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清 《航空港》2013,(4):94
<正>如果不是诺贝尔文学奖,我可能还不知道莫言,也不会知道他的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文学王国的存在。莫言的获奖,使我像一个饥饿的孩子,突然找到了一把打开文学王国的钥匙,我的面前是文字的盛宴,从《红高粱高族》、《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干架》到《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再到《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看莫言:朋友、专家、同行眼中的诺奖得主》一书的及时面市,让我欣喜若狂。"张艺谋、大江健三郎、余华等齐聚发声,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相似文献   

2.
1959年,《国际航空》为了纪念建国十周年,要我写一篇《中国古代航空史话》(简称《史话》),我向领导请示后,才在暑假里写了约一万字的稿子,编辑部替我配了四幅插图.这是第一稿(见《国际航空》1959年第10期).  相似文献   

3.
1949年10月我在上海,给《中国航空史料》写过一篇《自序》,这《史料》没有出版,只曾在五十年代华东航空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的《航院学报》上,零星刊出.到1957年春,把已在《学报》刊出的文章集合起来,铅印成一本小册子,作为参加学校第一次科学大会的论文.大会开会时,我正出差在北京,我的论文是由当时501教研室的童心同志代读的.会开过后,我不知开会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论文得到什么样的评论.  相似文献   

4.
《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以后,我所在广泛宣传、学习《条例》、并在掌握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按照《条例》的要求,结合质量体系考核,建立健全了我所质量保证体系,组织编写了《质量管理手册》,并严格按《手册》要求,在两个机型雷达罩研制过程中加强了质量管理,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实现了“两罩”研制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5.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创刊35周年了,我感到特别高兴。看着《航空标准化与质量》的成长和今天的风采,我从心底为之祝福。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作为《航空标准化与质量》的通讯员,我一直感到很荣幸和骄傲。因为《航空标准化与质量》是我们航空工业优秀的专业期刊,承载着传播知识、交流技术、提升质量和水平的使命,在这个高水准的交流平台上,我获取了无尽的知识营养,让我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成长;同时我作为通讯员又能为《航空标准化与质量》尽一些微薄之力而感  相似文献   

7.
我在《航空史研究》(22)上写过一篇《我要登广告》,说在抗日期间,我在《新闻报》上登过一个求职广告。广告登出了,但未见效果。四十年后,在1984年我又想登一个学术性广告,目的是“为直升机正名”。想纠正把直升机误叫成“直升飞机”或飞机的全国性错误。为了使广告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黄尧民教授:您好!姜老的《史话》,经数十年曲折,五易其稿,最近才出版,其艰辛,不言而喻、而其出版,令人喜悦之情也可想而知.为出书事,姜老给我写了封长信,感慨多之,并寄来《史话》及张鸿的《古代飞行的故事》.我本想写写评介文章,无奈我拟明年  相似文献   

9.
《航空史研究》(41)(1993年第3期)上《姜长英传》,我读了一遍,就像是重温了我九十年的历史。虽然有过传奇式的小插曲,但有惊无险,我的一生,还算是平直顺利的。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82年,我就在《航空知识》上提出直升机不是飞机,不该把直升机叫成直升飞机。我又在1987年的《直升机和“直升飞机”的问题》特刊上,说直升飞机  相似文献   

11.
97年 1 0月 30日 ,我收到了中国航空史研究会黄尧民老师的来信 ,通知我已接纳为该会会员 ,当时我真是非常激动。我从小就对飞机有着浓厚的兴趣。记得在我儿时的玩具中 ,各种各样的飞机占了很大的比例 ,其中有铁的、塑料的、还有木制的 ,当我沉浸在这些飞机为我带来的欢乐中时 ,不禁萌发了一个念头——将来有一天我能够驾驶着它们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也许是缘份吧 ,我母亲为我买的第一本杂志便是《航空知识》,虽然有些知识对于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我来说有些陌生 ,但我却早已入了迷 ,从此便不断的买书 ,什么《航天》、《航空周刊》、《空中角斗士…  相似文献   

