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国内的弯管机,大多是靠弯块直径来保证导管的弯曲半径。这样,一次装夹就不能弯制不同弯曲半径的导管,从而限制了弯管机的使用范围。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我车间广大职工在毛主席关于“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的教导鼓舞下,实行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研制了JC—62程序控制弯管机(见图1)。这台弯管机可弯制任意形状的铝管、铜管及各种钢管。其特点主要有:一次装夹可弯制不同弯曲半径的立体形状的导管;机床附  相似文献   

2.
数控弯管     
导管在飞机和发动机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各种导管数量多,形状复杂,手工成形劳动强度大。为此,部内已有几个工厂采用了数控技术,先后研制成功适合各自生产特点的数控弯管机,并投入生产使用,效果良好。一、部内数控弯管概况采用数控弯管,就其弯管机的结构来说,目前有两种型式,即模块式数控弯符机和滚轮式数控弯管机。  相似文献   

3.
王安恒  薛红前  杨艳丽  魏耀光 《航空学报》2019,40(12):423127-423127
以提高大截面Z型材四轴滚弯成形精度为目的,通过综合考虑材料属性、几何特征和成形半径等因素对回弹的影响,建立了引入中性层偏移的大截面Z型材弯曲回弹解析模型,研究了7075-O和7475-O铝合金Z型材在不同滚弯成形半径下的回弹规律,并进行滚弯成形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与忽略中性层偏移影响的型材回弹预测经验模型相比,基于中性层偏移的回弹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大截面Z型材的回弹量,在相同的曲率半径下,预测回弹变形的最大相对误差从11.681%减小到3.347%。  相似文献   

4.
空间弯管的回弹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深  吴建军 《航空学报》2011,32(5):953-960
管材弯曲卸载后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回弹,严重影响弯管生产的精度与效率,因此回弹成为管材弯曲的重点研究对象.对空间非平面弯管回弹进行研究,将空间回弹问题转化为两个相互垂直平面上的同弹问题,通过纯弯曲回弹实验,建立弯管平面弯曲回弹前后半径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将两个平面上的回弹合并,对离散化的回弹弯管进行空间拼接,进而完成...  相似文献   

5.
三机部第二技术交流站于六月上旬在西安召开了弯管新工艺技术交流会。会上,四三○厂、三二○厂、华中工学院、一一一厂、四二○厂、一七二厂介绍了研制、应用数控弯管机的经验及英国罗·罗公司管子加工工艺;重点了解了VECTOR BEND150型数控弯管机及VE-CTOR—1型管形测量机的工作原理、构造特点与使用情况。斯贝发动机导管设计成具有直线段和同一弯曲半径、弯曲角度小于180°,为弯管工艺自  相似文献   

6.
弯管是以管材作为毛坯,通过塑性加工,达到图纸要求的空间状态及角度要求。在弯管的过程中,存在着弯曲角度回弹、弯曲后管材有缺陷、弯曲后尺寸检验等问题,影响了弯曲的质量,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7.
林华章 《航空动力学报》2019,46(9):36-40, 45
弯管机作为管件弯曲成型的主要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领域。随着竞争力水平提高,市场对弯管机在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侧弯式弯管机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EtherCat总线的伺服运动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有着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保证各个轴的动态连续性和控制精度,充分满足各种不同大小、不同角度的管件弯管需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地解决航空发动机导管弯曲成形时的回弹问题,开展了0Cr18Ni9不锈钢管数控弯曲工艺试验,采用单一变量 法研究了管径、壁厚、相对弯曲半径、弯曲角对回弹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数值仿真和正交试验法分析了弯曲速度、弯模间隙等工艺 参数,以及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硬化指数对弯曲回弹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回弹角与弯曲角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当弯曲角在180° 以内时,回弹角为1.6°~6.0°;建立了回弹角预测线性方程,预测误差在[-0.425°,0.502°]内的概率为99.74%,并基于此方程开展了全 尺寸导管的回弹角预测和补偿工艺试验;在各工艺参数中弯曲速度和弯模间隙对回弹角的影响较大,可引起大于0.5°的偏差,而 因材料参数变化导致的回弹角变化不超过0.05°。  相似文献   

9.
型材拉弯回弹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两种不同截面的铝型材分别在6种不同拉弯成形工艺中的拉弯过程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探讨成形工艺、弯曲半径与型材截面形状对拉弯成形后型材回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在航空和造船工业中都有各种大量的管子需要弯曲。这些管子的空间几何形状,可放在设定的某空间直角坐标系里,利用管子各直线段中心线的交点及其起端和终端的坐标描述它。这称之为管形坐标数据。利额管形的坐标数据,通过数据换算可得到弯管所需要的增量管形尺寸。所谓增量管形尺寸是指管子的直线段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高强钢板材料性能波动对折弯回弹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方案对高强钢板取样并进行单拉试验,通过分析单拉试验数据发现材料力学性能波动很大。参照实际折弯机工况建立了折弯工艺的有限元模型,与折弯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将所有单拉数据分别输入有限元模型中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材料力学性能的波动对高强钢板的折弯回弹幅度影响较大,其中材料厚度对折弯回弹幅度影响达到了2.12°,材料方向对其影响达到了0.21°。  相似文献   

