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上游尾迹与涡轮转子泄漏流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叶轮机内部流动本质上是周期性非定常的,研究涡轮转子叶尖区域的非定常相互作用机理,对提高小展弦比高负荷涡轮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上游静子尾迹与涡轮转子叶尖泄漏流的非定常相互作用,分析了定常结果、时间平均结果以及瞬时时刻结果的流动图画.结果表明:上游静子尾迹与涡轮转子尖区二次流的相互作用能明显影响泄漏涡和机匣通道涡的时空演化规律,从而改变转子尖区的损失分布.上游尾迹在转子通道中传播时,诱导泄漏涡和通道涡区域出现周期性的扰动涡对,扰动涡对沿着泄漏涡和通道涡的轨迹向下游运动,使得转子尖区二次流结构呈现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转子高速动平衡技术在涡轴发动机整机减振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完成了动力涡轮转子平衡破坏后的重新高速动平衡试验 ,效果良好。对动力涡轮转子平衡破坏后及重新高速动平衡后的涡轴发动机在整机台架试车中的整机振动进行了测量和分析 ,结果表明 :动力涡轮转子的高速动平衡对减小涡轴发动机的整机振动有显著效果。柔性转子的高速动平衡技术在涡轴发动机整机减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完成高速动平衡试验并满足平衡判据要求的某涡轴发动机动力涡轮转子为研究对象,对影响转子平衡状态的2个因素(传动轴和输出轴之间的花键配合、支承输出轴组件和动力涡轮转子的2个支座之间的不对中)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改变花键的配合状态或2个支座之间的不对中程度,由4个位移传感器实测的动力涡轮转子在临界转速和额定工作转速下的转子挠度经高速动平衡后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这2个因素对转子的平衡状态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晶辉  马宏伟 《推进技术》2014,35(4):470-478
为了研究涡轮转静盘腔的轮缘封严气体对涡轮转子性能的影响,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通过与无盘腔模型比较,非定常结果显示交替进行的主流燃气入侵和封严气体出流改变了转子叶片进口的气流角度,拉伸了端壁附近的马蹄涡,因此引起涡轮出口流动条件的较大变化。存在涡轮转静盘腔但没有冷气时,主流导叶尾迹的部分流体入侵盘腔,对涡轮转子性能有正面的影响。封严气体与上游导叶尾迹的相互作用引起转子通道内熵增,当冷气量占主流流量的1.37%时,涡轮效率降低2.1%。证实了轮缘封严气体对涡轮转子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涡轮设计中必须给予考虑。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双转子涡喷发动机转差的概念和作用,指出转差的大小将影响高低压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裕度和高压转子的转速n_2与涡轮前燃气温度T_3的匹配问题。本文提出如何正确调整转差,其结果与实际台架试车数据基本符合。此外,还提供转差对推力、单位燃油消耗率、n_2和T_3的影响关系,可供实际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共用支承-转子系统耦合振动分析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冰龙  李超  何康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11):2293-2305
针对带有涡轮级间共用承力框架的高功质比涡轴发动机结构系统,建立共用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方程,探究燃气发生器转子、动力涡轮转子与共用承力框架结构系统耦合振动产生条件及振动特性。基于ANSYS有限元仿真计算了共用支承-转子系统耦合振动特性。针对涡轴发动机涡轮级间承力框架,设计了共用支承-转子系统模拟试验器,运用激振器模拟转子不平衡激励,利用试验对模拟转子动力特性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转子支点与支承结构通过力平衡和位移协调联系在一起,之间存在刚度耦合项,进而使共用支承-转子系统发生耦合振动。对系统振动响应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共用支承会影响转子动力特性,不同转子不平衡激励均可激起相应转子的振动。通过试验验证了在发生耦合振动时,转子的振动响应频谱中同时包含两个转子转速频率,定义耦合影响系数,地面慢车状态两个转子相互之间的耦合影响系数分别为33%和6079%,最大连续状态分别为1278%和688%,最大起飞状态分别为1356%和581%,转子间的动力特性耦合影响大小与频率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双转子涡轮试验具有极高的试验风险,而大型全尺寸1+1/2对转涡轮试验在国内更是首次开展。为保证试验安全实施,在查阅国内相关涡轮试验文献和对设备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对对转涡轮关键试验技术展开了研究。研发了集成控制、数据采集和安全控制功能的多任务并行测控系统,实现了对两个转子系统的联合控制;建立了"高压优先调节、低压独立控制、高低匹配联调"的对转涡轮匹配联调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试验安全保障方案;为详细了解高低压级间流场,布置了级间测量系统。试验证明:多任务系统运行良好,低压水力测功器稳速精度提高4倍,试验件轴向力控制方法有效,试验时间缩短50%以上,为我国高性能双转子涡轮设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发动机适航规章CCAR33.27对涡轮失去负载时转子完整性的设计要求,研究涡轮失去负载瞬间转速随时间变化规律。采用多点稳态法对动力涡轮超转瞬时气动效率与转速对应关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假设动力涡轮进口燃气能量不变,进而分析动力涡轮扭矩与转速的变化关系。然后采用理论力学和工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动力涡轮失去负载瞬间转子转速随时间变化预测模型,并采用整机试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该预测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为动力涡轮强度和超转保护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动力涡轮转子失去负载后转速在200~300 ms上升至160%,接近大部分轮盘破裂转速,需要在涡轴发动机超转保护设计中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方祥军  刘思永  王屏 《推进技术》2006,27(5):416-421
为了探讨对转涡轮气动设计规律,采用常用于导叶的可控涡法设计对转涡轮上游整流动叶,并配合可控子午成型设计,用以控制对转涡轮内径向压力分布,并与传统涡轮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该方法设计的5.25kg/s小流量模型对转涡轮效率为94.2%。三维数值模拟表明:对转涡轮取消导叶后,在设计自由度减小,参数受到制约条件下,整流动叶采用可控涡设计是调控对转涡轮流场积极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无导叶对转涡轮三维流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庆军  王会社  赵晓路  徐建中 《推进技术》2006,27(2):114-118,123
1引言近年来,研究者在1 1/2对转涡轮设计方法、对转涡轮实验台、实验件的设计加工以及对转涡轮的数值模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8]。在1 1/2对转涡轮中,一方面由于两转子对转使叶排相对转速大幅增大,约为传统涡轮的两倍;另一方面,高压动叶在结构上与传统的渐缩式流道涡轮叶栅  相似文献   

