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地区冲突接连不断,维和部队频频出击。在历次局部战争、地区冲突和维和行动中,空战有着严格的迎战原则,一般要求在目视距离内辨明目标后才能发射导弹。在这种情况下,短兵相接是唯一的交战方式,超视距空空导弹“鞭长过及”,无济于事,只有近程空空导弹才能克敌制胜。对近年来发生的地区冲突和进行的空战模拟分析表明,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地区冲突接连不断,维和部队频频出击。在历次局部战争、地区冲突和维和行动中,空战有着严格的迎战原则,一般要求在目视距离内辨明目标后才能发射导弹。在这种情况下,短兵相接是唯一的交战方式,超视距空空导弹“鞭长过及”,无济于事,只有...  相似文献   

3.
机载导弹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制导武器在空战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非制导武器相比,它在较远距离上具有较高的命中精度;在很多情况下,摧毁一个目标所需的成本较低;在攻击严密设防的陆上和海上目标时,人员损失可减少到最低限度。下面谈谈空对空和空对空间导弹以及攻击地面目标和海军舰艇的空射导弹。  相似文献   

4.
王祖典 《中国航天》2000,(11):33-36
为满足空中力量在21世纪战场上的作战需求,与新一代战斗机、轰炸机、无人战斗机和专用作战飞机的发展相适应,基于从本世纪中后期所开发和下世纪初可能突破的各项先进的关键技术,进入新世纪的航空武器系统将得到迅速发展。传统的航空武器系统不断完善,新一代空空导弹继续向近距和超视距两极、发射后不管和多目标攻击方向发展,包括空地导弹和制导炸弹在内的防区外精确制导空地攻击武器继续向高效能、通用化、模式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于各项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航空制导武器在战术技术性能上将发生质的飞跃,作战效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1月15日,在位于中国湖的美国海军空战中心进行的一次飞行试验中,美国波音公司的防区外对地攻击导弹一增程型(SLAM—ER)武器系统直接命中了一个遥控的地面移动目标。SLAM—ER已经验证了其对静止目标和海上移动目标的攻击效能,现在又验证了对地面慢速移动目标的打击能力。其先进的打击能力为战斗机提供了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知识资料窗     
超视距雷达超视距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反射或电磁波在地球表面的绕射探测地平线以下目标的雷达,又称超地平线雷达。超视距雷达主要用于早期预警和战术警戒,是对地地导弹(特别是低弹道的洲际导弹和潜地导  相似文献   

7.
孔敏  王国宏 《宇航学报》2008,29(1):320-325
天波超视距雷达(OTHR)是通过电离层反射实现超视距广域监视的,其地理坐标系下的量测方程存在强非线性,同时由于电离层的不同分层,造成了多路径传播的严重问题,即同时存在多个量测模型。本文借鉴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超视距雷达跟踪算法,将多路径信息看作是多传感器提供的量测信息,利用模糊最小方差估计的方法对多路径信息进行同步融合。仿真结果表明,当在杂波环境中,跟踪一个存在四种可能非线性量测的非机动目标时,本文提出的基于模糊最小方差估计的多模式融合跟踪算法(FLCE-MFT)与多径概率数据互联算法(MPDA)相比,在距离维的精度具有很大改善,且耗时大大缩短,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8.
李全良 《中国航天》2001,(12):30-34
空空导弹是机载武器中出现最晚、发展最快的一种武器。它随着战争的需要而产生,其发展受到国际形势、战略战术思想、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1944年法西斯德国最先研制成功有线制导的X4型空空导弹至今半个多世纪中,空空导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类完整的能全天候、全方向、全高度作战,单目标和多目标攻击相结合,近中远程配套的武器家族,成为现代空战的主战武器。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发展了第一代空空导弹,对付的主要目标是机动能力、速度都比较小的战略轰炸机。第一代空空导弹的…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反舰导弹的发展历程、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及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难题,从提高导弹突防能力、实现超视距远程攻击和作战信息一体化方面分析了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重点论述了反舰导弹精确末制导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粒子群拍卖混合算法的空空导弹制导权移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爱国  张陆游  刘刚  王远 《宇航学报》2013,34(3):340-346
为解决超视距协同空战中的空空导弹制导权移交问题,首先对空空导弹制导权移交问题进行了数学建模,构建了我机对目标机制导优先权模型以及我机对空空导弹制导优先权模型,建立了空空导弹制导权移交的任务分配模型;其次为实现对大规模空空导弹制导权移交问题的快速寻优求解,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粒子群拍卖混合算法,该算法对粒子群算法进行了改进,并融合了拍卖算法的优点,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合理的制导权移交方案,具有较好的动态性、全局寻优性能以及易于计算机编程实现等优点。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本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自由飞行空间机器人的姿态控制可考虑利用反作用轮或反作用喷气装置以机器人本体姿态不变,但这种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消耗燃料,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轨道寿命,同时对系统产生振动而导致系统不稳定,为此本文提出了另一种新的方案,即基于受限最小干扰图的姿态控制方案。这种方案不使用反作用轮或反作用喷气装置,而通过规划机械手末端的运动轨迹,使机器人的本体姿态在机械手动作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为验证本文提出的姿态控制方案的  相似文献   

