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针对现有目视进近下滑坡度指示系统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研究开发了新型精密进近航道指示系统(MPAPI)。MPAPI系统仪用三台灯具,黄、绿、红三种颜色就能为进近中的飞行员提供太高、较高、稍高、正对、稍低、较低、太低七种目视进近坡度指示信号。该系统比现行的进近坡度指示系统更有利于飞行员快速判别和调整飞机的进近姿态,可以显著提高飞机着陆准确率。保证飞行训练质量和飞机安全。  相似文献   

2.
在飞机进行能见进近或仪表进近能见阶段的飞行中,对飞行安全起重要作用的除飞行程序、操作技术等之外,还存在诸多的安全因素,这些因素对于进近的成功、飞行的安全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进近地形与跑道坡度当飞行员进行能见进近时,可以通过连续监控精密下滑道、目视进近被度引导系统(VASI)或其他现代进近设备,使飞机稳定在正常下滑线并安全着陆,而不考虑跑道坡度及周围地形,但实际上飞行员在能见进近时,会不自觉地利用所看到的地形及跑道来参考,完成其工作。所以,跑道周围地形及跑道坡度必然会对正常的能见进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系统简介 机场助航灯是保障飞机在夜间和复杂天气条件下顺利进行起飞、着陆、滑行的目视助航设备。它为飞行员提供跑道位置、方向和对正引导,以便飞行员在目视可达的情况下安全着陆,在保障飞行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无线电高度表(RA)是飞机上唯一能够直接测量地形上方净空高度的"传感器",在飞行关键阶段,尤其在进近和着陆阶段为飞行员情景感知及飞机导航、指示、飞行指引和控制系统提供关键的高度数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解析飞机无线电高度表受5G无线网络频率干扰的原因,阐明RA系统受5G干扰风险评估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为航空公司的运行...  相似文献   

5.
尽管目前飞机安装了各种先进的无线电助航设施和仪表着陆系统,但为了更好地引导飞机安全进近、着陆、滑行,机场还必须安装目视助航灯光系统。目视助航灯光系统一般分为进近、着陆和滑行三类,下面结合笔者工作积累,就进近和着陆灯光对运行的影响加以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事业随着空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得到了长足发展,管制手段逐渐从程序管制向雷达管制过渡,人们在倚重空管自动化设备的同时,逐步忽视了对目视飞行规则的研究和利用。从航空发展的历史角度看,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在飞行的初期就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有的飞行员驾驶技术培训也是从目视飞行开始,飞行员对二者并不陌生,但由于我国现有空管规章对IFR飞行计划的航空器实施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的定义和实施条件尚未明确,导致管制员难以操作。  相似文献   

7.
杨步进 《飞行试验》1997,13(4):26-30
本文从几个主要方面论述起飞/着陆阶段易发生的飞行事故,目的是引起飞行员,飞行指挥,员和各类保障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就今后的飞机设计,制造和机载导航设备的更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视助航灯光系统在航空器的安全起降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国内大多数机场,由于地面导航设施、航空器的机载设备以及航空器驾驶员的培训程度等方面都没达到一定的标准,故大多数国内航班在完成航线飞行阶段,进场阶段,仪表进近阶段(起始进近、中间进近、最后进近阶段)后,还必须借助目视助航设施,如目视助航灯光、目视助航道面标志等的帮助,完成最后的着陆滑跑阶段。对出港的航空器而言。目视助航灯光系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机场灯光系统是夜间和复杂气象进场着陆的目视助航设备,是无线电进场着陆系统的重要辅助设备。它从单纯地为飞机夜间进场着陆提供目视指示和引导信号,发展到与无线电进场着陆系统结合使用,保障飞机在昼夜间低能见度条件下进场着陆。机场灯光系统的特性由4个主要的因素组成,这4个因素可称为4个“C”,即构形、颜色、光强和有效范围。  相似文献   

10.
飞行模拟机在地面模拟飞机的空中飞行和地面运动,是典型的人在回路实时仿真系统和虚拟现实的应用实例.作为载体的并联六自由度运动系统是飞行模拟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飞行员提供起飞着陆及空中飞行过程中的运动感觉,是由数字计算机实时控制并能提供俯仰、滚转、偏航、升降、纵向平移和侧向平移的六自由度瞬时过载的仿真设备.  相似文献   

11.
飞机着陆跳跃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方  明磊 《飞行力学》1997,15(1):82-85
结合一起着陆跳跃事故,深入分析了飞机出现着陆跳跃和收音机员在刚改装J6飞机的训练中容易发生着陆跳的基本原因,剖析了本起事故中飞行员在操纵上和指挥员在指挥上存在的问题。对着陆跳跃的处置方法以及处置中的指挥提出了明确的看法。这对于陆跳跃的预防、正确处置和指挥,保证飞行安全,将起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87年,民航华北空管局与清华大学国家863(CIMS)研究中心开始携手合作,共同研制一套先进的空中交通管制监测系统。此套设备研制成功后,将会对中国民航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世界各国的飞行指挥工作都是由地面上的管制员通过雷达显示屏幕对空中飞行的飞机进行监控,并通过无线电波向飞行员下达指令,使飞机按照规定的航线、航路,在避免与其他飞机或地面障碍物相撞的前提下安全地飞行。这就需要管制员和飞行员协作配合。在这个配合的过程中,对于管制员来说,在指挥上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美国FAA民航…  相似文献   

