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卫星快速敏捷和大角度机动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双磁钢转子的大力矩飞轮用永磁电机。介绍了大力矩飞轮用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构成,给出了主要尺寸的设计准则,并在Maxwell 环境下对双磁钢转子的永磁直流电动机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相似文献   

2.
飞行控制用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电磁设计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飞行控制中机电作动系统的发展是全电飞机的重要技术之一,而无刷直流电动机是其中的关键部件.采用钐钴永磁材料可以明显地减轻电机的质量和提高效率,该电机能在低惯量下输出高转矩,具有良好的快速响应能力.但电机体积主要受定子损耗引起的发热和温升的限制,与永磁材料的磁能积无关.另外,脉宽调制逆变器电源将使电机的铁损耗大大增加.根据逆变器电源的特点,结合电机的技术指标和对功率/质量、峰值转矩/转子惯量等要求,提出了该电机设计时应考虑的主要电磁因素.  相似文献   

3.
单片机控制无刷直流电动机速度伺服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稀土永磁无刷直流方波电动机速度伺服系统,该系统以8098单片机为核心,外加GAL芯片构成控制器,主回路开关器件采用IGBT,用EXB840驱动,组成功率变换电路,实现了PWM波单极半调制方式的电机伺服控制。  相似文献   

4.
取消了定子铁心的外转子永磁无刷直流飞轮电机,以其高效性、轻量化、转矩密度大、寿命长和无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微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依据磁场的形成原理对定子无铁心永磁无刷直流飞轮电机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径向磁场型和轴向磁场型。阐述了不同结构拓扑下定子无铁心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特征和关键技术,包括定子绕组、转子和永磁体、磁悬浮轴承技术、损耗与振动等。报告了定子无铁心永磁无刷直流飞轮电机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定子无铁心永磁无刷直流飞轮电机的效率、转矩等特性,讨论了该类无铁心永磁无刷直流飞轮电机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针对提出的直接驱动液压伺服泵新原理,设计了一种短行程永磁直流直线振荡电机,阐述了基于最小磁阻理论的电机工作原理,采用一种哈尔巴赫磁极阵列空心动子设计结构,用于提高电机动态响应能力,并利于谐振弹簧的安装.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电机的集中参数数学模型并给出传递函数,通过正弦电压扫频激励,获取了电机空载下的电流频率特性以及恒定负载下的效率频率特性.基于电机模型设计了电流环与位置环双闭环控制结构,用于提高电流的频响与位置跟踪能力.最后对设计的电机进行了空载谐振与闭环动态实验研究,实验与分析仿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电机模型与闭环控制结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参数估计的航空直流电动机虚拟测试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参数估计法(基于方脉冲函数与最小二乘法)应用于航空永磁直流电动机的虚拟测试系统原理.首先由参数法估计出电机的机电参数,然后通过电动机的机电参数与其多个物理量及特性之间的函数关系,得到相关的物理量和静、动态特性,并能进行故障检测与诊断.实现了该系统强大和完备的测试功能.   相似文献   

7.
基于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的卫星天线伺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采用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作为伺服驱动电机,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作为动量平衡电机构成卫星天线伺服驱动系统。伺服电机采用电流、速度和位置三环控制,实现了伺服电机的超稳速和超高精度的运行。平衡电机采用电流、速度和加速度三环控制,保证了平衡电机能够快速、精确地跟踪。由于采用电压空间矢量作图法与瞬时零矢量插入法相结合的控制策略,避免了空间矢量控制中的计算过程,实现了速度调节和转矩调节(电流调节)的解耦控制。  相似文献   

