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李湘郡  李彦斌  郭飞  吴邵庆 《航空学报》2019,40(8):222853-222853
针对碳/碳(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离散的特点,开展穿刺C/C复合材料压缩强度分布与可靠性评估研究。首先通过残差分析确定用于强度分布分析的样本数量,然后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获得两参数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及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的参数,进而探究穿刺C/C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分布规律,最后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Anderson-Darling检验和极大似然方法对3种强度分布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用于获得穿刺C/C复合材料压缩强度分布的最少样本数量应不少于30;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均可表征穿刺C/C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分布,其中Weibull分布的拟合优度最高;基于强度分布模型可得到不同可靠度所对应的穿刺C/C复合材料的设计强度参考值。  相似文献   

2.
《航空制造工程》2009,(4):46-46
日前,南方航大连分公司维修厂承修的空客A319飞机3C检工作宣告顺利结束。这是南方航大连分公司维修厂自今年获得适航部门批准空客A321/319飞机3C检维修项目以来承担的首架A319飞机3C检工作。据悉,空客A321/319飞机1C/2C/3C检工作的顺利实施,每年可为南方航大连分公司节省数百万元的运营成本,而且可有效减少飞机的停场时间,提高飞机可用率。  相似文献   

3.
针对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定是国内外急待解决的问题,采用Talyscan150表面粗糙度测试仪对C/C复合材料和硬铝(LY12)切削表面粗糙度进行三维非接触测量。通过三维评定参数的对比,研究了C/C与LY12的切削表面粗糙度。结果表明:采用二维评定参数评定C/C的切削表面粗糙度将丢失表面的许多信息,三维评定参数可以更全面、更真实地表达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的特征。C/C切削表面和LY12切削表面在峰态分布以及表面纹理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与LY12切削表面相比较,C/C切削表面有更多的深谷,而且表面没有明显的切削进给波纹。5q参数比5a参数能更好地表达复合材料切削时的纤维拔出与纤维露头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含C60的RDX-CMDB推进剂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燃速、爆热、活化能和温度分布等参数的测试和计算,发现C(60)能显著提高推进剂的火焰温度和燃烧表面温度,降低压强指数,使平台区范围变宽且向高压方向移动,推进剂的爆热也提高约10%。此外从反应机理上提出C(60)-Pbx络合物的催化作用,改善了RDX-CMDB推进剂燃烧性能;富集物(含10%C(60)的烟炱)中C(60)主要以分子状态存在,因此它能把C(60)均匀分散到推进剂中,而且保持C(60)化学活性,比纯C(60)的催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C/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法和液相浸渍有机物先驱体混合工艺制备了C/C-SiC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抗烧蚀性能和抗氧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在基本保证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抗氧化和抗烧蚀性能得以大幅度提高,提出了制备兼具C/C复合材料与陶瓷材料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国际航空》2014,(11):51-52
LEAP-1C发动机首飞成功 2014年10月6日,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克托维尔的GE航空集团飞行测试中心,CFM公司为中国商飞C919客机研制的LEAP—1C发动机安装在波音747飞行试验台上成功完成首飞。LEAP-1C发动机配有奈赛公司开发的短舱和反推力装置,它们与发动机构成一个集成推进系统(IPS),IPS是行业首创并专用于LEAP—1C发动机。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C/C复合材料常见的内部缺陷,以及利用CT技术对C/C复合材料的内部缺陷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结果表明,CT检测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完全可以满足C/C复合材料内部缺陷的检出要求;但应注意伪像与产品自身缺陷的区别,以避免产生误检。  相似文献   

