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雷达侦察测频接收机性能仿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以威胁信号环境参数字(ESW)为基础的侦察测频接收机性能仿真方法。以搜索式超外差接收机为例,从信号截获概率和测频精度两个方面,对仿真的方法和数学模型作了介绍,给出了仿真结果。该仿真方法实现了单脉冲测频,方法简单、运算量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跟踪式干扰机干扰卫星跳频通信的设计极限条件 (即跳频通信抗跟踪干扰的几何地理保护条件等 )。跟踪式干扰机使用“测频器”电路来确定跳频信号的驻留频率 ,然后再产生包含有该跳频频率在内的窄带干扰来干扰之。对几何地理保护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 ,这种跟踪干扰受到空间条件的限制而难以实现。跟踪式干扰机的最小测频时间和正确测量的概率Phc都是接收SNR及测频器分辨力的函数。分析了快跳频 (指的是一跳或多跳每信息字符 )和慢跳频这两种情况 ,还讨论了使用跟踪式干扰机干扰卫星通信FDMA系统的性能 ,给出了最基本的干扰机设计诀窍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卫星无源侦查定位技术被广泛应用,由于成本低廉,实现简单,单星定位技术脱颖而出.在单星定位技术中,载频估计的精度决定定位性能的优劣.硬件法测量载频成本较高,设计复杂,已有的软件测频方法迭代运算量大,且载频估计精度低,因此文章改进传统最小二乘测频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加权最小二乘载频估计的单星定位算法,对测频模型加权处理,消除异方差性质,使得载频估计精度提高27.20%,定位误差有效减小.此外,针对卫星轨道环境,分析了信号载频、信号时长等因素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设计特定的卫星轨道和通信信号,为提高定位精度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健  杨挺 《遥测遥控》2020,41(3):37-41
随着MEMS振梁加表、振梁压力传感器等谐振式传感器精度的提高,对频率测量精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现有的测频技术通常采用单片机内置的输入捕获及中断功能,与实际需求的测量精度差距较大。提出一种基于FPGA的高精度频率测量方案,在5ms的采样间隔下实现1ppm的相对频率测量精度,满足高精度谐振式传感器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磁对抗和雷达技术的不断演进,雷达信号由传统的连续波、单脉冲形式逐步向宽带线性调频、捷变频、跳频等复杂波形发展,常用的频率测量方法在测频精度和测频速度等方面很难满足要求。针对宽带相控阵雷达目标回波模拟器瞬时信号带宽高达2 GHz、扫频或随机跳频信号带宽覆盖整个工作频段的特点,创新性地采用瞬时测频引导结合实时宽带数字信道化精测频技术,设计研制了超宽带、高精度的瞬时测频模块和相应软件,并应用于宽带目标回波模拟器的研制之中。通过实测和半实物仿真试验验证,测频精度、测频范围和测频的实时性等指标完全满足整体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6.
传统载波频率估计算法对降采样数据非线性变换后,直接快速傅里叶变换以获取载波多普勒频移,方法虽然简单,但精度较差,不适用于高动态、弱信号等复杂环境。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载波频率估计算法,对降采样数据进行多普勒频移、多普勒变化率的双重补偿和调制类型的模式识别,提高载波频率的搜索范围和测量精度;在粗测频、精测频状态对第一级降采样数据频率预补偿后进行第二级降采样处理,以适当缩短测频状态的搜索时间。最后通过试验分析表明:该算法在高动态环境下可大幅度提高多普勒频移及其变化率的估计性能。  相似文献   

7.
李忠良 《上海航天》2000,17(6):21-25
介绍了采集相位测频的速率以及等间隔相位采集实现测频的基本方法。分析了利用相位延时方法的相位延时滤波器和双回路解调的测频技术,讨论了随机相位波动产生频率的变化,以及衡量频率波动的测量频率范围内的最大均方根值误差。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以微波瞬时测频接收机(下面筒称IFMR)作为测频及模-数转换的频率引导设备,近年来在国外已开始应用。如1980年完成海上试验、现已装备部队的英国“施密特干扰机”就是采用这种技术的干扰设备。国内近几年也开始了这种技术的研制工作,并已取得一定成绩。实验结果说明,这种频率引导系统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目前可用作对非频率捷变雷达实施瞄准式杂波干扰或欺骗式干扰。下面对这种频率引导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验结果分别加以说明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章讨论了星载降水测量雷达(SPR)重频设计要求和约束条件,并以GPMKuPR系统参数为例,研究了SPR重频设计的约束条件,提出和分析了几种重频设计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一种自适应重频技术完全满足系统要求,并能获得最多脉冲积累数。  相似文献   

10.
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宽带瞬时信号截获是信息化装备的必备功能单元。从理论和试验验证的角度详细分析了超宽带电子战接收机的工作原理、测频技术和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简化的MonoDFT算法,实现了2GHz~18GHz频段内雷达信号辐射源的高精度频率测量,并设计了两种应用场景和实现方法。理论分析与实验表明,接收机能够实现瞬时带宽16GHz,灵敏度优于-70dBm,测频精度优于0.4MHz,延迟时间小于270ns,可广泛应用于电子战领域,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考查应用新型磁强计——金刚石氮空穴(nitrogen-vacancy,NV)色心系综磁强计进行电路诊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从金刚石NV色心系综磁强计的基本原理出发,搭建了一套光纤耦合金刚石NV色心系综磁强计测试实验系统,将探头紧贴于电路导线外壳,通过测量磁强计处磁场信号的变化实现对电路的诊断.实验结果表明,金刚石NV色...  相似文献   