12.
在板料弯曲工艺中,影响弯曲件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弯曲变形后的回弹现象。对于抗拉强度比较高的材料,此现象尤为突出。应用一般的克服回弹方法难于完全解决。用聚氨酯凹模代替一般的钢模进行弯曲,不仅能获得表面光洁,无压痕或压伤的弯曲件,而且可以获得回弹较小或无回弹的效果,使弯曲件的尺寸精度提高,外形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弯曲工艺由于属于等径弯曲,弯管壁厚存在外侧减薄、内侧增厚的现象。扩径弯曲工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弯管成形中的壁厚不均问题,实现等壁厚,但工艺复杂,成形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高质量钛弯管在要求高强度的同时要求内、外侧壁厚均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强钛合金热推扩径弯曲试验,研究了成形过程中的金属流动规律,给出了弯曲变形量与扩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制备出了1300MPa级的高强钛合金等壁厚弯管,壁厚相对壁厚公差约为6%。该研究对于钛合金的弯曲加工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大直径薄壁导管弯曲成形为研究对象,基于塑性力学全量理论,假设弯管过程中各纤维层只存在单轴应变和应力,并假设弯管过程中管件中性层偏移角和楔形角与弯曲角的函数,进而得到弯管过程应变的计算关系式,而后通过应力应变关系得出应力表达式,通过截面应力积分及微分单元力平衡得出管件弯曲部分与模具的接触正应力及摩擦力,通过边界内力积分计算得出外力,通过弯曲段力平衡及能量平衡计算得出偏移角和楔形角函数表达式中的系数,从而计算得出回弹角,并分析了部分工艺参数对回弹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5.
弯管不同位置横截面畸变的有限元模拟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弯管横截面形状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和试验验证.指出了较大弯管横截面变化产生在弯曲中心角附近,较小的变化产生在弯、直管相切处.弯管横截面长轴变化率的有限元计算偏差较大,其原因与管材和弯模实际匹配的误差有关.  相似文献   

16.
管材弯曲中壁厚变化引起横截面畸变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弯管壁厚的变形状态,利用壁厚变化对弯管内、外轮廓的形状畸变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管壁材料未发生失稳变形前所产生的管壁横截面畸变同样应该引起重视,并提出受弯管内、外轮廓变形所约束的最小相对弯曲半径的近似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数控弯管有限元建模的效率和尽可能避免建模错误,采用ABAQUS提供的用户图形工具包和Python脚本接口,通过二次开发得到了数控弯管专用前处理模块。采用该模块,用户只需输入模型的建模参数、材料属性、模具运动幅值曲线、摩擦系数、分析步时长、文件保存名等信息,便可高效地建立管材数控弯曲及回弹分析的有限元仿真模型,提交后台运算后可以为后处理的快捷高效运行提供简洁而详实的数据源。通过将上述研发的数控弯管前处理模块应用于钛合金管数控弯曲的建模分析,验证了其可靠性。采用此方法,可以实现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用户定制,降低ABAQUS的操作难度,同时,本文前处理二次开发思路同样适用于其它塑性成形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考虑加载历史的情况下,采用数值方法分析板材一次拉弯成形,利用应变增量理论,由差分方程求算应力分布,推导出回弹后的应变中性层弯曲半径及弯曲角的计算公式,并对几种成形方式的回弹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9.
介绍国内外仿真技术发展现状,针对空间连续多弯导管数字化精确成形的需求,提出了以知识工程为核心,建立导管仿真工艺知识库,通过参数化驱动开发导管弯曲成形运动仿真系统。通过在飞机连续多弯导管研制中的应用,自动实现了模型数据提取、工艺参数确定、创建仿真模型、弯曲过程仿真、回弹过程仿真、干涉检查,获得了干涉情况,自动生成仿真报告和数控代码,降低了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飞机导管零件工艺设计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针对涡扇发动机用双S弯喷管,通过串行双向松耦合方法研究了不同出口宽高比对双S弯喷管流固耦合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弯喷管的结构变形特征主要位于S弯第一弯下游通道及喷管等值段出口上壁面,且随着出口宽高比增加,喷管第一弯下游区域变形量逐渐增大,出口的变形量先增大后减小,S弯喷管上、下壁面的最大变形均出现在S弯第一弯下游区域。由于喷管出口壁面向外膨胀,出口宽高比在耦合作用下相比设计值减小。流固耦合作用对不同宽高比S弯喷管的流场特征与气动性能产生影响,在小宽高比时喷管结构变形后产生的流动分离对喷管下游流动产生较大影响,此时喷管沿轴向向上弯曲角度减小,推力矢量角减小;在大宽高比时喷管沿轴向向上弯曲角度随着出口宽高比增加逐渐增大,推力矢量角增大。当宽高比为2时总压恢复系数降低了0.56%,流量系数降低了2.67%,推力系数降低了0.72%;当宽高比为10时,此时总压恢复系数降低了0.36%,流量系数降低了4.34%,推力系数降低了1.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