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温度下铝蜂窝材料的缓冲性能,对其环境适应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包括高低温静压试验(将铝蜂窝材料分别在高、低温箱中保温2 h后进行准静态压缩)和高低温贮存试验(将铝蜂窝材料置于温度逐渐升高的高低温箱中保温9 h后进行准静态压缩)。高低温静压试验结果表明,铝蜂窝材料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高低温贮存试验结果表明,铝蜂窝材料强度基本不变,未发生失效。说明铝蜂窝材料环境适应性较强,可在极端环境下工作。  相似文献   

2.
朱圣宇 《宇航材料工艺》2013,43(1):50-54,61
报道了一种从室温到1 000℃能够连续润滑的Ni3Al基自润滑复合材料.该材料选用高温强度和抗氧化性优异的Ni3Al金属间化合物为基体材料,利用多种高、低温固体润滑剂的复合和协同效应实现了宽温域连续润滑.本文介绍了利用真空热压烧结方法制备该自润滑复合材料的简要过程,研究了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并在球盘式高温摩擦试验机(HT-1000型)和销盘式高速摩擦试验机上分别测试了不同温度和转速下Ni3Al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材料在1 000℃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压缩强度40~45 MPa)和自润滑性能(摩擦因数0.28 ~0.25),在高载和高速条件下具有稳定的更低的摩擦因数.  相似文献   

3.
通过环氧树脂改性硅树脂制得密封、隔热涂层材料基体,改性树脂兼有环氧树脂和硅树脂的优点,不仅有很好的耐高低温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弹性,添加特定的填料可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的密封、隔热涂层材料。本文研制的涂层材料具有很强的气体密封能力和较宽的温度适用范围。而且具有优良的耐水和耐盐水性能。  相似文献   

4.
高分子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浦玉萍  吕广庶  王强 《航空学报》2004,25(2):180-186
 综述了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聚醚醚酮等几种高聚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及摩擦磨损特点。详细介绍了高分子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发展历史及概况。指出目前高分子基高性能自润滑材料的制备途径主要是通过聚合物与聚合物共混及添加纤维、晶须等来提高基体的机械强度;通过添加各类固体自润滑剂来提高摩擦性能;并通过电子辐射处理及等离子表面改性和离子注入等手段进行改性处理,有效提高其综合性能。高分子基自润滑材料可取代传统金属材料,成为全新的一类耐摩擦磨损材料。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应力状态下热空气老化试验和高低温循环老化试验,研究了NR1151天然橡胶性能的老化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70,90℃和110℃不同温度下连续热空气老化时,NR1151天然橡胶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均随着老化时间增加而明显下降,温度越高则下降越快;90℃时,应力对NR1151的老化有明显的加速作用;高低温循环老化时,NR1151天然橡胶材料的拉伸性能老化速率变慢,且循环周期越短,性能老化速率越慢.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玻璃纤维-铝锂合金层板(NFMLs)应用于飞机蒙皮结构时的服役性能,开展了该材料在-55~120℃温度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研究。采用浮辊剥离和层间剪切试验评价其层间性能,通过拉伸、弯曲及面内剪切试验评价其静力学性能,并基于混合理论对NFMLs在高低温下的屈服强度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NFMLs层间性能随温度升高整体呈下降趋势,拉伸弯曲强度具有优异的高低温性能,但刚度下降明显,屈服强度的变化规律较纯铝合金有所不同。NFMLs在-55~70℃范围内具有优异的高低温性能,120℃时性能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7.
空间3D打印技术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制造能力对太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空间3D打印是实现空间制造的一项关键技术。阐述了空间制造的起源以及空间3D打印的技术现状,围绕着3D打印材料、工艺及空间环境适用性等问题,分别讨论了面向空间舱内环境、在轨原位环境、星球基地环境下空间3D打印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面向空间应用的高性能复合材料3D打印、多自由度3D打印等工艺方法,以应对空间环境的多重需求。分析并指出了实现空间3D打印技术面临着空间极端温差环境、能源利用、材料来源与性能等技术挑战;围绕我国空间站建设与月球探索工程,讨论了我国空间3D打印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可能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8.
空间摩擦学及其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空间苛刻服役环境及其对空间摩擦学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深入分析了空间环境对空间摩擦材料、空间耐磨材料和空间减摩材料摩擦磨损机理的影响。空间摩擦材料主要应用于空间对接机构及空间机械臂中,应具有稳定的摩擦力矩与优良的抗黏着磨损性能。空间耐磨材料主要应用于空间轴承、齿轮和密封件等部件中,如FeAl金属间化合物在高温下抗蠕变性急剧下降,常通过添加金属元素(Ce,Cr,Mn,Mo,Nb,W等)及固体润滑剂提高材料抗蠕变性能;Ti及其合金常通过表面改性改善黏着性;与基体结合性良好的耐磨涂层可以较大程度的改善材料的耐磨性。空间减摩材料主要指润滑剂与自润滑材料,如软金属Pb、高分子材料PI和PTFE等,以及某些金属的氧化物,氟化物和硫化物等,能较好地降低材料表面的摩擦因数。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亟须开发新型高性能空间摩擦学材料,建立摩擦学材料数据库,以应对国际航天技术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使用ANSYS软件对重载条件下服役的自润滑推力轴承进行了摩擦性能模拟,并对计算进行了地面试验验证和研究。结果表明:小于0.4 mm厚的自润滑轴衬有利于减少轴承接触面的应力,降低摩擦因数,减少轴衬的厚度,提高轴衬材料的压缩强度、热导率等有利于降低轴衬材料的工作温度,提高轴衬的使用寿命。Nomex/PTFE复合自润滑材料的摩擦因数随载荷的增加而稳定降低,在145 MPa的重载荷下出现0.017极低摩擦因数。  相似文献   

