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空吸渗挤压工艺作为一种制备镁基复合材料的新方法,集合金熔化、预制体预热、镁液浇注和挤压浸渗为一体.通过该工艺实现过程及各系统功能的划分,将真空吸渗挤压工艺分为坩锅系统、加热系统、气路系统、成形系统、压力系统、监控系统等部分.根据工艺试验的运行状况,分析了各系统的故障模式及原因,并对故障多发部位的危害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对试验系统危害最高的是加热系统,成为影响整个工艺系统的关键,然后是坩锅系统和气路系统.针对各系统的故障特点,提出了改善真空吸渗挤压工艺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MIMO技术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提出MIMO技术在单卫星和多卫星场景下的应用。首先分析了MIMO卫星通信系统在采用再生转发和透明转发情况下的系统容量,随后对单卫星及多卫星系统分别提出了采用正交分组码及其分布式改进形式的MIMO系统方案,最后对影响MIMO卫星通信系统的因素进行讨论。相比点对点卫星通信系统,MIMO卫星通信系统能够大大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利用率。设计将正交分组码及其分布式改进形式在单卫星及多卫星系统中进行应用,MIMO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先进通用飞机航电系统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通用飞机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及其综合化的系统架构,介绍了Smart Deck系统和Top Deck系统这两款先进通飞航电系统的设计特点、系统架构以及两款先进系统的共性,最后对通用飞机航电系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4.
动力传输系统是航空发动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航空发动机动力传输系统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介绍了国外发动机动力传输系统的技术特点。结合中国发动机动力传输系统技术的实际,从动力传输系统的设计原理、系统组成部件和系统检测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发动机动力传输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类描述和分析;指出了发动机动力传输系统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同时阐述了未来航空发动机动力传输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赵民生 《航空学报》1990,11(2):101-106
 <正> 1.前言 舱温系统是一个恒值系统,为了保证恒值系统的稳态精度是容易的,因为系统中的执行电机已经包含了一个积分环节。但系统中座舱时间常数很大,使得系统的动态过程波动性很大。回顾舱温系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系统每一次重大改进都是围绕改善系统的动特性进行的。例如早期双金属继电式舱温系统发展为延迟负反馈继电式舱温系统,就是利用振荡线性化的方法使继电器成为线性特性,因而减少了系统的振荡。以后系统中采用了预感电桥,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但由于超前的时间常数无法作的很大,不能有效地补偿座舱惯性造成的时间延迟。所以动态特性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再加上飞行过程中不断受到干扰以至舱温总是处于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6.
光传飞行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回顾了光传飞控系统的发展背景,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光传飞控系统发展历程及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光传飞控系统的光纤传输系统、光传感器、光纤数据总线以及光传飞控系统的构型,最后讨论了光传飞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光传飞控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现有EDA系统和PDM系统的功能特点及系统间集成需求;构造了EDA系统与PDM系统的集成框架,并研究了文件集成和元器件集成的工作原理:应用组件技术,开发了EDA系统与PDM系统的集成接口模块,实现了Protel 99SE与SmarTeam的集成.  相似文献   

8.
基于赋时可重构Petri网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宗琰 《航空学报》2004,25(6):615-618
系统建模是可重构制造系统生产管理控制技术的基础。分析了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建模需求,提出基于赋时可重构Petri网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建模的方法。该建模方法是先建立可重构制造系统当前系统的赋时可重构Petri网模型,再通过修改其建模元素得到可重构制造系统重构后系统的赋时可重构Petri网模型。实例研究表明基于赋时可重构Petri网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建模方法能够满足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建模需求,因此它是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正确的形式化表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几种先进的航空通信系统,详细阐述了航空超短波抗干扰通信系统、航空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航空数据传输系统、航空卫星通信系统及航空光通信系统的飞行试验技术。  相似文献   

10.
行李处理系统(简称BHS)是机场航站楼建设、运行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核心设备,该系统主要由始发行李处理系统、到达行李处理系统、中转行李处理系统、大件行李处理系统、载体同收系统(如有)以及与BHS相关的外部系统接口等部分组成。BHS系统在建设投资规模、系统复杂程度、运行服务质量等方面均是建设者、设计者、使用者和被服务对象的关注重点,尤其体现在具有全自动行李处理功能的大、中型枢纽和骨干机场。  相似文献   

