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关键测量特性的飞机装配检测数据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哲涵  杜福洲  唐晓青 《航空学报》2012,33(11):2143-2152
数字化测量辅助飞机装配技术是实现装配关系数字化协调、提高装配精度与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数字化测量的装配过程依赖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与部件装配等多个环节产生的数据,因此,构建统一的数据模型,实现各环节间的数据关联与映射,是实现基于数字化测量的装配过程监测、调控与质量保证的关键。本文首先提出了"关键测量特性"的概念,拟解决产品设计特性、工艺特性向测量特性的映射,并最终转化为关键测量点集;分析了飞机装配中关键测量特性间的几何数据关系,并揭示了其与部件关键装配关系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关键测量特性检测数据为节点的飞机装配广义尺寸链;通过对广义尺寸链各节点、组成环及封闭环的数学表达,构建飞机装配过程检测数据模型;讨论了该模型在飞机装配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应用模式,并以翼身对接为案例,对基于关键测量特性的飞机装配过程检测数据建模过程及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基于关键特性的质量控制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下层关键特性进行监控,间接地保证产品的质量.在装配误差积累传递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装配关键特性定性分析和定量识别方法,再结合统计过程控制理论,开发了关键特性识别与控制系统软件.该软件在某型号飞机应急门装配应用中,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关键特性,并有效地进行控制分析.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将关键特性统计过程控制法引入大型框类组件制造中的方案,以解决取消钻模后的装配协调问题,确定了制造关键特性树,给出了数字化制造中关键特性的控制方法。数字化制造及关键特性控制法使大型框类组件的制造技术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辅以数字化测量方法圆满解决了部件之间的协调问题。为大型框类组件的制造提供了一种新型制造方法。  相似文献   

4.
支持变型设计的产品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装配拓扑树的产品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构造了面向对象的产品模型类,并通过事物特性表技术实现从零部件类到零部件实例的转化,从而完成产品及其零部件的变型设计.本研究以CATIA V5为平台,将事物特性表技术和约束变型规则相结合,应用于某航空企业的工装快速设计中,并以型架为例给出了产品快速变型设计的过程,验证了所提出的产品结构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尹峰  王巍  梁涛  惠帅  贺平 《航空制造技术》2011,(22):53-56,80
飞机柔性装配技术具有鲜明的数字化特点,在并行工程环境下以面向柔性装配的设计思想为指导,对决定飞机质量的关键特性进行定义;通过对制造装配过程中误差累积的分析,将关键特性分解传递到零件和工艺过程: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各个部段的关键特征进行容差分配,经分配的容差信息将被融入柔性装配数据集作为产品与工装制造、检验的依据.通过对零件...  相似文献   

6.
结合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机匣优化设计绿带项目,通过对高压涡轮机匣结构因素的优化,改善了转子与静子间的热匹配特性,保证了该型涡轮小叶尖间隙设计,阐述了六西格玛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在航空发动机预先研究中的运用。通过应用客户需求分析、产品质量屋模型和试验设计分析等,确定了机匣的关键设计因子和传递函数,并通过仿真计算表明设计满足产品使用要求。采用的方法具有通用性,对航空发动机同类产品的六西格玛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质量保证设计(DFQ)是将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融入到产品设计中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探讨在质量保证设计思想指导下产品开发设计策略和产品概念设计决策过程,建立了产品概念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模糊优选理论的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8.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方法在起落架缓冲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飞机起落架冲器设计中引入了基于特征的参数化设计技术,在特征理论的基础上给出缓冲器特征概念,并且从面向对象的角度对缓冲器特征进行数据结构分析,建立特征类的理论数据模型以及详细讨论了缓冲器参数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Research on Maintain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Fuzzy Theor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产品维修性影响属性,给出了维修性属性值与权重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基于相对接近度的维修性模糊评价方法。以虚拟环境下产品维修过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产品各可更换单元的维修作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产品维修性评价模型。最后结合民机主起落架系统给出了应用实例,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产品维修性的定性评价并且能够支持维修性并行设计。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型飞机机身部件装配过程中经常出现装配精度超差造成的装配返工、返修现象,提出基于预装配精度分析的飞机关键装配工序质量控制技术。首先,对零部件或在制装配件的关键特性点实际坐标信息进行预处理,包括坐标系转换、数据补偿、数据整合与格式转换;其次,基于装配工艺和实测数据,建立基于实测数据的装配工序精度模型,进行预装配精度分析。最后,以某型飞机中机身壁板装配为例,采用激光跟踪仪获得关键控制特性点的三维坐标实测信息,将处理后的实测数据作为装配精度预测模型的输入偏差进行预装配精度分析,实现了中机身壁板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分析介绍了AMT环境下质量控制的新特点及其主要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统计过程控制(SPC)、统计过程诊断(SPD)、统计过程调整(SPA)、质量方法论、集成质量系统(IQS)、面向质量的设计(DFQ)、虚拟环境下的质量保证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  相似文献   

