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比相测距系统的天、地零值校准(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天、地分别校零并取消用模拟应答机进行天、地零值传递是对天、地系统距离零值校准工作的必要改进。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表明,用近场/口面场距离校零取代传统的标校塔校零来完成地面系统距离零值校准是可行的。FM/PM调制体制的微波统一采用偏馈振于校零天线、用“直接校零法”进行距离零值校准,不仅满足距离校零的精度要求,而且简化了校零程序,有利于实现测控站的自动化操作运行。  相似文献   

2.
卫星测控站测距系统距离零值校准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解决卫星测控站测距校零问题,本文在偏馈振子无线测距校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采用小调制度调频信号直接校准的方法。取消了FPC(调频/调相转换器)专用变换设备,简化了校零程序,提高了校零精度。文中所述的方法经理论分析及多次测试和实际任务考验,表明所测数据稳定,结果可信。本文的方法可作为一种新的通用的测距校零方法,适用于载波调制体制为调频/调相的卫星测控站。  相似文献   

3.
利用射电星校准13m测控天线指向误差及测试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利用射电星校准13m测控天线指向精度的方法,综合利用射电星和光标测试数据,采用简化的天线误差模型,计算出天线误差系数,经过误差修正后天线的指向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CCD激光经纬仪测量的舰载雷达标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利用激光测距仪测距、CCD光学经纬仪测角对动态的舰载雷达天线进行定位的雷达标校方法。探讨了对动态目标的定位原理,给出了真值测量的数学模型,论证了方位标的设计原则,分析了雷达标校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在简述短基线相差测距和测角的基础上,利用正弦定理可给出两种大跨距双站交会角的单站测算方法,一种直接利用单站测距,另一种利用虚拟站点处对目标的虚拟测距。误差分析表明,采用虚拟测距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单站虚拟测角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中继卫星对用户航天器具有测距功能,中继卫星前/返向SSA(S频段单址)转发器时延引入的距离零值对用户航天器测距数据系统误差的贡献不容忽视。针对中继卫星SSA转发器距离零值不易直接测量的问题,给出了一种标定距离零值的O-C试验方法,并根据连续多天实测的中继卫星多站测距数据和中继卫星对固定模拟测试站四程测距数据标定了2颗中继卫星S频段单址转发器的距离零值,验证了试验方法的有效性。标定结果进一步分离了中继卫星对用户航天器四程测距数据的系统误差,对提高用户航天器定轨精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精确的星间激光测距信息,提出了基于星间测距的三星时差定位系统标校方法。该方法消除了副星相对位置系统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副星相对位置系统误差的解析解法,建立了模型误差和对副星相对位置系统误差进行估算的误差的定量关系,并证实了基于星间激光测距的标校方法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提高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星载相控阵天线在轨标校技术,重点研究了S频段星载相控阵天线标校方法,论证了标校站的数量及配置要求,同时分析了标校时间和标校流程,从而提出了使用1个标校站进行粗略标校,然后再使用3个标校站进行精确标校,即改进的粗略标校+精确标校的在轨标校方法。在保证标校精度的同时,使标校站天线口径从3个7m天线降低为1个7m天线和2个0.5m天线,大大降低了系统对标校站的建设要求。当相控阵天线波束合成损失大于1dB,系统可采用单站粗略标校+三站精确标校的改进算法进行天线标校;当相控阵天线波束合成损失在1dB以内,系统可省略单站粗略标校过程直接进行三站精确标校。  相似文献   