10.
C/SiC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低的热变形敏感度以及在高低温环境下的适应性,这使其成为目前最具前途的空间光学系统应用材料.本文总结了国外一些国家C/SiC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空间技术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干膜润滑的耐磨性、耐高温性、耐温度交变性、耐油性等性能,并与银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干膜润滑剂具有低磨损量和摩擦系数,有较好的耐磨性,耐高温性、耐温度交变性、耐油性、失重等性能也较好,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润滑减摩镀层.  相似文献   

12.
固体膜润滑剂在飞船机构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空间飞行器对固体膜润滑剂的需求,研制了两种飞船机构上应用的固体膜润滑剂,分为舱外机构使用的BJ干膜润滑剂和舱内机构使用的GYM-8干膜润滑剂两类.通过对固体润滑剂、树脂体系的筛选,以及各组分之间的配伍研究,确定了最佳配方.其性能全部满足飞船机构耐高温、低温、真空、抗辐照特殊环境下的润滑要求,在飞船机构首次应用即获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自由液体射流冲击均匀加热高速旋转圆盘的耦合换热特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固体和流体材料参数对流动及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固体材料参数对应的努塞尔数分布规律相似,同一半径位置处的努塞尔数最大相对偏差不大于10%。与径向温度分布相比,轴向温度差受固体材料导热系数变化的影响更大,铜和泡沫砖的径向最大温差仅相差3倍,而与导热系数近似呈反比的最大轴向温差相差达3 471倍。圆盘表面液膜平均径向流速和换热性能随流体黏度的增加而下降。黏度较小的氨和水对应的二次峰值换热强度较一次峰值的增加量超过了15%,黏度较高油类的二次峰值换热强度仅为一次峰值的50%~60%。射流介质采用黏度较小的水和氨时,盘面温度几乎保持不变,最大温差比小于7.86×10-4;黏度较大的油类作为射流介质时在驻点附近的温度变化剧烈,当R/d超过2.5后,温度分布仅有小幅的波动。  相似文献   

