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应用总能量控制原理设计了控制飞行高度的地形跟随飞行控制系统,并通过引入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的偏差控制,基本消除了总能量控制系统存在的稳态误差;引入俯仰角和俯仰角速率反馈回路以增加阻尼,消除俯仰角振荡,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了解耦性能和地形跟随仿真。结果表明,用总能量原理设计的地形跟随飞行控制系统体现了飞机升降舵和油门杆一体化设计的思想,可实现飞行速度/航迹角的解耦控制,对给定地形可达到良好的跟随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晓荣 《试飞研究》1997,(3):27-36,48
本文介绍了用经典理论确定反馈增益,降低模型跟随系统参数变化灵敏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选择反馈增益值,使由频率、阻尼、带宽等参数所确定的闭环系统的极点具有合适的稳定性。以一架战斗机模型跟随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例说明这种方法,同时给出了简短的线性模型跟随理论推导。纵向、横航向控制律的设计匀采用经典设计方法,并且将横航向控制系统引入的β反馈和ny反馈作了比较。设计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模型和飞机时域响应曲线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飞机主动重心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先进飞机需求牵引为背景,研究了主动重心控制系统方案和设计方法.首先,构建了一种飞机主动重心控制系统结构方案,用于协调纵向重心与气动焦点之间的关系;其次,基于平衡输油系统建立了重心位移模型,提出了最佳重心位置设计准则,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干扰观测器补偿的主动重心控制器,并将其应用到某型飞机超声速巡航中.仿真结果表明,该主动重心控制系统合理地协调了飞机的纵向稳定性和操纵性,并有效地减小了巡航阻力,提高了巡航的效率和航程.  相似文献   

4.
唐勇  杨伟  杨朝旭 《飞行力学》2007,25(3):12-16
提出了一种采用新型抑制函数的地形跟随控制技术,并以某电传操纵飞机为例,设计了航迹倾角(γ)控制律,同时通过地形跟随六自由度仿真计算,比较了不同抑制函数对地形跟随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新型抑制函数后,飞机的地形跟随飞行性能得到了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飞机总能量控制系统的研究Ⅰ——原理分析与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机总能量控制是一种全新的综合飞行/推力控制技术,从控制飞机总能量的变化与分配出发,全面解决纵向飞行轨迹控制与速度控制之间的耦合问题;进而建立起一体化的综合飞行控制系统。用多变量系统解耦控制理论研究了这种控制系统,首先分析了总能量控制的基本思想,建立起包含飞机纵向姿态控制回路和发动机推力控制回路的飞机质点能量运动模型,然后利用输出反馈和V规范型前馈解耦策略,对此系统进行解耦分析,设计出能实现飞行轨迹与速度间解耦控制的总能量控制律,并确定出系统的设计条件;最后以波音(Boeing)707飞机为对象,进行了具体的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6.
