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正>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是1978年钱学森倡议成立的学术团体,空气弹性力学专业委员会是该学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之一,挂靠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原航天部空气动力研究所),首任主任为崔尔杰院士,现任主任为刘子强研究员。空气弹性(又称气动弹性)与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涉及颤振、抖振、嗡鸣、阵风响应、气动伺服弹性、桨叶动特性、叶轮机气动弹性力学、桥梁风致振动等动力学问题,及飞行载荷、静气动弹性修正、发散、操纵效率等静力学问题,与材料结构、气动、伺服控制以及温度环境等密切相关,至今仍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关于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和结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结构调整总体布局 ,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同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于 2000年 7月 26日正式宣告成立。 新组建的研究院共有员工 850人,科技人员 600名,其中研究员 31人,副高级技术人员 150人,工程师 300人。 1982年获得空气动力学专业工学硕士的招生培养权。 1997年通过了 ISO- 9001质量认证和国家军用标准( GJB/Z9001- 96)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空气动力研究院拥有十分雄厚的技术实力,集高低速空气动力实验、飞机先进气…  相似文献   

3.
中航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简称"中航工业气动院")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2000年由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和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合并组建。中航工业气动院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唯一的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验单位,主要从事航空气动力基础技术与应用研究、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技术研究、CFD技术研究与应用、风洞试验技术研究,以及专用试验设备、设施的研制与建设。现有高低速风洞7座,其中FL-2高速风洞和FL-8低速风洞是主力生产  相似文献   

4.
航空工业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挂牌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成立暨挂牌仪式,分别于9月11日和12日在哈尔滨市和沈阳市举行。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是在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和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的基础上合并组建的,目的是加快空气动力专业技术发展,提高航空空气动力学科研水平,以满足国防科研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需要。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有利于集中现有科研力量和资金物力,实现优化配置,提高空气动力研究院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对探索今后航空工业结构调整方向,为中国空气动力事业乃至整个航空工业在国际竞…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家关于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总体要求,结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结构调整总体思路,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与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我们向该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和美好祝愿。 将两所合并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是贯彻中航第一集团公司“以人为本、科技兴业、航空报国”的方针,增强航空空气动力研究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重大决策,是深化改革,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加速航空发展,增强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合并的目的是为了加快航空空气动力专业技术发展,提高航空空气动力学科…  相似文献   

6.
唐胜景 《飞行力学》2005,23(1):27-30,34
以一种新型运输机Ecolifter为参考模型,由飞机的一般运动方程,在扰动飞行条件下.对空气动力和空气动力矩、推力和推力矩进行线性化,结合稳态飞行运动方程,推导出稳态直线飞行条件下,Ecolifter的纵向和侧向线性化扰动运动方程。该方程是三升力面气动布局飞机飞行性能和动稳定性研究及一体化设计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亚洲最大的2.4米×2.4米跨声速风洞,已于1997年12月20日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和发展中心建成,并成草功地进行了通气试车。2.4米×2.4米跨声速风洞是我国独立自主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和空气动力研究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拥有世界级的跨声速风洞,并脐身国际先进行列。它必将推动我国空气动力研究试验能力跨上一个大的台阶,从而加快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步伐。2.4米XZ.4米跨产速风洞是一座用主气流引射驱动的增压暂冲式风洞。风洞由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风洞设备设计所设计。风洞厂房建筑由国防科工…  相似文献   

