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基于UGII的三维元件库系统,具体描述了建立元件库的要求、元件库的体系结构、元件库的建立方法,通过分析航空发动机140余种管路元件的形状特征,提出表征元件的关键参数,获得相似元件的样板模型,并归纳和建立包括28类零件库的元件库,为计算机辅助三维管路敷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复杂管路系统敷设软件工具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GI工作站为硬件平台 ,以UGⅡ 13.0为软件开发平台 ,采用C语言编程 ,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敷管工具研制。首先分析了现代航空发动机管路系统的特点 ,提出了创建模型及元件库管理、创建路径及生成管路、编辑路径及数据统计三大功能模块 ,介绍了 15种管路敷设软件工具功能 ,最后用开发的软件工具在模拟的发动机电子模型样机上进行了典型管路敷设 ,证明本软件工具具有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管路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采用逆向工程,获取管路的点云,反向建立管路三维模型,再通过数控弯管保证管路加工质量一致性的方法。该方法完全满足生产需要,质量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沿程管路换热与滑油流动之间的耦合问题,通过分析主要元件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引入元件换热的能量方程,结合管路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建立了润滑系统管路热流耦合计算模型。针对一段发动机供油管路,利用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工具包,建立其热流耦合网络计算模型,获得滑油流量、温度以及管壁温度等参数,采用商业软件Flowmaster对其进行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Flowmaster计算结果非常接近,滑油流量和温度的最大误差均不超过3%,管道壁温的计算误差不超过2.4%,说明建立的热流耦合计算模型具有良好的仿真精度,适用于考虑沿程管路换热的发动机润滑系统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辅助三维复杂管路敷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江  马枚 《航空动力学报》1998,13(4):371-374,456
本文以航空发动机中的复杂三维管路系统为例研究和建立了计算机辅助基于模型的管路设计系统。系统以自定义的管路对象为基础,通过常用的四种布管逻辑实现了在发动机单一形状机匣和不同形状机匣上的管路敷设。同时还提供管路属性和形状的编辑以及对相应管接头的智能化响应、干涉检查和间隙检查等。此管路系统也适用于汽车、石油、化工等领域的管路布置。  相似文献   

6.
在液压系统设计中,因为用阀块安装方式代替管路实现元件间连接,可以大幅度地减少系统装配工作量、减少泄漏机率及系统所占空间、提高系统效率,所以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的液压阀块CAD系统大部分是二维的,无法满足设计人员方便直观的需求。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基于SolidWorks软件,设计了液压阀块三维CAD系统,利用SolidWorks软件中OLE技术,以特征为桥梁,开发建立了液压阀块设计平台,该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7.
飞机液压管路冲击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液压冲击引起管路系统振动的机理和原因,给出了水击压强和水击波速的计算公式。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某型飞机液压管路系统的三维模型,运用显式积分计算液压冲击下管路系统的振动响应,考虑了不同管道材料和边界条件对管路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压冲击能引起悬空管束剧烈的振动响应,在管接头加卡箍和提高管道材料的刚度能较好地改善管路系统的抗振性能。  相似文献   

8.
深入研究了管路系统全三维关联设计技术的理论及应用,在飞机管路系统设计过程中取消了二维工程图的辅助,采用三维模型对管路系统进行全面的定义,实现了管路系统的全三维关联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设计效率,该技术的应用对于传统的飞机系统设计是一次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航空发动机外部管路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针对平面管路敷设中管接嘴的方向和位置参数,创建了27种管路敷设的路径模式,基本涵盖了二维平面管路敷设的情况,制定了管路敷设路径的优势规则和优先规则。发动机三维模型的应用实例表明该处理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以传递函数框图为表达形式的管道工程分析方法。按分布参数法,对液压管道作分段离散化处理,建立以传递函数框图为表达形式的管道动态响应模型,再将液压电磁阀、阻尼元件、分支管路、末端容性元件及扰动边界条件也以传递函数框图形式与管道相耦合,建立起整个系统的响应模型,利用现有成熟软件工具即可进行仿真。这里以某型液压油滤系统为例进行了工程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该方法简捷可行。  相似文献   