8.
针对电动装甲车用轮毂电机工况复杂多变,发热严重的问题,通过对电机所涉及各物理场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永磁容错轮毂电机多物理场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一台电动装甲车用额定功率50 kW,最高转速6 000 r/min六相永磁容错轮毂电机进行了综合设计。在电机结构初步设计基础上,通过电磁-应力耦合分析,在兼顾电磁性能和转子强度的情况下对转子隔磁磁桥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电磁-温度耦合分析计算了电机内各区域温度分布,并对永磁体在极限温度下的退磁进行了校核;通过应力-温度耦合设计完成了转子与护套的最大应力计算,校核了护套厚度及过盈量。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多物理场综合设计方法得到的电机能同时满足电磁性能、温度限制以及机械强度的要求,电机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9.
飞行控制用无刷直流电动机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飞行控制中机电作动系统的发展是全电飞机的重要技术之一,而高速大功率密度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是其中的关键部件.为解决无刷直流电动机设计中的非线性优化问题,提出了使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设计.为解决无刷直流电动机多目标优化问题,采用了多目标函数变量加权法,将多目标函数变成单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计算.在计算中,为达到无刷直流电动机全局优化的目的,采用随机产生离散初始种群及随机交叉操作和变异操作方法.但由于采用随机交叉和变异操作,优化结果始终是发散的.为此采用优秀个体保护策略,加快了优化设计的收敛.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计算达到了减小电机的体积重量、减小转子转动惯量及机电时间常数、提高无刷直流电动机功率密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设计效率高,体积小的航空钐钴永磁直流电动机,首先从电动机电磁设计原则和航空产品特点出发,确定其电、磁负荷的取值,进而以最小体积,最高效率为目标函数,对电枢外径、电枢铁心长度、电枢冲片的槽形尺寸以及槽数等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使设计的产品很好地满足了各项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
磁悬浮技术由于其高性能、低成本特性而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下一代发射 系统方案.在概念研究方案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磁悬浮助推缩比试验系统,针对 缩比试验系统的设计要求,建立动态测试试验分析系统,研究了YBaCuO高温超导体组合与 NdFeB永磁体轨道所构成的磁悬浮系统单元的幅频响应特性、阻尼特性以及悬浮刚度特 性等.试验表明,系统共振频率随场冷位置的提高线性降低,在零场冷时达到最低.系统静 态刚度随悬浮气隙的提高逐渐降低,动态刚度受到场冷位置的影响明显.对磁浮系统 阻尼特性进行的试验研究显示超导系统低频下具有弱阻尼特性,并受振动速度的影响.通过 定性分析磁浮系统的综合动态性能,更好的评估系统稳定特性和品质,为磁悬浮助推发射试 验平台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高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高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温升过高带来的磁性能降低及绕组绝缘破坏等问题,对高速电机的温度分布及改进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了电机热网络数学模型,推导出电机损耗、热导和温度之间的解析方程;建立了基于ANSYS/Workbench的电机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稳态热分析,从而得到电机整体的温度分布,验证了电机热网络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改变转子护套材料及电机轴打孔两种措施.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电机转子部分温度有了明显降低,其中护套温度降低了约34℃,永磁体约54℃,解决了电机的局部温度过高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对油焦浆和0#柴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样品以及制备油焦浆用的石油焦颗粒样品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油焦浆燃烧产生的颗粒物排列稀疏,柴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互相粘结,排列紧密.油焦浆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尺寸比石油焦颗粒稍大,比柴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稍小.油焦浆燃烧产生的颗粒物表面C,O和S 3种主要元素含量与柴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表面3种主要元素含量比较接近,但C和S元素含量比石油焦颗粒低,O元素含量比石油焦颗粒高.油焦浆燃烧产生的颗粒物挥发分含量比石油焦颗粒多,但比柴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少;固定碳含量比石油焦颗粒少,比柴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多.最后,油焦浆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与柴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中固定碳着火和燃尽温度比较接近,但都比石油焦颗粒中固定碳着火和燃尽温度高.   相似文献   

