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国兴 《航天》2011,(6):24-27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的一种天体,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已经发现了70多万颗小行星,不过只有少数的小行星直径大于100千米。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直径约950千米。不过近年来又发现一些小行星比谷神星还要大,如200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直径甚至达到1800千米。直径超过240千米的小行星约有16颗,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2000,(4):21
意大利一天文学家 2月 7日宣布 ,今年刚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可能在 2 0 2 2年撞击地球 ,撞击概率为 1 0 0万分之一。但第二天另一些天文学家就否定了他的说法。这些天文学家在利用新的观测数据重新计算了那颗小行星的轨道后 ,完全排除了它 2 0 2 2年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新的计算表明 ,编号2 0 0 0 BF9的该小行星今后 50年内不会进入距地球 560万公里的范围。过去两年里天文学界已闹过几次这种“狼来了”的故事。此外 ,美国航宇局近地小行星跟踪系统的观测表明 ,直径大于 1公里的近地小行星数量约有 50 0~ 1 0 0 0颗 ,而不是以前估计的 1 0 0 0…  相似文献   

3.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08,(3):4-9
中国CHINA 35313号小行星命名为航天员中心星本刊记者于4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40周年纪念大会上获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航天员中心星"。这颗小行星是中国国家天文台于1997年1月2日发现的。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  相似文献   

4.
袁越 《中国航天》1997,(10):21-23
NEAR飞越马蒂尔达小行星袁越图1马蒂尔达(左)是人类从近处探测过的第三颗小行星。伽利略木星探测器在飞往木星途中曾在1991和1993年对盖斯普拉(中)和伊季山(右)进行了成像美国航宇局低成本行星科学探测计划——发现计划中的第一颗探测器近地小行星交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2005,(12):43-44
11月20日,日本“隼鸟”小行星取样回送探测器进行了首次触地采样机动。最初的报道说,探测器在与系川小行星相距40米处按计划释放了一个目标标识器,但随后出现故障,无法确定高度,并暂时与地球失去联络。恢复联络后,探测器已瓢离小行星。11月23日有关人士又说,仔细分析发现,原以为着陆失败的“隼鸟”实际上曾成功着陆。  相似文献   

6.
杨雅迪  陈奇  李翔宇  乔栋 《宇航学报》2019,40(9):987-995
研究了同步双小行星系统中共振轨道的设计方法及演化规律。首先,基于双椭球模型建立探测器运动方程,并给出共振轨道初值选取方法。然后,利用改进并行打靶法,提出一种双小行星系统平面共振轨道两步修正方法。同时结合稳定性理论及分岔理论,给出双小行星系统三维共振轨道生成和延拓方法;最后,以双小行星系统1999KW4为例,设计了共振比为1∶1,1∶2,1∶3,1∶4,2∶3的平面和空间共振轨道族,并分析了共振轨道的特性及轨道周期和轨道能量的变化规律。给出的双小行星系统中共振轨道的设计方法具有普适性,对未来双小行星系统探测任务中的轨道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钱航  李时来 《航天员》2013,(1):21-23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地面天文观测研究小行星,同时还通过对陨落到地面的小行星碎片进行研究,从而得到小行星物质组成和化学成分。而当前,随着人类深空探索的深入,关于小行星的探测也日益增多。美国、欧洲和日本先后发射了多颗小行星探测器。有的甚至实现了小行星表面物质的取样返回。那么,我们是如何使用小行星探测器进行探测的?从地球飞往小行星的“星途”又有怎样的艰难呢?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12,(3):64-65
直径约140米的一颗小行星有可能在2040年与地球相撞。2月份召开的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科技小组委员会会议讨论了这一议题。这颗小行星代号2011AG5,是2011年1月由美国亚利桑那州天文观测者发现的。除掌握了其尺寸之外,其质量和成分目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众眼看宇宙     
易轩 《航天》2011,(10):62-64,F0003
灶神星是小行星中的明星,它是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中唯一一颗可在地球上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小行星,直径约为483千米,质量大约占所有小行星带天体的9%。研究这颗直径500千米的小行星,有助于了解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  相似文献   

10.
利用核爆直接炸毁小行星或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以避免其与地球相撞,是近地小行星防御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文章基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超高速小行星拦截器(HAIV)概念,提出一种将原撞击引导器改为长杆撞击器的方案,采用自主研发的欧拉型冲击动力学仿真软件NTS模拟长杆撞击器对小行星连续开坑的过程,并在仿真中加入能量源以模拟核爆装置在不同深度爆炸对小行星产生的偏转与破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长杆撞击器并合理控制撞击速度,能够引导核爆装置进入更深的地下爆炸,从而更加高效地耦合核爆能量,提升偏转小行星或直接摧毁小行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小行星表面取样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小行星探测逐渐成为深空探测的热点。小行星探测也从早期对表面进行简单的拍照观测,发展为着陆探测和物质取样等。1996年2月美国发射的"近地小行星交会"(NEAR)探测器是第一个专用近地小行星探测器,也是第一个在小行星上降落的  相似文献   