11.
两类对转风扇的设计与气动特征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小贺  单鹏 《航空动力学报》2011,26(10):2313-2322
采用一维设计程序分析了前后转子设计转速比的影响,研究了平均半径处的增压比、绝热效率、扩散损失和激波损失随转速比的变化规律.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了设计点与非设计状态的两个对转级流场,研究了其详细物理现象.结果表明两个对转级的设计与非设计性能均良好.发现低速风扇的两个转子均为常规跨声速转子,而高速风扇的前转子常规,后转子则为前缘激波和通道激波均贯穿全叶展的全超声速转子.同时发现,均带有与常规风扇级相当的失速裕度,低速对转级是两个转子同时达到失速点并且激波被推出叶栅,而高速对转级则是后转子先达到失速点并激波推出,从而后转子决定着级失速裕度.   相似文献   

12.
对一单级跨声压气机采用了三种弯、掠动叶后设计工况下的非定常流场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动叶弯、掠对下游静叶表面静压非定常脉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弯、掠动叶都减轻了静叶前缘顶部和根部的静压脉动,使静叶前缘所受到的静压扰动沿径向分布更为均匀,尤其是弯掠动叶的作用最为明显;除去叶片前缘区域,三种弯、掠动叶对下游静叶的顶部压力面和吸力面的扰动都有所减弱,仍然以弯掠动叶的作用最为显著,而在静叶的中部和根部前缘区域之外的表面,动叶的弯、掠对压力扰动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航空发动机高压转子的结构动力学设计方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建立了航空发动机高压转子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含所有的结构动力学设计参数,揭示了设计参数与转子振动特性间的关系,提出了转子临界转速界值的估计方法,并予以理论证明.建立了分别基于两阶临界响应的支承刚度设计准则.发现了转子参数临界转速现象,在参数临界转速处,阻尼器将失去阻尼作用,振动趋于无穷大;给出了参数临界转速出现的条件,上述的结论对于航空发动机高压转子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旋翼厚度噪声及其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讨论,着重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1)通过理论和数值分析,讨论了使用消失球公式计算旋翼旋转噪声时计算结果的有效性;(2)通过计算机模拟,深入分析了旋翼厚度噪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悬停状态倾转旋翼噪声试验及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消声室试验和数值计算研究了悬停状态倾转旋翼气动噪声特性。消声室试验采用孤立倾转旋翼模型,测试了不同总距角和桨尖马赫数状态的气动噪声数据。数值计算基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结合FW-H(Ffowcs Williams-Hawkings)声学方程的方法,采用试验数据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倾转旋翼的噪声传播特点以及拉力系数和桨尖马赫数对噪声总声压级的影响,并对比了孤立旋翼和双旋翼状态的气动噪声特性。结果表明:倾转旋翼噪声随着拉力系数和桨尖马赫数的增加均有所增加,维持旋翼拉力不变时降低桨尖马赫数虽然使得拉力系数增加,旋翼噪声水平仍然降低;倾转双旋翼噪声相对纵向平面对称分布,在多个方位角区域存在着局部最大值,这和双旋翼噪声传播时的相互叠加以及双旋翼间气动干扰相关。   相似文献   