12.
参数不确定空间机械臂系统的自适应鲁棒性联合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力  刘延柱 《宇航学报》1999,20(3):96-100
本文讨论载体位置与姿态均不受控制的自由浮动空间机械臂系统的控制问题,基于增广变量法,提出当机械臂与载荷参数不确定时自由浮动空间机械臂追踪惯性空间期望轨迹的自适应棒性联合控制方法。通过仿真运算,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高速再入飞行器的变结构控制及其六自由度仿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高速再入飞行器模型的快时变、强耦合及严重非线性的特点 ,采用变结构控制方法设计了自动驾驶仪 ;同时 ,采用最优化设计理论与理想速度曲线相结合的方法 ,设计了能同时保证末端制导精度及速度方向、大小的制导律。最后 ,进行了系统六自由度仿真 ,结果表明 :本文设计的制导律及控制方案合理、有效 ,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14.
肖利红 《航天控制》2001,19(1):31-36
从系统冗余的角度研究了提高运载火箭姿态控制系统可靠性的途径 ,介绍了平台 -捷联主、从式冗余姿态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及故障诊断、切换和重构的模式。对平台 -捷联冗余方案进行了半实物仿真试验 ,试验中用典型致命性故障模式分别在几个特征秒和不同通道加入系统 ,记录和观察飞行过程中姿态控制系统对故障的适应能力和响应特性 ,同时研究了故障诊断阈值等对系统的影响。仿真试验证明 ,冗余方案正确、可行 ,在主、从系统出现一度故障的情况下 ,系统控制软件能正确诊断出故障 ,并且把故障部分切除 ,使系统处于稳定飞行状态  相似文献   

15.
基于Matlab语言的系统可靠性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尚 《航天控制》2001,19(3):71-74
Matlab是一种高性能数值计算语言 ,本文用Matlab语言编制系统可靠性仿真程序 ,并给出了具体实例。此方法比其他方法简单有效 ,可适用于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16.
倾斜转弯飞航导弹的制导与控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提高飞航导弹的侧向机动能力且保证导弹不产生较大的侧滑角 (受导弹所用发动机进气道限制 ) ,本文探讨倾斜转弯 (BTT)控制在飞航导弹控制中的有关理论与应用问题。提出了制导与控制系统控制命令生成方法。以工程应用为背景 ,采用古典控制理论与滑模控制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来设计BTT导弹自动驾驶仪 ,对所提出的制导与控制方法进行了六自由度数学仿真 ,结果表明本文方案正确、有效 ,且简单 ,工程上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17.
对位于高地球轨道天基平台攻击低地球轨道目标的方案进行了研究,讨论了高轨作战平台的攻击范围。采用完全推力法实现远程空间交会。为消除异面霍曼变轨方法等待时间过长的缺点,提出了两种主动调相方法。研究表明:用该法可实现天基武器由高轨至低轨的空间转移交会,引入主动调相轨道可明显缩短交会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借助力觉临场感技术实现主从机器人遥操作的控制理论和设计方法,基于对控制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在力和运动的双向控制中采用力反射伺服型控制方案,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显示了在非结构性环境下临场感在增强人机交互能力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姿控系统数学仿真CAD软件SMARTMODEL的设计实现和关键技术 ;利用SMARTMODEL软件进行姿控系统建模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使用情况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可控翼伞回收系统运动特性仿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扼要地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在翼伞回收系统运动仿真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内容涉及翼伞系统的建模、滑翔转弯与雀降性能仿真研究以及相应的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对翼伞回收系统的设计和试验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