12.
三轴磁强计测量误差修正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轴磁强计测量误差修正对卫星姿态确定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三轴磁强计测量误差的来源进行理论分析,引入磁场输入引起的常值漂移,建立了三轴磁强计测量误差修正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在磁环境模拟器中对Honeywell公司的三轴磁强计(HMR2300R)进行标定。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可以将测量误差控制在50 nT以内,满足低成本敏感器在微小卫星姿态确定中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3.
星载感应式磁力仪电控学箱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感应式磁力仪电子器件在轨运行期间具备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承受卫星发射过程中的载荷冲击,需设计散热性能优异、力学性能良好、抗辐射的感应式磁力仪电控学箱。文章综合考虑电控学箱的电路设计、结构设计和热设计,各系统设计同时进行,交互协调优化,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热、力学仿真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初步验证结果表明:电控学箱在热设计和结构设计上均满足相关设计指标要求。文中所探讨电控学箱设计方法可以为其他电子设备的设计研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空间环境探测卫星用磁强计误差分析及在线标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照华  余远金  祁振强 《宇航学报》2012,33(8):1104-1111
用于探测日地空间磁环境的磁强计多数安装在伸杆的末端,长期受太阳辐射等空间环境干扰力矩以及机动等影响,磁强计安装矩阵随时间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导致卫星定姿精度下降。为此,在分析空间环境干扰力矩和磁强计定姿误差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19维高精度的磁强计误差模型,结合卫星的运动学和姿态动力学特性,采用EKF滤波方法对安装矩阵进行实时估计与修正补偿,并利用该磁强计模型实现卫星的姿态确定,最后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满足星载计算机的计算量要求的同时,在线估计安装矩阵误差,显著提高了磁强计的误差估计精度与定姿精度。  相似文献   

15.
在群周期相位比对和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高分辨率相位差测量方法。利用频率信号间群相位重合点的分布规律,在群相位重合点处建立测量闸门,将相位差的测量转化为以群周期为基础的短时间间隔测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测量分辨率。通过公共频率源信号的引入和群相位量子化处理技术,降低了实际计数闸门开启和关闭的随机性,消除了传统测量中±1个字的计数误差,提高了短时间间隔的测量分辨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相位差的测量分辨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鉴于短时间间隔的测量分辨率可达10 -13 /s量级,通过MCU控制时间--相位差的转换,实际相位差的测量分辨率可达0.0001度,明显优于传统的相位差测量方法,同时该方法电路简单,成本低廉,在卫星导航系统主、备份原子钟之间的无缝切换、1pps信号的相位异常检测及星地间高精度时间同步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航天器磁试验测控手段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复杂的问题,基于LabVIEW软件以及磁试验流程和现有设备,研制了新的磁试验测控系统,并进行了测控系统的软件设计。该系统实现了对测控电源、磁强计探头的灵活自动配置和控制,对线圈磁场的一键式远程控制,磁场波动的实时监测,磁场数据的并行采集和处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测控系统具有测量与控制精度高、运行稳定可靠、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地磁场向量可描述成卫星的位置函数,以地磁场强度向量为观测量,利用三轴磁强计的测量信息即可实现近地卫星的自主导航。但当测量值存在野值时,滤波会出现偏差、收敛变慢甚至发散。将UKF滤波容错方法用于磁测自主导航,构造出一种基于残差正交性判别的UKF(Unsend Kalman Fiher)容错滤波方法,来实现野值的实时修正和故障诊断,使滤波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8.
The precession of Saturn under the effect of the gravity of the Sun, Jupiter and planet’s satellit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Saturn is considered to be an axisymmetric (A = B) solid body close to the dynamically spherical one. The orbits of Saturn and Jupiter are considered to be Keplerian ellipses in the inertial coordinate system.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entire set of small parameters of the problem can be reduced to two independent parameters. The averaged Hamiltonian function of the problem and the integrals of evolutionary equations are obtained disregarding the effect of satellites. Using the small parameter method, the expressions for the precession frequency and the nutation angle of the planet’s axis of rotation caused by the gravity of the Sun and Jupiter are obtained. Considering the planet with satellites as a whole preceding around the normal to the unmovable plane of Saturn’s orbit, the satellites effect on the Saturn rotation is taken into account via the corrections in the formula for the undisturbed precession frequency. The satellites are shown to have no effect on the nutation angle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accepted model), and the disturbances from Jupiter to make the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nutation angle evolution. The effect of Jupiter on the nutation angle and the precession period is described with regard to the attraction of satellites.  相似文献   

19.
温度传感器调理电路的桥路分析与灵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载人航天器的研制过程中,高精度温度测量电路的研究对于航天产品正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温度传感器所反映的温度水平的准确程度对航天系统的温度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采用高灵敏度、高可靠的热敏电阻作温度传感器对航天器舱内环境温度和航天员体温进行监测。文章从理论出发对温度传感器调理电路的惠斯登电桥和热敏电阻的灵敏度进行分析,探讨了电桥的桥臂电阻和热敏电阻参数对测量灵敏度的影响,得出了满足载人航天要求的高精度温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磁强计与磁力矩器分时工作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琳  荆武兴 《航天控制》2005,23(5):37-41
鉴于磁力矩器与磁强计同时工作会对磁强计地磁测量精度产生很大影响,本文提出一个磁强计与磁力矩器分时工作的方案,然后比较了卫星姿控系统采用不分时/分时两种方案的差异,最后研究了不同分时比例对卫星姿态控制的影响。通过仿真发现:当姿控系统采用分时方案时,电能消耗较少,早期阶段的控制精度较高,而后期稳态阶段的控制精度则相对较低;随着磁力矩器占用时间比例的下降,卫星姿态控制精度呈抛物线下降,卫星进入稳态控制阶段的时间也大大延长;分时比例存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当在此范围内变化时,卫星姿态控制精度较高且变化幅值不大。此外,研究结果也反映出PD控制律良好的控制能力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