16.
四端口通流波转子的波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用于燃气轮机的四端口通流波转子,首先将通道内部复杂的压力波系简化,建立解析的数学模型,并依据国外的实验结果验证其正确性,最终用该解析模型分析波转子的边界条件、波系结构、性能以及压气机、涡轮、燃烧室的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提高波转子的高压空气出口反压可以有效提高波转子压比,这是波转子内部波系整体性增强的结果;合理地设计压气机与涡轮可以优化波转子的性能;波转子与燃烧室的匹配会制约燃烧室的设计,而提高燃烧室的总压恢复系数则有利于波转子压缩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大小叶片轴流压气机转子流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明  陈懋章 《推进技术》2002,23(4):280-282
采用全三维粘性数值模拟手段,通过与按常规设计转子对比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大小叶片轴流压气机转子流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小叶片转子流场在叶根亚声速区的流通能力增强,在叶尖跨声速区可以产生更加有利的激波体系,小叶片可以有效地控制叶栅槽道中气流扩散,在较高负荷和相同喘振裕度的条件下,大小叶片转子可以比按常规设计的转子在更高的压比,效率和流量下工作。  相似文献   

18.
跨声速弯掠动叶压气机非定常流场的数值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unsteady 3D flow fields in a single-stage transonic compressor under designed conditions are simulated numericall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curved rotors on the stage performance and the aero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lade ro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to the compressor with unurved rotors, the compressor under scrutiny acquires remarkable increases in efficiency wi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amplitudes of the time-dependent fluctuation. The amplitude of the pressure fluctuation around the stator leading edge decreases at both endwalls, but increases at the mid-span in the curved rotors. The pressure fluctuation near the stator leading edge, therefore, becomes more uniform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is compressor. Except for the leading edge area, the pressure fluctuatinn amplitude declines remarkably in the tip region of stator surface downstream of the curved rotor, but hardly changes in the middle and at the hub.  相似文献   

19.
卢丛玲  祁浩天  徐国华  史勇杰 《航空学报》2019,40(12):123055-123055
为了研究地面效应下共轴刚性旋翼的气动特性,建立了一套基于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的气动干扰数值方法,采用运动嵌套网格模拟双旋翼的反转运动。地面采用无滑移边界条件,并对旋翼和地面附近的网格进行加密,以更好地捕捉旋翼的流场细节和尾迹特征。计算结果与Lynx尾桨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立方法的有效性。对地面效应下共轴刚性旋翼的气动性能和流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于单独的上下旋翼而言,共轴旋翼地面效应下的拉力增益更大,这是由于上下旋翼桨叶表面的压强干扰受地面高压的影响而减弱;地面的干扰主要影响双旋翼尾迹的径向位置,对其轴向位置影响不大,上下旋翼尾迹在地面附近相互融合、分裂,形成复杂的桨尖涡尾迹;双旋翼在地效下的尾迹径向扩张半径比单旋翼大,这是由于双旋翼的径向射流速度更大;随着旋翼距地面高度的增加,双旋翼间的气动干扰强度逐渐恢复,因此下旋翼拉力增益的下降速度比上旋翼更大;共轴旋翼桨尖涡相对卷起高度和扩张半径均随离地高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同转/对转双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建立了双转子动力学模型,引入中介轴承刚度和高、低压转子陀螺力矩的影响,利用数值分析和实验验证,揭示了同转/对转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特性和不平衡响应存在的差异,以及转速比对同转/对转双转子临界转速特性和不平衡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陀螺力矩是影响带有中介支承的双转子系统转子刚度的主要原因,其刚度变化与内、外转子的转速比大小和相对旋转方向有关,进而导致同转/对转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特性和不平衡响应发生改变;相比同结构的同转双转子,在相同的不平衡量作用下,对转双转子的不平衡响应更为显著.对转双转子进行动平衡时,应更加严格的控制内、外转子的不平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