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微型涡喷发动机顶层设计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5,他引:11  
对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的顶层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发动机尺寸对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微型发动机推重比具有与尺寸成反比提高的潜力。基于各相关学科近期能达到的技术水平,选择了微型发动机尺寸并提出了初步设计方案。对微型涡喷发动机的压比、燃烧室出口温度和各部件效率等设计参数进行了单变量和双变量分析,得到了这些参数对推力、耗油率等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个能简便准确地判断微型发动机顶层设计方案是否能产生推力的判别准则,并得出了高、中、低性能的三种气动热力参数顶层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垂直发射巡弋飞行器采用由固体火箭发动机与涡喷发动机组合而成的动力系统,飞行器与动力系统一体化设计更为复杂。本文提出双质量迭代算法,通过装药质量与燃油质量的迭代计算实现垂直发射巡弋飞行器总体参数初步设计,对飞行器与动力系统的一体化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基于典型任务剖面分析了关键设计参数对于飞行器总体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飞发集成引起的涡喷发动机推力损失系数和固体火箭发动机推重比均会对飞行器总体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当推力损失系数在0.2以下时,该系数每提高0.05,起飞质量增大约3%,涡喷发动机的最大推力指标提高约5%。在总体方案设计时应尽可能降低涡喷发动机推力损失系数,并将固体火箭发动机推重比控制在4~8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某微型涡喷发动机总体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245 N推力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结构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分别介绍了转子系统、燃烧室、润滑冷却系统的设计过程以及试车中遇到的结构问题和解决方法.设计采用有限元与实验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该发动机满足设计要求.该设计经验为微型涡喷发动机系列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第四代战斗机及其动力装置的战术技术要求,分析了国外推重比10-级发动机的设计技术,并通过对飞机推重比和发动机推重比的关系、飞机推力与飞行器阻力之间的夫系,对我国推重比10-级发动机提出了技术要求、参数选择。  相似文献   

5.
超燃冲压发动机推力性能评估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超燃冲压发动机与飞行器紧密耦合,使得在地面试验直接测量发动机流道有效推力非常困难。为了更有效获得发动机推力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机体推进一体化性能试验的评估方法,基于脉冲燃烧风洞带动力一体化测力试验直接获得飞行器的整机净推力。基于净推力加机体外阻的方法获得了发动机有效推力。同时提出了一种通过流量计测量飞行器机体外阻的试验技术,并对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均方根误差小于2.54%)。与传统的台架推力差减内阻的方法相比,该方法把发动机流道内阻计算转为飞行器机体外阻计算或测量,为超燃冲压发动机推力性能评估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典型飞行马赫数Ma=8~10高超声速飞行器/超燃冲发动机一体化构型,建立了飞/发性能一体化模型,可以快速评估飞行器气动力、发动机性能和飞行任务性能。对比了在起始推重比为0.3、0.4、0.5和0.6下的飞行器飞行性能,以燃料消耗最小为目标,基于飞/发性能一体化模型,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中的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得到了该飞行器的最优起始推重比为0.422。给出了Ma=8~10飞行器/发动机的概念方案总体参数,在载荷质量为1 000 kg下,飞行器总质量为5 943 kg,发动机推力为2 505 daN。该飞行器在攻角范围为4.1°~3.8°下总的飞行时间为489 s,飞行距离为1 360 km。  相似文献   

7.
某型中程、中高空无人飞行器研制对动力装置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对某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进行了改进、改型设计.在结构和性能等方面采用了多项技术改进措施,提高了发动机的1次连续运行时间,延长了累计使用寿命,并使发动机的增压比、绝热效率和空气流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第1级压气机转子重新进行了全三维气动设计,改善了压气机部件性能,增大了发动机在最大转速下的推力,降低了发动机的单位耗油率.  相似文献   

8.
华永源 《推进技术》1986,7(4):69-69
美国的跨大气层飞行器(TAV)第一代推进系统很可能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的组合动力装置.到21世纪初也许会采用更有效的推进系统,该推进系统有可能使TAV实现长时期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柔性扑翼微型飞行器产生升力和推力的机理,在研究考虑柔性大变形扑翼气动力计算方法基础上,利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速风洞进行了不同扑动频率、迎角、速度下微型扑翼升力、推力的变化和动态流场显示等风洞实验,并与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微型扑翼机的设计提供了的参考依据.自行研制的微型柔性结构扑翼机成功地进行了飞行试验.   相似文献   