12.
“一定要把国家级刊物《飞机设计》办的更好!”这是最近召开的《飞机设计》编委会编委们发出的共同呼声。 由我所主办的《飞机设计》刊物已于1993年10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升为国家级正式期刊。为了进一步提高《飞机设计》刊物质量,使它在为振兴航空工业和发展国民经济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经我所领导研究和推荐,于今年年初调整了《飞机设计》的编委会。  相似文献   

13.
<正>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说我眼中的莫言,以及对莫言作品的印象。莫言是名作家,作家是通过他的作品说话的,谈作家莫言当然首先是谈他的作品,谈我看过的莫言的作品。我是看过一些莫言的小说,主要看的是他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例如《球状闪电》《师傅越来越幽默》等,其他的作品看得不多。同时,我对莫言的小说获诺贝尔奖并不感到特别意外。我认同这样一种说  相似文献   

14.
《航空港》2018,(5)
日前,有朋友微信上发来300多幅陈逸飞先生的作品专辑,其中有《家乡的回忆——双桥》《黄河颂》《山地风》《开路者》,还有他与魏景山先生合作的《占领总统府》等名作。为更好地欣赏这些作品,我将书房灯光调整在视阈最合理的区间,期间不停地摆弄掌上机子,力求捕捉最佳视角。待到欣赏完所有作品,我眼前恍恍惚惚中,再现了与陈逸飞先生生前多次碰面聊天的情景。  相似文献   

15.
马尚龙 《航空港》2011,(6):82-83
在写《上海男人》时,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文革前上海的小青年绝大多数是有思想问题的,于是我就去寻找问题的根源。上海曾经诞生过一系列反映上海新社会、号称"红色经典"的电影戏剧,比如《霓虹灯下哨兵》、《海港》、《年轻一代》之类;它们的共同基调除了"红色经典"的意义之外,还有专属于上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所承担了国军标《平视显示器通用规范》、《平视显示字符》、《机载电子设备通用规范》及航标《机载激光距机通用规范》等标准的制订。这些标准的制订工作是结合我所研制J×Ⅱ平显、H7平显、Q5激光测距机等型号同步进行的。因此,标准中的一些试验验证工作就能与产品的研制密切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自1972年创刊以来,至今已35周年了.我个人自1962年从事航空标准化工作直至1997年,从航空标准化岗位上正式退休也恰好是35周年.在年代上虽未完全重叠,但都是为航空标准化事业奋斗了整整35周年.我虽然退休已10年,但对《航空标准化与质量》却一直情有独钟.一有缘去北京,我总会到《航空标准化与质量》编辑部会会旧友,畅谈《航空标准化与质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18.
历史已表明,第一个用具体事实为朱慕菲“正传”的,不是别人,正是《香山航空人物录》的作者赵荣芳。 ——关中人《<香山天将>序》 《航空史研究》(39)刊出韩明阳、孟力同志合写的《为朱慕菲“正传”——访朱慕菲胞弟、旅加华侨朱腾云先生》(以下简称《正传》),引起了我的极大关切。我反复看了多次,还细加对比有关的文章,总的感觉是:写文章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欺世盗名。  相似文献   

19.
自从我1979年开始订阅《国际航空》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可以算是一个《国际航空》的忠实读者,所以,在《国际航空》迎来她40周年之际,我也感到十分兴奋和激动。根据我亲身感受到的《国际航空》所走过的路,它作为一种专业性的科技刊物,能在全国众多的科技刊物中被国防科工委列为国际交流的重点国防科技刊物,实为不易。其重要的一条,是在办刊过程中形成了并始终坚持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大概是在1980年或1981年,我写了几十篇有关航空的短文,每篇有500字左右,总名为“航空杂谈”。我把篇名目录寄给《航空知识》编辑部。他们只选用了4篇:吴有如的《名胜画集》。黑旋风飞上天,长翅膀的人及《推背图》和航空,合为一篇《航空杂谈》发表在1981年9月的《航空知识》上。 1982年春,有十多位航空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想组织一个航空史学会并出版会刊。后来,学会组织不成,会刊自然也出不成。不过我还想自办一个航空史刊物。这个刊物就在1002教研室主任黄尧民同志的支持下,在1983年办起来了。由黄提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