地形跟随适应角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平  沈春林 《航空学报》1992,13(12):670-677
(1)综述了国内外地形跟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概况;(2)详细介绍了地形跟随适应角控制方法的原理、技术改进及其控制指令算法;(3)将适应角法与另一经典控制方法——样板法进行了比较。通过一条零指令线,说明了两者本质上的一致性;(4)从航迹优化的角度,给出三次样条肮迹的基本模型,讨论了适应角法的参数优化设计问题,给出了一种可行的设计方法;(5)以适应角法为基础构成地形跟随控制系统,分析了系统的基本要求和系统基本组成,研究了其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方法;(6)以某型飞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地形跟随系统的数字仿真,给出了框图及仿真结果。最后通过分析比较,说明适应角法地形跟随系统的控制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三次样条最佳地形跟随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顺达  丁全心 《航空学报》1989,10(5):259-266
 本文用线性规划法取代二次规划法以实现三次样条最佳航迹的计算,简化了约束条件,且能在原有飞行自动控制系统基础上设计航迹自动跟踪系统,从而大大地减少计算工作量,使得原来无法实现的Funk及Kelly等人的三次样条最佳地形跟随方案十分接近于实时实现条件。混合仿真结果表明。6370m长的最佳航迹可于14.6 s内算完,而飞机飞过这段航迹要用20 s,且这种算法可以保证飞过高度变化范围达1000 m的地形,地形跟随系统的实际高度与参考值的误差不超过10 m,最大法向过载在0~3 g之闻,满足了当前地形跟随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一般增稳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以某型放宽了纵向静稳定性的民用飞机为研究对象,在巡航状态的典型设计点下,利用一种综合反馈结构的纵向增稳控制系统和最优二次型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设计了增稳系统,并对自然飞机和带增稳系统的飞机进行了系统性能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最优控制设计理论设计的纵向增稳系统,改善了阻尼特性和稳定性,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非线性PD控制在自动地形跟随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宏浩  章卫国  李爱军 《飞行力学》2005,23(1):73-74,78
提出了一种非线性PD控制方法,并将其应用在自动地形跟随系统飞行控制律的设计中。对采用常规PI控制与非线性PD控制的飞行控制系统进行了鲁棒性仿真比较以及典型地形跟随误差仿真比较。结果表明,采用非线性PD控制方法设计的控制律具有良好的鲁棒性与跟随性能。  相似文献   

10.
郑衍杲  陈传德 《航空学报》1986,7(3):266-272
从地形外形的采样数据设计飞机贴地飞行的期望航迹,然后由相应的最优控制器使飞机按此航迹飞行,这一地形跟随技术中的最优控制算法,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并应用在综合地形跟随/回避技术中。 本文提出了采用圆弧样条计算期望航迹的方法,在几十种地形情况下进行了对比研究,证明是可行的。明显地减少了期望航迹计算的工作量,增加了系统实时计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将非线性无源方法用于导弹纵向机动飞行控制,并通过变结构控制器补偿系统的不确定性,这样设计的控制器能保证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将此方法用于导弹地形跟踪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在导弹纵向机动飞行中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巡航导弹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针对该模型的非线性连续预测控制方法,提出了预测跟踪误差和跟踪误差线性组合的性能指标,通过使性能指标最小,产生了巡航导弹地形跟踪的最优非线性反馈控制器,通过对虚拟地形的跟踪验证了控制器的性能,结果表明,该控制器不仅具有精确的跟踪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飞行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反馈线性化和神经网络提出了一种新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反馈线性化将非线性耦合系统等效转换为线性解耦系统,利用具有在线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补偿反馈线性化的误差,建立了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控制结构,并利用李亚普诺夫函数导出了网络权值的自适应调整规则。在巡航弹地形跟踪应用中的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不仅具有精确的跟踪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广义预测控制(GPC)方法,设计了低空地形跟踪的飞行控制器;利用系统的动态模型预测系统未来的输出提出了预测跟踪误差和未来控制性组合的性能指标,通过使性能指标最小,产生最优控制输入。为了增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线性反馈原理对被控对象进行了增广。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具有精确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最佳轨迹地形跟随系统的预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顺达  陈本刚 《航空学报》1990,11(8):343-347
 本文采用输出预测算法,为最佳轨迹地形跟随系统设计了控制器,从而简便、有效地将跟踪误差减小到一个很小的数量级,并明显缩短了轨迹重构的计算时间,给最佳轨迹地形跟随系统的实时处理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6.
The development of an all-terrain ground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 (GCAS) in conjunction with a maneuvering terrain-following (TF) system is discussed. Both systems use a digital terrain database. These systems are presented concurrently because of their complementary mission role. The unprecedented pilot interaction available with the automatic systems provides a means to improve combat survivability significantly. The pilot is able to execute high rate turns, evasive maneuvers, and inverted ridge crossings while following the terrain contour. Safety is maintained in day, night and weather by the GCAS.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systems with an automated attack system, automatic target handoff system, night vision system, and a route planner to provide a lethal night attack capability is examined. Piloted simulation and preliminary flight test result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