8.
受停飞事件影响,原本打算在范堡罗进行国际首秀的C系列飞机缺席了本届航展,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对C系列的销售产生太大的影响,在航展期间庞巴迪共收获了66架C系列订单。庞巴迪宣称C系列将在未来几周恢复试飞,并将加紧试验以弥补前期耽误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C语言程序题的判阅是计算机考试中的重要部分。以往计算机判阅C语言程序题时,由于学生编写的C语言程序题死循环程序比较多,导致了计算机死机问题产生。因此提出了C程序移置到VC 程序环境中再编译执行的方法,当出现死循环情况对其执行的对话框进行关闭,解决了计算机死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飞机C/C复合材料刹车盘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C复合刹车材料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我国从70年代开始研究C/C刹车材料,90年代后期进入工程转化和应用时期。本文综述了C/C复合材料的特性、研制历程、制备工艺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C/C复合材料烧蚀形貌测量及烧蚀机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C/C复合材料试件的表面细观烧蚀进行了常压下的亚、超声速和高压下的亚音速烧蚀形貌的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分析了C/C复合材料在上述情况下的质量损失规律。结果表明:C/C复合材料在亚音速流场的条件下,z向纤维束首先发生剥蚀,当压力升高时,碳布会发生层间剥蚀的现象;而在超音速条件下,碳布更容易发生剥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假设H是一个实Hilbert空间,C是H的一个非空弱闭星形子集,T:C→C为非扩张映像。研究了T的不动点的存在性及其迭代算法的收敛性,本文结果推广了关于非扩张映像的已有相关结果。  相似文献   

13.
证明了圈C4k是优美交错图,证明了路Pn是优美交错图。证明了由圈C4k与路Pn粘接而成的图C4k∪Pn是优美图,也是交错图,并给出了图C4k∪Pn的优美标号。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C/C复合材料CVI工艺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软计算在工艺优化与控制的应用,以性能模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今模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C/C复合材料计算机模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采用化学气相反应法制备的SiC抗氧化涂层对3D整体编织C/C复合材料的密度、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3D C/C复合材料经抗氧化处理后,其密度、开孔率以及力学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SEM微观结构可以看出,其力学性能提高是由于气态Si渗入到材料基体内部,并与内部的C反应生成SiC,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材料中的缺陷所致。  相似文献   

16.
李旭 《红旗技术》2003,(4):22-24
介绍了HP1120C及1125C喷墨打印机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的检查及解决办法,对拥有HP1120C或1125C喷墨打印机的各单位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其他打印机的维护、保养亦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月底,C919飞机第二轮低速补充测力风洞试验项目在华盛顿大学气动实验室(UWAL)圆满完成。试验得到了C919飞机最新低速构型的气动力参数和表面流态照片,结果表明,C919飞机在试验情况下的宏观测力结果和表面流态的对应情况良好,为全机低速气动特性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先驱体浸渍裂解(PIP)工艺制备的C/SiC复合材料为对象,研究了C/SiC复合材料在典型模拟环境下的高温拉伸性能,首次获得了约3 000 s时间不同变状态条件下材料的高温拉伸性能数据,探讨了不同条件下C/SiC复合材料高温承载行为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SiC复合材料经历约3 000 s复杂阶梯热环境后拉伸强度仍保持60%左右;经历大温度梯度热震后,C/SiC复合材料的高温拉伸性能保持率反而提高,最高保持率超过80%;热震温差越大,热震后保温时间越长,对材料的高温拉伸性能保持和提高越有利。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难熔化合物掺杂C/C复合材料进行了原位三点弯曲测试,在线观测了裂纹的扩展模式和缺陷的演化规律,并结合OM、SEM和TEM所表征的微观结构,揭示了材料的断裂机理。结果表明:难熔化合物掺杂C/C复合材料的断裂以“弱界面断裂”为主,裂纹优先在基体碳、碳布层间及纤维束搭接处等薄弱环节中产生,成为材料的初始破坏面,随着载荷的增加,裂纹沿着薄弱界面进行扩展,形成贯穿性的大裂纹,并导致材料最终失效。  相似文献   

20.
市场与技术     
浙航首次开展A320独立2C检近日,经民航华东管理局批准,中航浙江航空公司首次对A320飞机开展独立2C检工作,并将在A320飞机2C检成功的基础上,对A320飞机开展3C检工作。据介绍,由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过去浙航对飞机开展2C检工作,主要送到国内其他厂家进行定检,不仅需要30多个工作日,而且耗资60多万元;现在该公司开展独立2C检后,只需8个工作日即可完成,而且可减少大量维修成本支出。AMECO首次承揽国际客户767飞机大修业务6月18日,AMECO参加了埃及航空公司波音767飞机大修项目的竞标,并在竞标中获胜,这是AMECO首次承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