14.
根据转速和工作温度范围,航天轴承可选择固体润滑、油或脂润滑。航天轴承在轻载条件下工作,其失效一般是由于润滑剂损失、退化引起润滑膜破坏,磨损加剧导致轴承精度丧失。航天轴承服役期考量的是精度寿命,即磨损寿命。对不同润滑工况下航天轴承磨损寿命的影响因素、失效模式、失效准则、磨损寿命模型、加速寿命试验及基于性能退化的剩余寿命预测进行了概述,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值得关注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铝合金聚四氟乙烯复合涂膜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新的复合固体润膜技术,即利用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处理技术与固体润滑剂聚四氟乙烯复合,从而形成铝合金聚四氟乙烯复合涂膜。介绍了该方法的技术原理和工艺,该复合涂膜具有自润滑减磨性能以及国内开发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自行研制的球盘式拖动力试验台上,测得了HKD-1型航空润滑油的拖动力;给出了高压高剪切率下滚子-润滑膜系统有效剪切弹性模量的计算公式;推导出了系统有效剪切弹性模量与润滑剂剪切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式;以HKD-1型航空润滑油为例,计算了多种工况条件下系统有效剪切弹性模量及润滑剂本身的剪切弹性模量。结果表明:系统有效剪切弹性模量和润滑剂剪切弹性模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口油温和滚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压力越大,入口油温和滚动速度越小,滚子的柔量对剪切变形的贡献越大。   相似文献   

17.
For large-aperture antennas, it is customary to utilize radio star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eceiving gain to temperature ratio. In the case of small-aperture antennas, which not only have reduced gain but usually higher system noise temperature as well, the y factors obtained from the radio star measurements are so small that the measurement error is intolerable. The moon, on the other hand, provides a power flux density higher by at least one order of magnitude compared to the strongest radio star, and the resulting y factors are usable. G/T ratios determined from moon measurements agree well with expected values.  相似文献   

18.
环境压强对固体推进剂力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铁山  张劲民 《推进技术》2005,26(4):367-370
为了解环境压强对固体推进剂的力学行为的影响,以NEPE固体推进剂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压材料试验机,研究了室温中两种拉速条件下的NEPE推进剂力学行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EPE推进剂的抗拉强度、伸长率、断裂伸长率均随环境压强的增加而增大。建立了环境压强对NEPE推进剂力学行为影响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力学性能压强指数的概念,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江  宋丹  庞爱民  李洋 《载人航天》2014,(3):256-260
介绍了载人航天器用橡胶密封材料的使用环境,指出了这些环境特点对材料相应耐受性能的要求。针对耐低温、耐真空、耐辐照及材料长寿命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密封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的研究,采用地面环境模拟和加速老化试验对材料性能进行了评估,试验证明,通过纳米改性可以改善材料的低温性能、S42和FTBNR-1Y有较长的常温贮存寿命、且S42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这些密封材料已成功地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相关系统中,同时,开展了复合结构密封材料耐介质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包覆技术可以改善材料的耐介质性能。  相似文献   

20.
The Saturnian system contains 18 known satellites ranging from 10 km to 2575 km in radius. In bulk properties and surface appearance these objects show less regularity than the sparser Jupiter system. The Galilean-sized moon Titan sports a dense atmosphere of nitrogen and methane which renders surface observations difficult, but also makes this moon intriguing from the standpoin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exobiology. The Cassini-Huygens mission will make extensive observations of the satellites over a range of wavelengths, as well as using in-situ sampling of satellite environments (and in the case of Titan, sampling of atmosphere and surface). The goals of these extensive investigations are to understand the bulk properties of the satellites, their surface compositions and evolution through time, as well as interactions with the magnetosphere and rings of Saturn. This knowledge in turn should provid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the Saturnian system as a whole and underlying causes for the distinctive differences from the Jovian satellite system.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