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黄维扬 《航空学报》1992,13(2):20-25
本文应用复变应力函数和分区广义变分原理,提出了确定型材和板有裂纹的加筋板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方法。采用复变应力函数使裂纹的边界条件精确地得到满足,应用分区广义变分原理使其它边界条件近似地得到满足。本文应用加筋条为角材,其中一根角材含有边缘裂纹,板含有中心裂纹的加筋板,在垂直裂纹平面的远处受均匀拉伸载荷为例,给出了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公式。对一特定的结构参数,给出了应力强度因子随裂纹长度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2.
孟庆春  张行 《航空学报》1989,10(7):324-330
 本文根据穆斯海里什维利公式、裂纹表面边界条件与界面连续条件得到了含有层间裂纹的双金属层板应力与位移场的本征展开式。本文进一步利用分区广义变分原理代替边界条件,确定应力强度因子。由于所有方程预先满足,在变分方程中,只有线积分。对胶接件界面裂纹的计算表明,本方法收敛迅速节省机时。  相似文献   

3.
尹峰  黄维扬 《飞机设计》2001,(1):25-27,80
应用复变应力函数和分区变分原理,提出了确定型材和板有裂纹的加筋板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方法,并以实例叙述了方法的应用,给出了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公式及在某一特定的结构参数下应力强度因子随裂纹长度变化的曲线.  相似文献   

4.
飞机典型结构──含有裂纹的加筋板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复变应力函数和分区变分原理,提出了确定型材和板有裂纹的加筋板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方法,并以实例叙述了方法的应用,给出了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公式及在某一特定的结构参数下其应力强度因子随裂纹长度变化的曲线。  相似文献   

5.
郭树祥  许希武 《航空学报》2007,28(1):118-122
 基于摩擦接触问题的数学规划解法,采用各向异性体平面弹性理论中的复势方法,建立了含裂纹群有限大各向异性板,在钉载作用下裂纹闭合或局部闭合问题的有效分析方法。忽略钉与孔间的摩擦,假设钉载沿孔边呈余弦分布,通过在可能闭合的裂纹边界引入互补变量函数并将其展成Fourier级数形式,以Faber级数为工具,应用保角映射技术和最小二乘边界配点法,导出裂纹面摩擦接触的线性互补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数值结果表明,由于采用级数解描述板应力场和位移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效率,便于研究裂纹闭合对应力强度因子等断裂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维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一种基于无限大体裂纹尖端弹性应力场理论解的前几项多项式函数,对实际裂纹体弹性应力场有限元解进行拟合来计算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该方法在计算应力强度因子时不需要预先假设裂纹尖端的应力应变状态,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结果更符合三维裂纹体裂纹尖端实际的应力应变状态.首先基于二维无限大板中心穿透裂纹应力场理论解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探讨了拟合确定应力强度因子需要的多项式应力函数的项数.然后分别以二维大板中心穿透裂纹、三维大体内埋圆裂纹和三维有限厚板中心穿透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为例,通过与无限大板和无限大体应力强度因子理论解以及基于位移外推法和1/4节点张开位移法的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解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合理反映三维裂纹体裂纹尖端的实际应力应变状态,计算得到的应力强度因子数值更合理.   相似文献   

7.
傅东山  张行 《航空学报》1992,13(11):602-609
本文利用复变函数方法导出含孔边双侧直线裂纹有限大板应力与位移的全场表达式,满足所有基本方程式、裂纹表面边界条件与复连通域位移单值条件。应用变分原理满足其余边界条件并求解应力强度因子。变分方程中只有线积分。故本方法计算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黄维扬  严国林 《航空学报》1993,14(3):127-133
采用交替迭代法及复应力函数与变分原理相结合的方法求解了含边缘裂纹半无限大加筋板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中考虑了铆钉柔度的影响和边加筋条断的情况。对于一些特定的结构参数和3种铆钉柔度,给出了无量纲应力强度因子随裂纹长度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9.
赖俊彪  张行  何庆芝 《航空学报》1989,10(5):214-220
 本文利用复交函数方法导出了含内部裂纹有限大板的应力及位移的全场解。用变分原理处理边界条件,求解了含中心裂纹、孔边裂纹、偏心裂纹有限大板的应力强度因子,并对用铆接加强环加固以后的孔边开裂板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算例表明,本方法收敛快,省机时。  相似文献   