14.
DC/DC变换器以其可靠性好、集成度高、体积小、效率高等特点,在航天工程二次电源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DC/DC直流变换过程中容易引入或形成各种干扰噪声,不仅直接影响供电质量,而且影响航天器的技术性能及指标.为解决干扰问题,提高二次电源的可靠性,结合航天器实际任务,讨论分析了DC/DC变换器设计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软启动设计、滤波设计、EMC设计、可靠性设计、抗辐照设计等.综合采取上述措施后,二次电源的可靠性大大提高,浪涌电流减少至原来的1/20,输出纹波减少至原来的1/4.通过对二次电源输出电压线的传导发射测试(CE)和二次电源机箱的辐射发射测试(RE),发现其测量值均低于标准中规定的极限值.实验结果及工程实际应用结果表叽所提出的设计方案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原子钟的五种噪声反映了它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性能。当取样间隔小于1h,原子钟主要表现为调相白噪声。在地方协调时UTC(NTSC)的实时监控中,不仅要求参考原子时(RTA,用于地方协调时控制的参考)具有很高的长期稳定度,而且要求其短期稳定度亦很高。影响RTA短期稳定度的主要是个台原子钟的调相白噪声。首先讨论了确定原子钟短期噪声的方法,进而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原子钟调相白噪声分离与降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The Tracking Ultraviolet Set Up (TUS) instrument has been designed to observe from space the fluorescence light in the atmosphere when Extensive Air Shower (EAS) or other phenomena such as meteors or dust grains traverse it. The TUS design concepts will allow us to construct the next generation of fluorescence detectors with increasing light collection power and higher resolution. The KLYPVE instrument with collection power 5 times larger of the TUS will be the next space detector. Light collection is obtained with the help of segmented “low frequency Fresnel type” mirrors. Photo receiver retina in the focal consists of modules of PM tubes. For stable performance in conditions of variable light noise and variable temperature the tube type with a multi-alcali cathode was chosen. Voltage supplies for PMT in one module were designed for keeping the performance of photo receiver retina uniform when the tube gain change. From every tube the signal amplitude is recorded in time bins of 400 ns. The digital data are kept and analyzed in the module FPGA connected to the central FPGA controlling all data. The RAM memory is large, capable to record events with different duration of the light signal (up to several seconds). The preliminary event data are analyzed in the triggering system of the central FPGA. The trigger criteria have several options for events of different origin (different pixel signal duration). The trigger integration time is controlled from the space mission center.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detector were simulated and zenith angle dependent trigger efficiencies were calculated. The TUS detector will be efficient in recording “horizontal” EAS (zenith angles more than 60°), developed to their maximum above the cloud cover. The EAS Cherenkov light, back scattered from the cloud cover, will be recorded and will improve data on the EAS direction and position of maximum. For better accuracy in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events and for the experimental check of this accuracy the performance of two TUS detectors at the space platform was recommended. The accommodation of 2 TUS detectors at space platform of the “RESURS O” type was tried and approved. The TUS prototypes are being tested in the Mexican mountains. The photo receiver of two PM tubes with the TUS electronics on-board of the MSU Tatiana satellite is measuring the atmosphere light background.  相似文献   

17.
复合式余度机电作动系统容错控制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一种应用于未来多电飞机的复合式余度机电作动系统,它由2台双绕组无刷直流电动机组成,形成4个电气控制通道和2个电动机控制通道的余度结构,具有"单故障工作、双故障安全"的容错能力.分析了容错工作状态下电动机和逆变器的损耗、减速器的力矩纷争等性能,提出了在"单故障工作"时应采用电动机功率损耗均衡控制方法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性能,同时分析了"双故障安全"时系统的输出能力,并通过仿真分析和比较了各种状态下系统的跟踪性能,最后给出一组容错运行状态下电动机的温升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EEA/DCP材料的形状记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交联剂的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DCP的用量对形状回复率、形状固定率、回复响应温度、拉伸强度和断裂延伸率有很大的影响,并由此确定了当DCP用量为0.5%时,EEA体系具有优良的形状记忆性能;此外对材料动态性能的测试,指出了随着DCP用量的增加,室温模量逐步降低,而高温模量逐步提高,该实验同时还揭示了形状记忆高分子的高弹平台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