11.
刘艳  高正红  商重阳 《飞行力学》2006,24(4):22-25,29
通过分析飞控系统各环节对飞机动态特性的影响及第三代战斗机控制律的特点,为战斗机综合设计仿真系统建立了飞控系统模型。该模型是能够反映飞控系统功能的简化模型。通过对飞控系统各项功能与特点的检验,对飞控系统简化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简化飞控系统模型能够满足战斗机综合设计仿真系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型突发事件现场视音频的指挥调度,介绍了无线宽带多媒体数字集群指挥调度系统.具体介绍了本系统的技术原理,系统可实现的业务种类,本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技术对比及本系统的应用场景.最后,介绍了无线宽带多媒体数字集群指挥调度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航电系统仿真平台以其灵活方便和低成本特点,支持综合航电系统的预先研究、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系统综合,成为综合航电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设计手段。给出了IMA系统仿真平台显示系统仿真器的详细的设计和实现方案,首先介绍了IMA系统仿真平台的组成,接着介绍了显示系统仿真器的组成架构,并对显示系统仿真器的硬件配置、航电网络配置、人机交互界面和逻辑处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经过IMA系统仿真试验样件验收测试程序的测试,验证了显示系统仿真器满足验收测试程序的各项功能和性能要求,满足了该型号显示系统仿真器的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国际航空》2011,(8):50-51
过去,国内习惯把飞机上除了发动机以外的系统称作“机载”,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机载系统分为两类.一类是机电系统.如液压、燃油、电源.起落架、环控、防冰除冰等.这些系统与飞机是一体的.如果没有这些系统.飞机便不能升空.因此这类系统又称为平台系统或飞机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直升机振动健康监测指南-CAP75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桂芳 《直升机技术》2015,(2):63-66,71
直升机振动健康监测指南(CAP753)是直升机HUMS系统设计与使用的重要技术标准。CAP753对HUMS系统的安装、系统的能力,地面站系统的能力,交付系统性能的修改与确认,系统的服务支持和系统的使用等方面,都给出了详细的建议。文章从产生背景,特定的技术术语,指南主要内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CAP753,希望能对我国自主HUMS系统的研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A205全台压气机试验用测控系统包括三部分:试验数据库的管理和奇异点剔除用专家系统、设备参数测控系统和性能参数测控系统,六个网络节点运行在NFS网络系统中。试验数据库、设备参数测控系统和性能参数测控系统是既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协调工作的三个系统。  相似文献   

17.
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滑油系统是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对其滑油系统的研究逐步深入,在系统的设计原理、系统热分析、系统组成部件、润滑油、系统检测等几个方面正在从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的道路。对发动机滑油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类描述,总结了未来发动机研制滑油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空客A320飞机有三个相互独立的液压系统,分别为绿系统、蓝系统和黄系统,三个液压系统的额定工作压力都为3000PSI,为飞机的操纵舵面、起落架、发动机反推等提供液压。其中绿系统可由左发动机驱动泵(EDP)供压或由黄系统通过动力转换组件(PTU)来增压,或绿系统勤务面板接头通过地面液压车来增压。  相似文献   

19.
叶盘系统频率转向与模态耦合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叶盘系统频率转向现象是系统模态间相互耦合的结果,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系统的振动特性.本文以系统模态能量的角度,从叶盘系统特征方程中导出各子模态能量的表达式,并利用集中参数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叶盘系统频率转向特性与系统模态中各子模态能量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叶盘模态耦合能量的变化特性,较为全面地分析和总结了系统频率转向与各子模态能量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5级安检系统是机场安检、行李(自动)分拣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大大提高了机场安全保障系数和行李分拣系统的处理效率。本研究简要介绍了5级安检系统,应用Flexsim软件对该系统进行仿真建模和结果分析。该系统可形象地展示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能直观而迅速地找到系统中的影响因素和瓶颈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