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本文专门概括双扰流器文氏管混合杯式喷雾装置(以下简称F101式喷雾装置)的设计变化及加工装配偏差对喷雾周向均匀性的影响,在设计变量上,试验了3种喷咀(径向直射喷嘴,双喷口喷咀,F100空气雾化喷咀和7种扰流器共21种组合,在加工装配偏差方面,试验了喷咀错位,扰流器进口偏差及扰流器出口偏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咀的设计及加工,装配偏差比空气流动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张克勋 《推进技术》1981,2(3):13-24
本文对适用于超音速冲压发动机的一种双室双级式喷咀作了研究。根据所设计的十六种尺寸的喷咀试验分析,得出了喷咀初步设计的简要计算方法和公式,并指出了进一步改进喷咀性能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对涡轮盘材料的需求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在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涡轮部件的工作条件最为苛刻,特别是涡轮转子,要在高温、高压、高转速和高气流速度下工作。涡轮转子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基本性能和可能性,分析了发动机设计对涡轮盘材料的需求,展望了涡轮盘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采用多个相同的内涡合螺旋式空气雾化喷咀,将喷咀喷射的液雾逐渐迭加,得到了稠液雾中修正系数随遮光率,索太尔平均直径及尺寸分布指数变化的实验数据,应用统计方法拟合出了实用的经验关系式。这经验关系式与实验数据符合很好,可用来对工程实际应用中遇到的稠液雾问题进行了很好的修正。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涡轮流体介电常数对电容式高压涡轮叶尖间隙测量精度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获得航空发动机涡轮流体介质 的成分,并计算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由于水蒸气的体积分数对涡轮流体介电常数影响较大,仿真计算了不同工况和不同水蒸气体积 分数下涡轮流体介电常数的变化范围,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涡轮流体介电常数对涡轮叶尖间隙测量误差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涡轮 流体介电常数对涡轮叶尖间隙测量带来的误差最高为0.3%,在工程应用时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6.
与燃烧室一样,涡轮设计对于长寿命和低维修成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随着涡轮进口温度的升高,涡轮部件需要改善冷却、材料和融热涂层。众所周知,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是气冷涡轮叶片的先驱者。早在1952年就最早试验过气冷涡轮叶片,1956年该公司的第一种锻造的气冷涡轮叶片投入生产。BRZll发动机系列从1992年的一22型采用简单冷却孔锻造叶片发展到1987年一524型采用多路回转冷却通道铸造定向凝固叶片,涡轮进口温度从1530K提高到1730K。“道达”892的涡轮设计是建立在RBZll的使用经验和当代三维气动、冷却和材料技术的基础上的,所有的转…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提高航空发动机涡轮通流能力,以小型跨声速涡轮为原型,研究了静子S型收缩流道对涡轮通流能力的影响。将S型流道直线段长度和收缩段内外圆半径比作为流道造型参数,分别针对原型涡轮静子内外端壁进行调整造型,得到一系列不同参数组合的S型内外端壁涡轮算例。保持膨胀比为设计值不变,利用CFD软件对原型和S型流道涡轮进行设计点模拟分析。结果表明,S型流道涡轮流量提升的原理在于增大的静子喉道面积。在相同造型参数下,S型外端壁涡轮的静子叶根损失被有效降低,流量提升明显,且流量高于S型内端壁涡轮1%左右,但由于最大外径增大使其质量通量提升效果减弱;与之相反,S型内端壁涡轮的质量通量提升明显,且高于S型外端壁涡轮3%左右。从提升涡轮质量通量并保证效率不低于原型的角度看,S型外端壁造型参数选取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8.
变几何变工质涡轮性能预测及变工况性能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适应涡轮在变工质,大变工况条件下的性能预测,研究了工质的性质,涡轮各种损失与涡轮流通通道内的临界堵塞流动,变几何涡轮的性能计算方法。这些研究的结果是变几何变工质涡轮理论分析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9.
付少林  杨荣菲  刘长青  舒杰  葛宁 《推进技术》2019,40(11):2464-2472
在涡轮稳态性能试验中,由于探针几何堵塞限制,进/出口测量截面上过少的测点以及近端壁流场信息缺失影响涡轮等熵效率的评估精度。本文基于涡轮出口截面近壁边界层与平板湍流边界层速度分布相似的假设,首先发展了涡轮近壁边界层总温、总压计算模型,然后利用PW E3单级高压涡轮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发现此近壁边界层模型能大幅改进涡轮测试效率的精度,轮毂近壁测点位于5%~10%叶高、机匣近壁测点位于90%~95%叶高时,近壁边界层模型修正的涡轮效率精度最高。测试截面位于涡轮出口3倍转子叶根轴向弦长下游时,在不同的涡轮工况下,涡轮的修正效率与CFD全流场计算效率的误差小于0.3%。利用此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探针周向、径向测点数对涡轮效率的影响,获得了高精度测试效率所需的最少周向测点数为5,最佳径向点数可取7~10。获得的试验数据后处理方法以及测试探针布局准则,能用于指导工程上涡轮性能试验方案设计以及试验数据后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涡轮在变工质,大变工况条件下的性能预测,研究了工质的性质,涡轮各种损失与涡轮流通通道内的临界堵塞流动,变几何涡轮的性能计算方法,这些研究的结果是变几何变工质涡轮理论分析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1.
袁宁  郑严  于守志 《推进技术》2001,22(6):458-463
给出了采用弯扭导向器提高发动机性能的设计原则:在全三维弯扭设计时,必须在保证涡轮前总温、总压和燃气流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尾喷管面积,提高涡轮后背压,保证在设计转速下涡轮输出功与原型涡轮级相同,从而保证了压气机的设计点和喘振裕度,同时提高了发动机推力、降低油耗。  相似文献   