9.
针对行人惯性导航系统误差随时间累积致使定位精度严重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足间距信息辅助的行人三维惯性定位算法。该算法在零速修正算法的基础上,利用足部安装的超声波测距模块实时测量行人双足相对距离,构建了基于超声测距的足间距约束模型,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实现行人运动模式识别,并针对上下楼梯场景,利用台阶高度和足间距信息进行高度解算,最终实现行人三维惯性定位。在实际路线上开展了三维定位实验,数据显示,所提算法平面闭环误差为总路程的0.64%,与零速修正算法相比下降了55.56%,高度误差为0.06 m,与零速修正和气压计联合算法相比下降了64.70%,能够实现导航误差在总路程的0.50%以内的三维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京生  孙进平  毛士艺 《航空学报》2009,30(7):1292-1297
机载多通道阵列雷达天线在工程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类阵元误差,所产生的通道失配问题会对空时二维自适应处理的性能造成大的影响。对存在阵元误差时的阵列信号模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协方差矩阵加权(CMT)的阵元误差补偿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方法,在工程应用中该加权矩阵可通过地面天线定标及校飞过程确定,通过对总干扰协方差矩阵估计的加权预处理,可将实际阵元误差对STAP性能的影响控制在测量误差的影响范围,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小数字式移相器造成的量化相位误差,需要对每个天线通道的相位进行随机馈相处理。在相控阵雷达波控系统的随机馈相方案中对常见的二可能值法和零相位误差法进行了仿真,结合与天线理想方向图馈相的误差及多次计算得到的方差,得出二可能值法部分随机馈相方案误差较小、算法稳定,之后对部分随机馈相的关键阈值参数C的取值范围进行了讨论,得出不同波束指向下效果较好的阈值区间,最后通过遗传算法优化计算得到了副瓣电平最低时的最佳馈相编码方案。结果表明:在某个波束指向下,通过选取合适的部分随机馈相的阈值参数,能够在不影响天线指向方向的基础上降低副瓣电平;而当波束指向角越大时,阈值参数C的值越小。  相似文献   

12.
内径百分表校零按规程应采用标准环规,但在生产应用中,由于百分表活动测头工作行程小、需用的标准环规规格多等因素,导致了操作者使用不便、检测成本高等问题。用千分尺代替标准环规对内径百分表校零,操作简便,能有效地控制测试成本,但降低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介绍了一种用千分尺校准内径百分表零位的方法,并通过测试验证了此方法能有效减小校准误差。  相似文献   

13.
脉冲超宽带通信与测距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于连续波窄带技术,脉冲超宽带技术在短距离通信及高精度测距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了向未来航天应用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对脉冲超宽带通信及测距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系统的收发单元及天线单元,同时给出了各单元的测试结果.脉冲超宽带通信、测距实验表明,系统成功实现了短距离高速通信和高精度测距.在10 m范围内通信码速率为100 Mbit/s,定位精度为厘米量级.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连续波雷达测距系统中群时延特性对测距精度的影响,采用公式和图解2种方法得到测距误差的估算方法,并结合深空测距信号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针对波束波导馈电天线无法对空间移动目标进行单脉冲跟踪的特点,首先分析了单脉冲跟踪角误差电压形成机理,同时定义了天线及馈源角误差坐标系,并通过分析常规天线及波束波导馈电天线跟踪移动目标时角误差电压特性,在国内首次得出了波束波导馈电天线跟踪空间移动目标的角误差电压坐标变换公式,最后,通过某波束波导馈电天线系统工程实践对该变换公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单脉冲跟踪角误差坐标变换模型完全满足波束波导天线对移动目标进行全空域高精度跟踪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根据雷达组网作战中交叉定位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交叉定位测距误差的因素。根据阵地测量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阵地测量对交叉定位中基线长度和目标视角测量误差的影响。最后通过绘图分析了阵地测量对交叉定位测距误差的影响,得出了阵地测量精度对交叉定位测距误差的影响较大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分频调制度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时延测量。提出了根据测量FM信号源大频偏调制与小频偏调制的时延差来挑选出恒时延FM信号源,采用恒时延FM调制器构成FM—PM应答机(或FM—PM测距地面站)距离零值测量方法和设备,这是FM—PM体制侧音测距系统的一种距离零值测量新方法;提出了采用分频调制度变换器和非恒时延FM信号源构成FM—PM应答机(或FM-PM测距地面站)距离零值测量方法及设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测距雷达NR交会定位算法的公式推导,分析了影响测距雷达NR定位精度的3项主要误差,即测距元随机误差、测站坐标偏差和测站几何精度。仿真计算表明,这3项误差都对定位结果影响较大,并且测站坐标偏差不易被发现,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尽量控制测站坐标偏差。  相似文献   

19.
地球静止卫星精密测定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并分析了针对地球静止卫星的各种高精度测定轨跟踪技术.指出测距系统的校正误差是常规测距跟踪网定轨在沿迹方向和法向的主要误差源,为保证一致的卫星三维位置解算精度,应利用高分辨率的角度观测约束信息来有效地降低测距偏差对轨道确定的影响,或者利用天地基联合定轨的低轨卫星运动几何在轨道改进的同时精化测距偏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给出了对三种波束扫瞄原理相差甚远的遥测跟踪天线进行测量所得的性能数据。在S波段测量了天线馈源引起的相位噪声,并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