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针对大型柔性空间结构(LFSS)的主动控制问题,提出耦合主动控制的方法。该方法不要求对象模型解耦,而以结构动力学变量作为系统状态,通过敏感器和执行机构的协调配置,对各动力学变量进行直接测量和控制。基于该方法,本文设计了LFSS的多变量极点配置变结构主动控制系统,并针对对称型两板空间站进行了仿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飞行器具有非线性、强耦合、多输入多输出(MIMO)等特点,提出BTT滑翔式飞行器的一种鲁棒解耦控制方法.首先,采用轨迹线性化方法得到飞行器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通道间耦合的影响;然后,基于模型分段解耦控制的思想,针对区间模型进行解耦补偿器的求解,并采用定量反馈理论(QFT)进行区间多模型的鲁棒控制器设计;最后对该控制方式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及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解耦控制效果,且在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系统能够很快地达到稳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的内容属于多变量自适应控制技术范畴。从内部耦合结构出发,应用模型匹配方法和自适应技术,实现了线性时变强耦合对象的解耦控制,并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输出一致收敛性。具体设计了某型导弹的控制系统,进行了数字仿真和混合仿真。  相似文献   

4.
针对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具有强非线性、时变不确定性的被控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RBF网络的航空发动机多变量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RBF网络对发动机非线性模型进行实时辨识,并将系统的灵敏度信息反馈给神经网络控制器,保证了控制器对被控对象的准确控制.通过某涡扇发动机在飞行包线内的数字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依赖被控对象的精确模型,有效地实现了对发动机的多变量自适应控制,而且具有较好的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5.
高速无人机是典型的复杂非线性、参数不确定性系统,且各控制通道之间存在强耦合作用,这对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针对其非线性特性和耦合特性,采用精确反馈线性化理论将无人机动力学模型解耦为3个独立的子系统,即滚转、俯仰和偏航通道;应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分别设计每个通道的姿态控制器。研究表明,上述线性化方法能够实现三通道解耦,所设计控制系统满足飞行控制性能要求,且对气动参数摄动和外部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先进气动布局飞行器飞行包线大、非线性不确定性强、耦合严重等问题给飞行控制带来的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ESO)的轨迹线性化控制方法,给出了控制器的结构和设计方法,并应用于飞行控制律的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解耦控制,对系统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自抗扰控制的BTT导弹自动驾驶仪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具有非线性、时变、强耦合和不确定性的Have Dash II BTT导弹控制系统,基于自抗扰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新的BTT导弹鲁棒控制器。利用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将导弹控制系统分解成了3个单输入单输出的二阶子系统,输出变量的选取保证了系统是最小相位系统。采用自抗扰设计方法,估计并补偿系统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三通道之间的耦合,以实现控制目的。仿真结果表明该BTT导弹驾驶仪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和强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一种超静平台主动指向容错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有懿  汤亮  何英姿 《宇航学报》2016,37(12):1457-1465
针对超静平台主动指向控制中的作动器故障问题,提出一种超静平台主动指向容错控制方法。首先,基于超静平台的一般动力学模型,推导用于指向控制的解耦模型和标准解耦矩阵,将超静平台由高度耦合的复杂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变为多个相对简单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有利于控制器的设计和容错控制方法的引入;在此基础上,针对作动器的故障问题,提出指向控制重构策略,并建立新解耦矩阵;进一步,提出基于解耦矩阵条件数最小的冗余自由度选择方法;最后,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冗余自由度最优选择的主动指向容错控制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作动器故障对超静平台主动指向控制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倾斜转弯(BTT)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的多变量耦合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ESO)的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将BTT飞行器系统中的耦合视为扰动,利用ESO具有实时跟踪估计扰动能力的特点,将耦合扰动估计出来,通过补偿消除耦合的影响。利用极点配置的方法完成闭环状态反馈控制律设计,并通过数学仿真验证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对旋转导弹动力学耦合分析及其解耦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旋转导弹产生的运动耦合、控制耦合,以及加速度计不在质心耦合的机理。讨论了前馈补偿解耦和三回路驾驶仪解耦的方法。介绍了基于变结构控制理论的自动驾驶仪解耦设计:保留动力学方程中的全部耦合项,将耦合视作扰动,用变结构自适应控制方法对导弹俯仰/偏航通道进行独立设计,不要求给出系统参数的在线辨识和典型弹道特征点精确参数,由系统参数上下界可获得时变参数的信息综合控制律。给出了变结构控制律的设计步骤,所得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强、稳定域大,在包含建模误差、外界扰动等不确定因素的极限边界条件下仍能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研究对强对称耦合和参数快时变系统的控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靳健  杨雷 《宇航学报》2014,35(9):1095-1104
建立了一种多舱段载人航天器空气环境控制系统性能集成仿真分析模型,包括舱体模块、乘员模块、舱压控制模块、温湿度控制模块和CO2净化模块,并对两舱段载人航天器空气环境控制系统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舱间通风传热能力较差,造成组合体温湿度水平超出指标范围,而舱间通风传质能力较强,可实现氧分压水平和CO2分压水平的集中控制。提出了一种控制系统改进方案,在非主控舱段增设控温系统改善组合体空气温度水平,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系统改进后组合体各空气环境参数均满足设计要求。该工作有助于加快载人航天器空气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流程。  相似文献   