12.
闻敬谦  李青 《航空学报》2009,30(11):2207-2212
 为解决使用维护阶段飞机质量问题的闭环处理过程不易建模和控制的难题,给出一种基于工作流的层次化建模和过程控制方法。首先以中国航天行业标准中质量归零管理要求为基础,对维修保障中质量问题处理的业务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扩展工作流给出业务流程的层次化建模方法,并利用工作流引擎为用户提供及时、可靠的归零处理任务调度能力。利用此方法可有效地将复杂的质量问题处理过程分解为独立的流程模型。对典型的技术质量处理过程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以某航空制造企业的协同服务管理系统为例说明本文方法的具体系统实现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了多级质量计划执行模型,对模型中质量计划的复杂业务及状态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层次模型的质量计划状态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GJB90 0 1A - 2 0 0 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军工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该标准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8项原则 ,采用过程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四大过程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浅谈了文件和记录控制、素质教育、设计和开发策划等 1 0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机载计算机研制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即计量保证。详细论述了计量保证工作为保证机载计算机量值统一 ,实验数据准确可靠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以及科研生产中所使用的计量器具  相似文献   

16.
机抖激光陀螺捷联系统普遍采用抖频偏频技术消除闭锁效应的影响,这使得激光惯导成为自带激励源的动力学系统,动力学系统结构参数的设计将影响陀螺抖动效率和陀螺测量精度。在陀螺抖动驱动力条件下,建立了包含激光惯导箱体、惯性测量本体、陀螺、减振器、抖轮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动力学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解答过程和Matlab仿真计算结果,讨论了不同结构参数对抖动效率及惯导精度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激光惯导结构基于动特性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经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指导结构转动惯量等参数设计,提高了设计质量,有效避免了激光惯导由结构设计不足而导致的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声爆抑制是发展新一代超声速民机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总体布局参数的合理设计可以使飞行器具有良好的声爆特性。为了提高全局进化算法在布局设计中的优化效率,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分层优化方法,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算法提取设计知识,获得设计变量分层信息,指导低声爆布局分层优化;针对某超声速低声爆飞行器,选取后掠角、上反角、展弦比、梢根比、长细比五个总体布局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开展分层优化数值实验,并与一体化优化形成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分层优化方法能够搜索到与一体化优化高度吻合的最优解,分层优化的收敛速度显著高于一体化优化,且对随机寻优历程的表现更稳健。  相似文献   

18.
针对带有一定机动能力的飞行目标,结合弹目运动关系与导弹自身的动力学特性,给出了倾斜转弯(BTT)拦截导弹的俯仰、滚转、航向三通道独立制导控制一体化(IGC)设计。首先分别建立三通道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指令信号的计算形式,随后设计了基于动态面的IGC反步控制算法,最后在三维空间下进行目标拦截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三通道模型能够充分描述目标与导弹之间的运动关系,设计的算法能够实现导弹对目标的精确拦截,且具有一定的抗机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国彦  张有光  廖芒 《航空学报》2012,33(9):1688-1696
理想的混合协同传输系统中,所有的中继节点都参与译码,将带来计算复杂度的提高、节点资源消耗的增加以及信息传输时延的增大。针对多节点的协同无线传输网络,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自适应混合协同传输方法,并进行了性能分析,给出了系统误码率(Symbol Error Rate, SER)及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该方法根据目的节点的QoS需求以及中继节点的信噪比(SNR)门限,动态地调整中继节点的传输模式,能够减小系统能耗,延长节点使用寿命。数值及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中继节点信噪比门限的混合协同传输能够以较低的实现复杂度获得与理想的混合协同传输相近的性能,理论的性能分析结果与实际仿真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