10.
梁春华 《国际航空》2006,(11):76-78
本文综述了F100、F110、F404、AL31F等推重比7~8的第3代战斗机发动机的改型发展历程和采用的技术,总结了这些发动机增大推力与推重比的主要途径,即:增大风扇进口流量、减小涵道比与提高风扇压比、改进加力燃烧室、提高涡轮进口温度、采用新颖结构与轻质材料和采用FADEC控制系统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中国首次按国军标GJB241—1987《航空涡轮喷气和涡轮风扇发动机通用规范》的要求,自行设计研制成功的“昆仑”加力式双转子涡喷发动机的衍生发展。解决了与现役涡喷系列发动机安装互换性的技术难题,发展出“昆仑”A/B/H系列发动机,可满足多型飞机的动力需求;采用先进技术,增大空气流量、提高部件效率、减少压力损失,发展了推力增大型“昆仑Ⅱ”发动机;沿着“航机改燃机”捷径,改进燃气发生器,全新研制双级动力涡轮,发展了QD-128工业燃气轮机,已用于油田发电。  相似文献   

12.
“堵塞”技术在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对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推力的确定方法与修正方法的分析,从理论上阐明了"堵塞"技术在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中应用的机理和适用条件。通过对罗.罗公司高空台斯贝发动机和某高空台上涡喷发动机"堵塞"试验结果的分析,证明了"堵塞"技术在带收敛喷管的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研究结果拓展了HB6213[1]中推力计算公式和推力修正公式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朱青  唐世福 《推进技术》1989,10(2):57-61,76
推力测量是高空模拟试验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某高空台的推力测量,介绍其试验设备、测量方法及试验结果,重点讨论了该高空台的推力修正及测量精度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微型涡喷发动机总体设计目前还没有较为详细的设计准则和方法。本文应用涡轮发动机的尺寸和重量设计与评估方法,对9~80 kg 级的多台微型涡喷发动机进行总体综合设计并与其发动机数据进行对比评估;建立微型涡喷发动机综合设计数据库,提炼微型涡喷发动机综合设计准则,利用该准则进行16 kg 级微型涡喷发动机的总体综合设计。结果表明:应用微型涡喷发动机总体综合设计方法得到的设计准则可靠性高,能够对微型涡喷发动机进行总体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5.
畸变进气对双轴涡喷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畸变进气下压气机实验特性,数值模拟了畸变进气下双轴涡喷发动机的总体性能。在数值模拟中,运用数据平滑技术,以消除实验数据的随机波动。由此,大大改善了程序的收敛性并提高了收敛速度。计算表明,畸变进气恶化了发动机的总体性能。在计算的转速范围内,畸变进气使得推力下降最多达到15%,耗油率增加最高达5.6%。  相似文献   

16.
朱青 《航空学报》1992,13(6):329-334
本文介绍A及B型涡喷发动机在模拟高空试验时的进口总压畸变及测量技术。发动机在低转速工作时发生“放炮现象”,为消除此故障在发动机进口按装一种整流器(由一个收敛段和气动网格组成)使进口气流分布均匀。试验结果效果良好,使稳态不均匀度和动态湍流度明显下降。文中介绍此类整流器的规格及设计细节,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龚东升  顾蕴松  周宇航  史楠星 《航空学报》2020,41(10):123609-123609
流体推力矢量喷管型面固定、活动部件少、结构重量轻,能够为高机动飞行器提供有效的飞行控制手段,但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热喷流的偏转控制规律尚未完全掌握。为了推进无源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的实用化,本文设计研制了适用于微型涡喷发动机的耐高温喷管模型,对该喷管在微型涡喷发动机热喷流状态下的控制规律进行研究。利用非接触光学显示和测量手段——红外热成像拍摄和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主射流流动特性进行研究,获得流动矢量角随二次流控制阀门闭合度变化的控制规律;利用六分量盒式天平测力实验研究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的力学特性,获得推力矢量角随二次流控制阀门闭合度变化的控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构型喷管在微型涡喷发动机热喷流下主射流连续可控偏转,最大流动矢量角为-12.3°/12.3°,最大推力矢量角为-12.9°/12.8°,控制规律接近线性,不存在主射流偏转突跳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e advantages of the bicalibre configuration of the volumetric packaging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ingle-calibre one are show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cept of ballistic efficiency (BE) enhancement of the aerial vehicles (AV) with prevailing coast phase. The rational range of booster and coaster calibre ratios of bicalibre aerial vehicles for both solid propellant jet engines and combined propulsion units are def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