间冷系统的应用提供设计指导,在保证间冷系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小间冷器的尺寸和体积,开展液-气1次表面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压降研究。针对舰船燃气轮机设计点间冷器的典型热力参数和布置特点,设计了满足间冷系统性能要求的间冷器模块,给出并分析了所设计的间冷器在不同冷却淡水温度和流量下的换热器性能。结果表明:在燃气轮机非设计工况下间冷器的气侧出口温度和压降会随着燃气轮机负荷的下降呈近似线性下降,在燃气轮机低负荷时需注意气体中水冷凝问题。  相似文献   

12.
航改燃气轮机总体性能与排气装置的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舰用航改燃气轮机的设计特点,提出了在总体性能设计中采用排气装置一体化设计技术的合理性;对某型舰用燃气轮机排气装置的一体化设计进行的理论分析表明:排气装置达到了一体化的设计目的,燃气轮机整体性能得到了最佳的性能匹配。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航改燃气轮机在海洋环境下的腐蚀形式与机理;借鉴国内外海洋环境下燃气轮机的防腐蚀成功经验,从选材和涂层系统2个层面进行了腐蚀防护设计,建立了航改燃气轮机防腐选材体系。结果表明,该防护体系能够满足航改燃气轮机在海洋环境下的防腐蚀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外界环境条件对燃气轮机排气的影响,以船舶燃气轮机排气系统和船舶整机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合适的物 理模型对船用燃气轮机排气部件进行阻力特性、流场分布的仿真分析,进一步提出燃气轮机排气系统的修正方法。对国内外相关 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引出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建立船舶燃气轮机排气系统和整机系统的模型,对模型进行了网格划分,利用 数值仿真技术开展不同工况点和风速风向下燃气轮机排气系统的流场特性仿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得到不同风速风向下排气 系统的阻力特性,即总压以及总压损失,温度特性以及引射特性。以整机仿真和部件仿真所得到的数据为基准,建立了燃气轮机 排气系统在整机环境从无风到有风的变化条件下的工作特性修正模型。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某型燃气轮机燃油及叶片角控制系统方案,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建立了其仿真模型,并进行了对其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方案设计合理,可以满足某型燃气轮机台架试车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舰船燃气轮机气路性能监测诊断的有效性要求,归纳总结了气路测量参数选择要求,提出了1套系统完整的燃气轮机气路测量参数的理论选择方法。在可测量和易测量要求及测试精度要求的初步选择基础上,依次采用影响系数、相关系数和条件数对气路测量参数的敏感性、相关性和诊断误差等进行了分析,最终从理论上选择了某舰船3轴燃气轮机气路性能监测诊断的测量参数。实例表明该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工程应用价值,对燃气轮机气路测量参数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爱军  肖娜新  马力 《航空发动机》2010,36(4):49-52,31
WR-21燃气轮机是效率高、结构紧凑、可靠性高、维护性好的先进舰船用燃气轮机。介绍WR-21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优势,总结其继承航空发动机技术与经验和创新采用间冷回热循环的设计特点,以为中国研究与研制舰船用燃气轮机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船用燃气轮机间冷器流路的数值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技术,实现了船用燃气轮机间冷器整个流路的总压损失分析.数值模拟计算中针对间冷器模块采用了等效流通面积和等效换热效果的方法,有效解决了整个流道计算间冷器建模问题.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CFD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有效的分析包括间冷器在内的整个流路的流场细节,改善间冷器的流路设计.CFD数值模拟技术与间冷换热器设计技术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船用燃气轮机间冷器整个流路的优化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棘爪式离合器因无法承受电机产生的过大冲击载荷而失效的问题,对棘爪式离合器的结构进行分析与优化。在接口和外廓尺寸不变的条件下,采用棘爪柱销一体化设计和均载设计等方法,提出一种新的棘爪式离合器结构,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关键承力部件静力与冲击强度试验和舰用燃气轮机整机考核试验。结果表明:新的棘爪式离合器承载能力至少提高74%,在过大的冲击载荷作用下仍能正常工作,完全满足舰用燃气轮机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20.
舰船燃气轮机技术的发展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国外舰船燃气轮机的发展的现状、趋势和技术途径,结合中国舰用燃气轮机的研制情况,提出了中国舰船燃气轮机的发展策略,即走航空发动机改型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