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可变弯尾飞行器布局气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研究了可变弯尾飞行器的气动布局设计问题,并计算分析了此类飞行器的气动特性,提出了气动设计的关键问题。可变弯尾飞行器具有结构简单、气动热环境良好、气动控制独特、机动范围可调等特点,是高超声速飞行器实现机动飞行的有效途径。弯尾部分产生的铰链力矩是此类飞行器的设计关键。通过研究分析器的质心位置、弯尾部分的尾长和弯尾角的相互关系,获得了使铰链力矩在飞行器较大配平范围内保持可接受程度的可变弯尾飞行器气动布局。  相似文献   

2.
弯尾导弹是提高导弹机动性的重要技术方案之一。本文研究了弯尾导弹的外形设计和网格生成方法,设计了导弹的几何外形。并对弯尾导弹的设计特点、网格生成技术、高超声速常规气动设计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波音757尾精加工采用气动铣切技术的设计原则,型架结构设计与铣切设备的选用情况,及所取得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4.
无尾飞翼气动布局是UCAV总体设计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UCAV使用要求(作战模式)出发,分析了四个突出的设计特点,并且阐述了无尾飞翼气动布局的固有优势,最后得出无尾飞翼气动布局是我国UCAV总体设计方案的最佳选择。同时分析了无尾飞翼气动布局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设计思想符合航空飞行器设计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93方案的边条又一次精选,得到了满意的新边条,为提高大攻角下横航向气动特性,对93方案的双立尾改动设计加工了三种立尾和一个下反平尾共四种方案,在FL-1风洞中完成了实验选择和分析,认为原立尾向前移的方案是较满意的布局。采用新边条、双立尾前移和弯扭(机翼、所构成的正常式布局方案,其模型实验表现出良好的全机纵横向气动特性,全面满足第四代歼击机气动设计要求,是一个难得的好布局。  相似文献   

6.
依据某大型飞机T尾几何尺寸和将进行试验的风洞特性,按照相似理论,确定了T尾低速颤振模型缩比比例系数。按照实际结构的动力特性,经过多轮分析计算,提出了模型设计方案。通过梁架模拟T尾振动特性、框段模拟T尾外形,加工制造了T尾低速颤振模型。特别是设计了一系列变参机构以模拟对颤振特性有显著影响的平尾迎角和上反角,也可调整平尾的俯仰刚度以及T尾和机身连接刚度,以实现相应参数的变化,研究这些参数对颤振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尾橇装置是飞机最小离地速度科目试飞中的核心装置,在做科目试飞滑跑过程中,尾橇装置可以吸收飞机尾部与地面撞击产生的冲击能量。尾橇装置的收放系统性能需要满足两个设计指标:一是在飞机离地起飞后尾橇装置能够达到完全收起状态,以减小该装置暴露在蒙皮外的部分对飞机气动外形的影响;二是在飞机地面停机状态下,尾橇装置能够达到完全伸长状态,以保证下一次最小离地速度科目试飞时有足够大的缓冲行程用以吸收冲击能量。针对该尾橇装置设计了一套收放系统,分析了其收放原理,并通过MSC.ADAMS软件和AMEsim系统控制模型联合仿真计算其收放性能,研究了气囊初始充压对收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收放系统设计合理、性能可靠,在气囊初始充压4 bar时可以同时满足两个收放设计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潜艇的战术机动性能,采用一种稳定翼与转动舵共型的尾操纵面设计,为优化潜艇操纵性能提供新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SUBOFF标模进行系列的约束模型试验模拟,获取其水动力系数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确保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潜艇的尾操纵面进行改造,分别设计非共型、共型尾操纵面,模拟两种尾操纵面形式潜艇在垂直面和水平面内操舵后的机动状态。采用共翼型设计的尾操纵面潜艇的操纵性能改善明显,在15°转动舵角范围内,共型舵艇的下潜速度相对非共型艇提高了21.3%~91.9%,回转直径相对于非共型艇减小了18.5%~28.1%,回转周期缩短了18.8%~46.5%,初始转艏时间缩短了5%~13.4%。共型尾操纵面设计能大幅提升潜艇的操纵性能指标。其在力学性能方面存在足够的裕度,因此可为潜艇其它性能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优化提供空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三翼面局为载体,着重介绍了改善低速大迎角纵横向气动性能的措施;给出了机头,前升力面,后升力面及立尾等部件的气动布局设计特征及参数规律;指出带前翼延伸边条的前体布置和中等后体边条/大后掠小平尾/后体边条上双立尾的后体布局是既有利于改善低速大迎角性能又有利于减小超音速阻力的布局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一种压气机叶型的可控环量尾缘造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压气机叶型负荷,提出了一种可控环量尾缘造型方法,该方法对叶型尾缘处弦长2%的区域进行特殊造型,通过改变流动后驻点位置从而提高叶型环量,增加叶型气流转角。在不同马赫数及雷诺数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以设计进气角D因子为0.52的叶型为基准叶型,采用可控环量尾缘造型后叶型气流转角可提高21%,同时总压损失基本无变化,部分叶型甚至在气流转角提高的同时总压损失有所降低。而当气流折转角相同时,可控环量尾缘可以比传统尾缘的总压损失更小。   相似文献   