11.
射流微振荡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由双稳射流元件和振荡腔组成的射流振荡器,射流元件输出口经过振荡腔接回元件的控制口构成反馈。通过实验研究了供气压力、反馈管路长度和振荡腔容积等影响振荡频率的主要参数,同时分析了振荡器的工作机理,为射流振荡器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点云融合的管路精确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航空发动机管路测量的精度,提出一种基于点云融合的管路模型精确测量方法。利用机器视觉原理从多张图片中得到全局点坐标,作为三维结构光测量过程中的定位点,获得点分布密度基本均匀的点云数据,最后利用点云融合技术得到管路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试验表明,该方法的测量值与标准值最大绝对偏差为0.16mm,可以有效提高管路测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考虑真实卡箍结构影响的管路系统动力学模型、获取结构设计参数和装配参数等对管路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 响规律,以航空发动机外部管路为研究对象,考虑金属橡胶卡箍螺栓拧紧力矩的影响,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包含螺栓连 接的管路模型。通过模态试验及基础激励响应试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了螺栓拧紧力矩、卡箍跨距及管体 长度对双卡箍管路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拧紧力矩的增大导致管路的固有频率的提高,针对本研究模型,在拧紧 力矩达到8 N·m以后,管路固有频率逐渐趋于稳定;拧紧力矩对不同长度管路的固有频率影响不同,管路越长,拧紧力矩的作用越 弱,即卡箍的支承刚度对管路固有频率的影响越弱。  相似文献   

14.
无扩口式导管连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管及其连接是飞机各种管路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标准元件,其设计及选用的是否合理正确,对飞机管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飞机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压元件和高精度的液压伺服机构的发展,液压系统面临着一个日益危险的大敌——液压污染物。本文介绍了液压污染物的主要形式、来源、系统过滤理论、过滤管路的设计和系统的清洗工艺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三维模型仿真平台,对某型发动机试验件典型航线可更换单元(LRU)进行虚拟维修仿真,通过可达性、可视性、维修姿态及操作空间分析,评估了目标LRU维修性水平,初步建立了基于虚拟维修仿真的民用航空发动机LRU维修性验证优化流程,基于该流程,针对后续发动机型号LRU维修性设计要求,持续优化外部管路维修性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7.
管路系统通过调节阀控制气体流动的动态数学模型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别推导出管路系统单元气体流动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对一个完整的管路系统进行了以调节阀的开度作为输入,被控参数作为输出的建模示例,分别建立了比例调节、容器压力调节及管路流量、压力调节比较精确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液压机械装置(HMU)燃油管路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油液静压力的传递损失和各液压元件的工作特性.为了研究燃油管路内部流动损失机理,验证相关计算方法的置信度,针对典型管路静压力损失,采用锐边节流公式和短管节流公式进行了理论计算,并进行了CFD仿真分析,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液流的静压力损失主要出现在进口环腔与管路的交界处,管路下游液流的静压力与出口环腔内一致;锐边节流公式的计算结果相对偏大,而短管节流公式的计算结果更接近于试验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双目视觉的管路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变传统管路检测方法的弊端,实现管路的实时快速测量,在研究双目视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将视觉测量应用于管路系统检测中,实现管路模型三维重建工作。首先采用双目摄像机,对管路系统进行拍摄,得到多组管路图像,然后利用相机的标定确定相机的内外参数,通过经典的边缘提取方法提取图像中的边缘特征,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提取管路的中心线,通过管路中心线匹配算法,建立了左右图像的匹配关系,最后得到管路的几何参数并进行三维重建。实例验证了该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20.
飞机液压系统压力脉冲试验波形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朝辉  滕炯华 《航空学报》2003,24(5):395-399
 介绍了一种用于航空液压系统管路与元件压力脉冲试验的设备,建立了试验系统的压力瞬态模型,分析了影响脉冲波形的因素,给出了梯形波和水锤波的控制方法。对于梯形波可采用实际波形跟踪理想输入波形的闭环控制方式,对于水锤波则需要利用水锤现象,并自动调节比例节流阀来控制波形的峰值、斜率等特征参数,以满足规范要求。论文给出了仿真和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