12.
低温黑体自动控温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在真空低温环境下的黑体控温系统是一种非线性、大滞后、数学模型很难建立的系统。文章通过分析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原理,选择了模糊控制和智能PID控制相结合的算法。通过分析多次的试验数据,建立并完善了模糊控制规则表。基于该算法的控温软件,实现了系统的自动控制,已服务于某型号辐射定标试验。文章最后给出的试验数据验证了控制算法的合理性,该算法加快了系统升温速度,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取得了良好的控温效果。  相似文献   

13.
载人航天器大气环境控制系统性能集成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考虑到载人航天器大气环境控制系统设计参数和控制参数众多,文章建立了一种载人航天器大气环境控制系统性能集成仿真分析模型,包括舱体模块、航天员模块、舱压控制模块、温湿度控制模块和二氧化碳净化模块。利用该模型对载人航天器常规工作模式下大气环境控制系统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在不同热负荷水平下载人航天器密封舱空气各个参数随在轨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氧分压控制、二氧化碳净化和人区温湿度控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不可孤立地进行分析。此外,文章还分析确定了非常规工作模式下热负荷水平允许上限,为载人航天器工作模式的确定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有助于载人航天器大气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流程改进。  相似文献   

14.
正温度系数(PTC)电阻是一种具有温度敏感性的半导体电阻,利用PTC电阻取代普通电阻加热材料,有可能成为航天器主动热控的一种新手段。文章建立了电加热主动控温的实验系统,对PTC电阻和普通电阻的热控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PTC电阻具有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快速增大的特性,与普通电阻热控系统相比,PTC电阻热控系统具有控温精度高、自适应能力强等优点。此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利用PTC电阻实现精确温度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袁领双  李运泽  刘猛  王浚 《宇航学报》2006,27(1):81-84,98
对行星际航天器主动热控系统进行了研究。以“火星探路者”号为例,在其机械泵式单相液体循环冷却系统设计布局的基础上,使用更高换热效率、更低压力降的分形微管道网络换热器传递电子设备散发的热量,利用模糊控制策略对系统进行控制。通过合理的简化和假设,应用集总参数法建立系统动态特性模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此主动热控系统能对航天器电子设备温度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温度控制系统的模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模糊控制技术的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算法,并给出了应用该方法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简要论述了精密温控在全液浮惯性仪表中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仪表温度场的设计要素及精密温控线路的选择。重点阐述了在温控线路中采用光电隔离直流脉冲调宽方案。该方案具有精度、可靠、功耗低,且对系统干扰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模拟平流层环境的加载试验风洞测试与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模拟平流层环境加载试验风洞的设计要求,对其测试与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通过搭建风洞控制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和安全与报警子系统,实现了对试验风洞中的设备开关、压力、温度和风速等的精确控制,同时具有系统运行各项参数的实时采集和记录、故障处理以及自动报警等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各项参数控制精度高,压力偏差小于0.2 kPa、温度波动小于1.5 ℃,模拟平流层环境加载试验风洞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载人航天器密封舱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载人航天器密封舱温湿度控制存在的强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绝对含湿量控湿的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设置中温和低温两个热控回路,并通过中温温控阀和低温温控阀的独立调节,进行冷凝干燥器组件控湿和气液换热器控温的双目标控制,实现了密封舱空气温湿度解耦控制,以满足精细化控制的需求。文章给出了密封舱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典型系统配置及控制策略,并搭建地面实验验证系统开展了相关实验验证工作。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可以达到温度±0.5℃、湿度±2%RH的良好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永成 《宇航学报》2014,35(8):977-984
为了确保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的温度水平和温度梯度满足指标要求,分析了其所处空间环境并结合其光机电的特点,设计了整机的主动热控方案和被动热控方案。首先,总结了成像光谱仪热设计的基本原则,介绍了主动热控方案和被动热控方案。接着,利用最坏情况分析法分析了主动热控系统测温电路的测温精度。然后,根据主动热控方案的要求,对主动热控系统的硬件和热控策略进行了设计和实现。最后,规划了主动热控系统的验证试验,并对主动热控系统进行了试验验证。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主动热控系统的测温精度满足≤±0.5℃的指标要求,主动热控系统能够保证紫外临边光谱仪13℃~18℃以及紫外环形成像仪8℃~18℃的温度水平要求,主动热控方案合理、可行,满足高可靠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