13.
平视指引系统(HGS)在民航客机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飞行员不需要低头就可以从这块玻璃上获取重要的飞行参数和飞行状态,又可以透过这块玻璃看驾驶舱外,获取必要的目视参考,使飞行员更加轻松地专注于飞行,实现飞机的精准着陆和安全飞行。然而,HGS在我国的运用并不好,需要引起政府部门和航空公司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科技成果     
飞机着陆导引有新招 惯性/差分GPS精密进场着陆导引系统试飞成功 由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和空军某部合作研制的惯性/差分GPS着陆导引系统经过试飞考核,获得满意结果。 该系统不仅精度高,可靠性和适时性好,而且一次投入低,易于普及推广。该系统除原有的导航功能外,还能以极高的精度指示飞机沿着指定的航迹飞行,给飞行员提供图形化的精确、安全的进场着陆导引信息,导引图像直观,操作方便,大大提高了飞机全天侯,尤其是在复杂条件下的飞行能  相似文献   

15.
模拟机是按照飞机驾驶舱内部设施,以1:1之原貌及功能建造的,是现代化高科技产品,也是一个真实的驾驶舱。模拟机又分固定和全动两种类别。顾名思义,固定模拟机的机身是不能动的,但所有的仪表指示和飞机是一样的。它能供飞行人员进行座舱程序训练、系统训练、熟悉仪表设备等训练用,是飞行员进行初级训练、转机型及部分复训的训练设备。而全动模拟机是机身可以动的,它保持设备在地面上,利用三支点自由运动的原理,可以模仿飞机的任何姿态和飞行所遇到的任何情况进行仿真飞行,使飞行员感觉像在真实的天空中飞行一样。它是飞行训练中…  相似文献   

16.
正仪表飞行程序设计中的复飞程序是指在实施仪表进近程序的最后进近过程中,精密进近程序飞行高度达到决断高(DH)或非精密进近程序飞行高度达到最低下降高(MDH)后直至复飞点(MAPt),未能取得要求目视参考,无法完成着陆,从而由着陆状态转至爬升状态,飞行至某一高度或位置,开始另一次进近、等待航线或航线飞行的过程。不是每次进近着陆都是实施复飞,但每个仪表进近程序都要制定专门的复飞程序,它是仪表进近程序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飞机是在一个特定的外部环境中运动,对于飞机滑行、起降来说,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就是机场跑道环境.机场跑道环境包括:跑道的道面:主要指跑道道面的尺寸、强度、质量、标高、坡度等;跑道周围的障碍物:主要指障碍物的位置、标高以及与跑道的关系;跑道目视助航设备:主要是导航设备、着陆引导设备、灯光系统、跑道标志等的位置、类型、特征;跑道周围的地形:主要指飞机进近着陆时跑道周围的地形情况;机场净空:主要指障碍物限制面和障碍物限制要求.  相似文献   

18.
HowtoMakeLandingDecision在飞行中有80%的事故发生于飞机的起飞和着陆阶段,而发生在着陆阶段的事故数量又远远大于发生在起飞阶段的事故数量。为了防范飞机在着陆阶段发生事故,特别是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着陆事故,提高飞机着陆质量和运行的安全,民航有关当局、航空公司根据国际民航组织公约附件和本国的民用航空规章及飞机运行区域、飞行运行特点都制定了各机型、各机场、各类进近的着陆标准,并且提出了稳定进近的要求,以帮助飞行机组做出正确的着陆决断。一、着陆决断的分类依据做出着陆决断的时机,着陆决断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  相似文献   

19.
飞机在大迎角下进近可以减小飞机进近着陆的速度,从而减小飞机着陆时的滑跑距离。本文根据国外大迎角短距着陆的研究[1,2]给出了一种大迎角自动短距着陆方案。该方案应用了飞行与推进协调控制的方法设计了自动着陆控制系统和一套控制律,实现了进近飞行时的低速稳定和精确的航迹控制。对于反旋机动,利用全状态反馈,实现了机尾高度的精确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0.
卫星导航为飞机导航提供了高精度和灵活性,它将开创以卫星为基础的空中交通管理的新时代。新的交通管理系统将包括飞行计划,包括用自动相关监视(ADS)监控飞机在航路导航、防撞、着陆中的位置以及管理飞机在机场表面的运动,允许飞机离开固定的航路直接飞向目标,以及在不需要昂贵地面设备的机场作精密进近,从而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