11.
肖华  王立新 《航空学报》2007,28(5):1062-1068
 W型无尾飞机基于前掠翼及翼身融合的一体化设计,取消了平尾和垂尾,可大幅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减轻结构重量;同时具有亚声速气动效率高、横航向操纵面效率高的优势。根据该构型的特点,配置设计了新型的多操纵面,并研究了其新的操纵机理。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这一新布局飞机特殊的三轴稳定特性,研究表明,W型无尾飞机的纵向阻尼不足,纵向短周期和长周期模态分别仅满足III级和II级飞行品质;横航向都是静不稳定的,动稳定性表征为滚转模态的发散和荷兰滚模态稳定,并分析了其可能的物理成因。最后研究了横航向静稳定性导数对W型无尾飞机横航向稳定边界的影响。研究方法和结果对于新布局飞机初步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T型尾翼是飞机广泛采用的尾翼形式,对T尾振动、颤振特性的研究和把握,是这类飞机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处理T尾复杂结构多参数多特征值的问题,这里采用MSC/NASTRAN动力学多目标、多变量优化技术对T尾动力分析模型进行了修正分析,最后进行了颤振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金伟  杨智春  孟德虹  陈炎  黄虎  王勇军  何石  陈园方 《航空学报》2020,41(6):523473-523473
大迎角(AoA)机动飞行能力是先进战斗机的标志性指标之一,中国先进战斗机采用V型垂尾布局的气动设计方案,可充分实现其良好的大迎角机动可控飞行。飞机在大迎角机动飞行时,前机身分离流所产生的高强度脱体涡破裂后产生的非定常扰流将不可避免地打在V型垂尾翼面上,导致V尾结构发生严重的抖振,这不仅会影响飞机的飞行品质等性能,还会导致V尾结构的疲劳损伤,大幅增加飞机的使用维护成本。本文详细阐述了其研发设计过程中攻克的以下关键技术:全动V尾抖振风洞试验"刚/弹"组合模型的设计技术与风洞试验方法,抖振风洞试验的动态测试结果向飞机尺度进行相似转换的原理;基于RANS/LES混合算法进行V尾结构抖振响应的CFD/CSD耦合计算方法;基于正加速度反馈(PAF)的V尾抖振响应压电控制技术;V尾抖振动态疲劳载荷谱的编谱方法与试验实施方案。本文为解决中国先进战斗机、无人机V尾结构抗抖振动强度设计与验证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理论分析技术、设计准则和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翼挂发动机或尾置发动机构型飞机的风洞模型试验有着特殊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带发动机短舱的模型试验技术及各种试验模型的主要优缺点,着重介绍了选型阶段广泛应用的通气短舱试验技术,模型设计技术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结合设计图样及材料特性,研究了一种用于加工碳纤维尾撑的工艺及钻孔组合夹具,并阐述了其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重迭网格技术和EJer方程计算翼-身-尾组合体绕流。对算身与尾。身部分采用各自的H。O型网格,E*e/方程求解采用1ameson的有限体积法,即中心差分近似和显式Runge·Kutta时间推进。采用前后区交替迭代使前后两区通过重迭区交换信息。本文用NACATN4041翼-身,尾模型为例,计算的空气动力特性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NF-3风洞尾支撑机构及其测控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模型实验用尾支撑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测量和控制技术。描述了该机构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的技术指标,讨论了其中的技术难点及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实验运行表明,该系统达到了设计指标,完全满足气动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阐述1.2米风洞测试系统软件设计及应用,以及该软件的设计环境、方法,功能分配及软件结构,同样也叙述了功能测试软件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在大的迎角范围内,采用局部抛物化流动模型所得到的有关圆锥有迎角绕流尾迹流中周期解的谐分岔、亚谐分岔以及环上Hopf分岔这三类不稳定性的时空结构演化与非线性相互作用。分析得到了两种不可通约频率(f1,f2)的强非线性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频率拓宽所形成的mf1±nf2多级频带结构。研究表明:当第三个不可约频率被激发,不论时间,还是空间方向的发展都会存在混沌。在近尾区,流态随攻角增大的演化历程上,通向混沌的道路和准周期性道路相接近,但包含有带倍周期性的亚谐分岔。在固定迎角的情况下,由近尾到远尾区,通向混沌的道路也接近于准周期道路,但带有阵发性。  相似文献   

20.
支杆及船尾对超声速弹丸底压影响的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普通弹丸的底阻约占弹丸总阻的1/3。因此,准确测量底阻是准确测定弹丸总阻的关键。在超声速风洞中进行测力实验时,模型底部大都用一根天平支杆将模型支撑在风洞中。由于尾支杆的存在,使得模型底部流动发生畸变,引起底阻测量的不准确性。本文介绍了天平尾尾支杆以及模型船尾对超声速弹丸底压测量影响的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研究表明:尾支杆直径从小到大变化时,底压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过程;在一定的范围内船尾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