10.
含孔边裂纹有限大板的解析变分解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赖俊彪  张行  何庆芝 《航空学报》1990,11(9):496-504
 本文利用复变函数方法导出了含孔边单侧裂纹有限大板应力与位移的全场表达式,满足所有基本方程、裂纹表面边界条件与复连通域位移单值条件。应用变分原理满足其余的边界条件并由此求解应力强度因子与应力集中系数。在变分方程中,只存在线积分,没有面积分。故本方法收敛迅速、节省机时。  相似文献   

11.
导出满足弹性理论平面问题所有支配方程的应力场与位移场的罗朗级数展开式;用变分方法满足含钉孔有限大板边界条件并确定级数中的系数与应力集中系数;最后进行收敛性验证并给出系统计算曲线。  相似文献   

12.
ANALYTICALVARIATIONALMETHODOFSOLUTIONFORSTRESSCONCENTRATIONFACTORSOFFINITEPLATESWITHAPINHOLEXiYuanshan;ZhangXing(Departmentof...  相似文献   

13.
利用Laplace变换将不可压粘性流体动力学的方程与边界条件变换到象空间上,同时也就把初值条件引入到象空间的方程内。然后在象空间利用变积方法建立不可压粘性流体动力学的拟变分原理和广义拟变分原理,再将它们拉氏反演到原空间内,即得时间域内的不可压粘性流体动力学的变分原理及其广义变分原理。最后用一个具体的例子对原理的应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含圆孔的层合板或各向异性板,在孔内轴销加载下的孔边应力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的解析-数值混合解法,为分析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首先,在作者所建议的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轴销的柔度方程和孔边等效节点载荷的解析表达式。然后,根据轴销与孔边相接触节点间所应满足的接触条件,综合应用上述解析表达式和有限元素法,建立分析孔边应力的基本方程。-最后,按本文所述递推回代公式进行求解。实例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相符。  相似文献   

15.
涡轮喷气发动机非设计状态下的许多现象都与共同工作时压气机前后各级攻角的变化有关。本文根据共同工作规律,推得了压气机前后各级攻角变化规律的简明解析公式。   相似文献   

16.
曾攀  高庆  刘彦 《航空学报》1993,14(6):321-325
对GH36合金在650℃下的蠕变损伤行为进行研究,基于Kachanov-Rabotnov理论,对蠕变损伤的本构方程进行处理以得到一组线性控制方程组,再利用现代变分原理进行数值求解和分析,给出该材料的蠕变曲线和损伤曲线;并与GH36(在650℃下)的蠕变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The synthesis of the phase-modulated waveform whose ambiguity function is the optimum estimate of some desired ambiguity function is accomplished by expanding the phase modulation in an orthogonal series. The ambiguity function x (?, ?d)|2 and the value of an arbitrary cost function defined on the (?, ?d) plane are then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orthogonal series. The optimum waveform can then be determined by solving the variational equations for the coefficients. Numerical examples are presented for the case where it is desired to synthesize a desired ambiguity function x(?, ?d) for some rectangular region of the (?, ?d) plane.  相似文献   

18.
An analysis is done to determine the maximum power transfer conditions for full-wave rectifier circu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noted are implanted medical instruments,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to weapons, power transfer using space reflectors, and power generation in space. Three types of series impedances are considered: resistive/inductive (RL), resistive/capacitive (RC), and resistive/inductive/capacitive (RLC). The optimum ratio of ac-to-dc voltage output is determined for each type. For the case that involves all three impedance types, the optimum turning condition is also determined.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describing the circuits are solved in nondimensional form. The solutions involve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losed-form relationships, and simultaneous equations that are solved by numerical methods. The optimum ratio of peak ac-to-dc voltage ranges from 2.0 to 2.8, depending upon the circuit. The optimum turning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the usual resonant conditions, especially for low 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