12.
涡喷发动机涡轮改型匹配的数值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家骅  冯国泰  于廷臣  周驰 《推进技术》2005,26(2):151-154,183
改型后的涡轮在匹配上与发动机其余部件存在流量偏小和功率偏大的偏差,解决方案是改变涡轮导流叶片的安装角和调节涡轮出口的背压,采用将涡轮全三维仿真与发动机总体零维仿真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对某单轴涡喷发动机的涡轮特性改进对发动机总体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可作为初步意见供以后部件改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孟福生  郑群  付维亮  刘学峥 《推进技术》2019,40(6):1247-1255
为了研究大子午扩张涡轮端区流动和传热特性,并研究叶片端区正弯技术在大子午扩张涡轮中的气动和传热效果,对某大子午扩张涡轮静叶进行数值模拟。运用SST湍流模型精确捕捉流动结构,并进行了气动和传热预测的有效性实验验证。通过分析结果,对大子午扩张涡轮端区流动和传热特性以及两者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端区正弯技术在重组大子午扩张涡轮端区流动以及合理分布热负荷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大子午扩张端壁导致涡轮端壁附面层的强烈分离,通道涡分离点提前约15%,高传热区受马蹄涡和通道涡的强烈影响;端区正弯有效地改善了大子午扩张静叶端壁的附面层分离,减小前缘的热负荷25%,提高涡轮的气热性能。  相似文献   

14.
王茉瑚  赵阳旭 《推进技术》1997,18(4):103-105
在收集、分析国外某些微型涡轮发动机的文献和实物的基础上,结合参加自行设计微型涡轮发动机的体会,提出应用现有的和正在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将对微型涡轮发动机的性能和研制周期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对脉冲爆震发动机涡轮部件对剧烈时变来流条件和爆震波的非定常响应问题,对脉冲爆震发动机典型工况下某单级 涡轮开展了3维非定常数值仿真,详细讨论了脉冲爆震环境对涡轮流通能力、作功能力、流动损失、温度分布及受力等关键气热特 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爆震波在导叶上游的传播和反射会显著影响涡轮的瞬态流通特征,导致涡轮进口流动在正向和逆向间反复 变化;爆震波压缩作功使进口温度大幅升高,而导叶反射波则会使流体温度进一步升高,甚至超过来流温度的峰值;转静子叶片轴 向间隙内呈现复杂的爆震波干涉与反射结构,在此影响下所研究的涡轮转子来流攻角变化范围超过100°,从而引起涡轮流通能 力、流动结构及损失的剧烈时序变化;在爆震波的冲击下,涡轮导叶排瞬态轴向力超过涡轮稳态设计点的120倍,周向负荷超过稳 态设计点的40倍,涡轮动叶轴向力和周向负荷则可达到稳态设计点的6~7倍,给涡轮结构强度造成极大的影响;爆震波和反射波 对工质的压缩作功可使导叶表面流体的最高瞬态温度达到导叶表面流体周期平均温度的3.5倍以上,动叶的也可达到2.8倍以上, 使叶片冷却的难度增大,且可能引发严重的烧蚀问题。  相似文献   

16.
摩格偏转板射流伺服阀的设计在六年前(1968年以前)就开始了,主要的设计目的是使该阀保留现有的喷咀挡板结构的寿命长和可靠性高的特点,并使它具有单喷咀阀的简单和低成本的优点。预期的应用范围是有人驾驶的飞机。设计该阀具有—个固定喷咀和接收器的元件。一个流体导向装置工作在自由喷射流中,它偏转喷射流使它流向其中的一个接收器或流  相似文献   

17.
某型发动机涡轮前后温度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在某型涡喷发动机上测量涡轮前、后温度分布的方法,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涡轮后温度分布不能代替燃烧室出口(涡轮前)温度分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方祥军  刘思永  王屏 《推进技术》2006,27(5):416-421
为了探讨对转涡轮气动设计规律,采用常用于导叶的可控涡法设计对转涡轮上游整流动叶,并配合可控子午成型设计,用以控制对转涡轮内径向压力分布,并与传统涡轮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该方法设计的5.25kg/s小流量模型对转涡轮效率为94.2%。三维数值模拟表明:对转涡轮取消导叶后,在设计自由度减小,参数受到制约条件下,整流动叶采用可控涡设计是调控对转涡轮流场积极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涂层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涡轮进口温度日益提高,涂层技术在涡轮叶片上得以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两种功能涂层及其涂层材料和制备工艺,并阐述了其应用技术经济效益,最后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厘米级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主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厘米级微型涡轮发动机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厘米级微型涡轮发动机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3个大小级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年来对中等大小级别(直径6cm)微型涡轮发动机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给出了各主要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微型涡轮发动机总体设计技术,微流动实验及CFD技术,高速微转子动力学。微型涡轮、压气机、燃烧室等部件设计,微型涡轮发动机试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