12.
小行星环境特性不仅是小行星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在设计小行星工程任务时所要综合考虑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对现有的研究资料进行总结,从空间环境、表面环境和内部环境3个方面阐述了小行星的环境特性;最后,对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的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的探测目标——近地小行星(469219)2016HO3和主带彗星133P/Elst-Pizarro的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小行星探测发展思路及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国外小行星探测的发展状况,指出小行星探测正从飞越和伴飞探测向表面软着陆取样返回探测发展,从无人探测向载人探测发展,向多目标探测以及与新技术验证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我国小行星探测应分4步走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建议,并论述了小行星探测包括载人小行星探测需要解决的轨道设计、自主采样等关键技术。以上建议和研究可为我国制定小行星深空探测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2022年,全球深空探测领域取得蓬勃发展。“天问”一号任务圆满完成科学探测任务目标;“嫦娥石”的发现让人类对月球起源与演化的理解更进一步;美国“阿尔忒弥斯” 1 (Artemis-1)任务成功发射,开启重返月球之旅;“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完成全球首次近地天体撞击防御技术试验……人类探索深空的脚步从未停止,深空探测活动的疆域在不断扩大。本文对月球探测、行星探测、天文探测和近地小行星防御等方面的任务进展与科学发现进行归纳,对国际相关政策规划开展分析,并阐述了深空探测领域未来的发展重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不规则形状小行星引力环境建模及 球谐系数求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施小行星探测任务之前,需要对不规则形状小行星的引力场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便于进行环绕或着陆小行星的轨道设计。文章提出了一种小行星引力场建模及球谐系数的求取方法。首先,由多面体模型方法重构出小行星外部的引力环境并以此作为虚拟观测量。在此基础上,根据球谐系数与引力势能间的关系,通过求解超定线性方程组得到小行星引力场的各阶次球谐系数。与传统的将小行星近似成三轴椭球体进而计算球谐系数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大幅度提高引力场建模的精度。通过与由NEAR探测器轨道数据解算的Eros433小行星的球谐系数比较表明,其最大误差不超过6%。计算表明,该方法可以为小行星探测任务发射前的轨道设计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16.
袁越 《中国航天》2000,(4):29-30
美国航宇局的近地小行星交会 ( NEAR,简称“尼尔”)探测器 2月 1 4日在茫茫太空中多游荡了一年后 ,终于进入了围绕爱神星小行星运行的轨道。这是人类制造和发射的航天器首次成功地进入围绕小行星运行的轨道。在此之前 ,人造航天器已进入过6个太阳系内天体的轨道。这 6个天体分别是地球、月球、太阳、火星、金星和木星。尼尔的成功入轨 ,使爱神星成了第 7个有人造航天器环绕其飞行的天体。首次尝试尼尔是美国航宇局在其低成本行星科学探测计划——发现计划下发射的第一颗探测器 ,重80 5公斤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设计和建…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12月11日,据NASA网站报道,来自NASA"奥西里斯·雷克斯"(OSIRIS-REx)任务的数据显示,在小行星"班努"的粘土中发现了水。在2018年8月中旬至12月初的任务接近阶段,探测器从地球出发,飞行了2 200 000km,于12月3日抵达距离"班努"19km的位置。在这段时间里,地球上的科学团队将探测器上的3个仪器对准了"班努",开始对这颗小行星进行首次科学观测。OSIRIS-REx是NASA首个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  相似文献   

18.
吴国兴 《航天》2014,(9):34-39
本刊在今年第6期和第8期介绍了把小行星作为武器的威力,本文介绍了美国小行星任务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技术。重点分析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美国航宇局(NASA)没有公开说明的部分,即第二阶段的月球远程逆行轨道和第三阶段中航天员的作用和任务。作者认为:月球远程逆行轨道与小行星重定向没有明显关系,该轨道主要是用来部署小行星太空武器,它是小行星武器的理想轨道;在第三阶段中用自动化装置或机器人即可完成在小行星上采集样品,完全不需要航天员,航天员到上面的真正目的是完成小行星的武器化改装,即将自然小行星改装成真正的太空武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相似文献   

19.
章园 《航天员》2013,(1):14-17
小行星是指不易挥发出气体和尘埃,在太阳系里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小行星由岩石或金属构成。开展载人/非载人的小行星探测活动将为我们应对小行星撞击,探索宇宙演化和生命起源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12月3日,日本宇航探索局(JAXA)的隼鸟-2(Hayabusa-2)小行星探测器由H-2A运载火箭从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飞往1999JU3目标小行星。隼鸟-2探测器是2003年发射的隼鸟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的继承者,预计于2018年中与1999JU3小行星相遇并进行探测,2020年12月携带样本返回地球。小行星探测是日本深空探测的重点,已提出的小行星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