8.
空气动力地面试验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美国作为世界航空航天大国,其空气动力试验模拟能力、飞行器创新研究以及空气动力学学科发展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文概述了美国空气动力相关研究机构基本情况,重点列举了11个主要机构的核心空气动力试验研究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分类阐述了美国空气动力试验设备与试验技术能力现状,简要分析了美国空气动力地面试验能力的优势与不足、经验与教训,最后综合研判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空气动力研究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原始数据,并用聚类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合并,得到了具有代表性的19个评价指标。最后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空气动力研究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在空气动力研究竞争力方面的优势,特别是资源整合方面的差距,为促进我国空气动力研究的发展提供相关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0.
地效翼地面粘性效应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研究地面效应机理及地效翼空气动力特性,在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的空气动力-气动声学风洞内对地效翼模型进行了风洞试验。首先,根据地效翼空气动力特性及风洞试验能力,对风洞试验进行了设计;其次,在风洞试验中利用移动路面模拟系统和六分力天平测量系统,研究了地面粘性效应对地效翼空气动力的影响和地效翼空气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地面附近边界层流动不仅与地效翼的高度有关,还与迎角有关;与移动地面相比,固定地面下测得的升力和阻力偏低,且由于固定地面边界层受气垫效应影响,失速延后。通过地效翼风洞试验研究揭示了移动路面模拟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了地效翼空气动力特性,为地效飞行器空气动力设计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如雷.怀特福德连载中的文章已经说明的,战斗机是空气动力学,稳定性和操纵,推进力及结构综合考虑的一种飞行器,这些因素影响着它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B737系列飞机的局部气动特性可能对附近的部件产生损伤,自然和人为因素也可损坏空气动力部件和外型,造成各种后果。空气动力部件的作用能影响飞机的持续适航性,并对飞机的维护产生负面影响。波音公司对某些空气动力部件描述很少,故结合以上不足之处在此提出自己的经验和分析,与同行分享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空气动力评估是对飞行器进行全过程、全系统试验与鉴定的重要内容.依据层次分析原理,可分层、分类对飞行器的空气动力特性进行综合评估.采用专家调查法,获得专家个体对评估因素、评估因素的权重、以及评估结果等级与档次的意见;采用综合评估方法综合各专家个体的意见,获得对飞行器空气动力特性综合评估的定性结论和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14.
全面阐述了影响飞机空气动力的诸多因素。主要从6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收音机形状和方向效应、雷诺数效应、马赫数效应、机翼平面形状的影响、增升装置和阻力等。最后提出飞机性能的基本空气动力假设来研究飞机运动特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由德国宇航院哥延根空气动力研究所(DLR)引进了校准箱设备,在FL-8风洞开展了校准箱试验技术研究。本文针对在校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迷宫密封装置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试验过程中的应用加以讨论.阐述了迷宫密封在消除高压供气对校准测力干扰中的作用,同时也表明合理可靠的密封是获得高精度测力数据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航空学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承办的第十届高超声速气动力(热)学术交流会于1999年10月24~30日在云南大理市召开。来自航天、航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核工业部等部门和有关高等院校共12个单位、69名科技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王发民副主任主持,老气动工作者和领导讲了话,专业委员会李素循主任发表了书面讲话。开幕式后,倪嘉敏、康志敏、张家骅、王发民等四位代表做了大会特邀报告。会议分实验与计算两个组进行了学术交流,从实验…  相似文献   

17.
于锋 《试飞研究》1999,(2):40-48,17
小型自动着陆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立可返回式无人驾驶有翼航天飞机自动着陆导航,制导和控制的技术;根据飞行试验评定有翼尖小翼的三角翼飞机的低速空气动力特性;根据小型相似模型评价、确定飞行试验技术。为此从1996年10月到1997年8月共进行了国内悬吊飞行试验、澳洲悬吊飞行试验和澳洲自动着陆飞行试验等3阶段的飞行试验。本文是低速空气动力特性评定报告。为了根据飞行试验评价判定的特性,本文先介绍小型自动着陆  相似文献   

18.
地效飞行器水面空气动力特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水面空气动力的成因、特点及其对地效飞行器的影响,提出了地效飞行器的气动特性的预测方法。通过典型外形的计算、试验结果分析,提出了地效区内空气动力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是直升机技术研究及型号研制的基础性学科和先行学科,本文概述了国外的直升机气动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气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直升机气动试验技术的研究现状,预测了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国内的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航空发动机》2010,36(1):F0002-F0002,F0003
<正>委员王强1964年4月出生,湖北省宜昌市人。1985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空气动力学专业,1988年、1992年在北航流体力学研究所分别获工学硕士及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北航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