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地球环境及航天空间环境中存在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快速、准确地检测这些微生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众多微生物检测方法中,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凭借其快速、灵敏的检测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在微生物检测领域中的应用,以期为地面及航天环境的微生物检测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宇航学会首届学术年会干2005年12月6日至8日在广西北海举行,300多位航天界及遥感、测控、航天医学等相关领域和大学,中科院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汇聚一堂,互相切磋交流,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3.
声表面波压力传感器是一种新型传感器,它的一大优势是具有无源无线信号传递特性,可以突破传统传感器线缆连接的限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普遍重视。本文探讨了SAW压力传感器的校准技术,对某种商业传感器进行校准,使用最小二乘法分析校准结果,并进行不确定度评估。校准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在误差、线性、重复性等方面可满足一定精度要求,通过进一步发展,有望在航天领域得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系统地研究遍历理论在航天动力学领域的应用,包括椭圆轨道长期覆盖和受晒因子等长期参数的平均化计算.从无摄和J2项摄动下平均轨道根数的长期和长周期项出发,构造非共振条件下覆盖和受晒因子的测度描述,并证明该测度的不变性;给出相关相空间和相流定义,并证明该相流的保测度性;应用Birkhoff Khinchin定理将长期覆盖和受晒因子等无限时间的累积问题成功转换为有限空间的二重积分运算.研究结果表明,遍历理论是解决航天动力学领域长期参数统计计算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医学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航天医学是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特种医学学科、随着人类对太空的不断探索,从学科创建至今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于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但航天医学发展的历史却可追溯到50年代末,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为航天医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目前,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已获圆满成功,首飞航天员也已安全、健康地重返地球,航天医学专家们与航天员一同经受住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考验、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航天医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今后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热流传感器响应时间测试在航空、航天、能源及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介绍了热流响应时间测试技术研究情况,描述了研制的热流响应时间测试装置及应用情况。实验证明,所设计的测试装置可以实现预期目标,并对热流传感器的响应时间进行测试。  相似文献   

7.
自动测试技术在航天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针对目前航天自动测试系统存在的通用性不强和设备检测维护不便等问题,本文回顾了自动测试技术在航天关键部件性能试验和健康监测、航天产品综合测试以及航天测控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航天是多学科综合集成的高科技领域,航天活动推动了诸如材料、导航、通信、医学等众多领域的科技进步。提高航天技术水平、增强航天活动效能,占领国家安全、经济和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是世界航天大国孜孜以求的目标,其核心就是航天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与英国国家航天局联合举办、我校与英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承办的“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合作研讨会”3月14日隆重开幕。此次研讨会是为落实2005年1月中英两国航天机构部长级会议的协议,在中英科技年合作框架内,进一步加强中英两国航天科学与技术的交流,推进中英航天机构在民用航天领域的合作而举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航天运载器结构中的应用,通过把微型传感器纳入箭体结构设计之中,和箭体结构集成为一体,从而达到结构自身对环境参数、受载情况的实时监测。以小型无线温度传感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方案设计和试验验证进行了初步探索,并针对在航天运载器结构中应用的后续工作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搭载任务—空间生命科学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1987年以来,为充分利用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剩余载荷能力,有计划地以搭载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章简要介绍了在空间生命科学试验方面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月尘运动是月球探测器软着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针对发动机羽流作用下月尘运动真实感不强和月尘颗粒运动模型过于简单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逼真的实时月尘运动仿真方法.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和二次谢别德插值(Quadratic Shepard)方法,分析和计算单个月尘颗粒的运动学模型,得到一定初始条件下粒子运动的二维轨迹曲线;通过分析粒子的数量、初始位置、初始速度、生命周期等参数对粒子运动学的影响和变化规律,抽象出月尘系统的粒子集;建立基于月尘粒子集的月尘运动模型.实验结果显示:该运动模型逼真的模拟了发动机羽流作用下月尘腾起、飞溅、弥漫、消散等运动过程,视觉真实感和实时性能良好,对研究真空环境中的月尘运动及月球软着陆等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目前该方法已应用于北航虚拟现实国家重点实验室月球软着陆仿真系统.  相似文献   

13.
新兴的人机与环境工程技术科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围绕人-机-环境系统、飞行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环境模拟技术、空气调节技术4个方面,对国内外人机与环境工程科学研究进展情况作了综述;着重介绍了人-机-环境系统的计算机仿真、ECS制冷系统、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地面、空中及空间环境模拟技术、空气调节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以期进一步推动该技术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非线性问题计算方法复杂和计算时间冗长一直是动力学领域的难点问题,给出了一套简单、准确、高效的非线性模态分析方法,对于常见的非线性系统(如杜芬系统、干摩擦系统和非线性材料等)均适用,具有一般性。首先,给出所提方法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流程;然后,以杜芬系统为例阐述了其在非线性实模态域的应用,以干摩擦系统为例描述了其在非线性复模态域的应用,以压电系统为例展示了其在多场耦合域的应用;最后,给出了基于该理论对大型复杂非线性系统求解时的减缩方法。所提方法的核心在于建立非线性模态参数关于模态幅值的变化规律,不仅将系统的稳态响应求解问题简化为一维代数问题,极大地简化了数值计算过程,而且有助于分析、理解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将所提方法与模态综合法结合,可用于高效求解大型复杂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空间生命科学的发展战略,对21世纪初期的研究设想进行了概括,较详细地介绍了空间生命科学四个方面的内容:空间生理学和医学,包括空间医学、空间生理学、空间作业医学和人在空间的作用;空间生物学,包括重力生物学、可控生态生保系统、生物圈和地外生物学;空间站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空间生物材料的加工生产。本文还讨论了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向,特别强调了空间高枝术应用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In the past two years, China's space life scienc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Space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 programs have carried out ground-based research for the first batch of projects, and are preparing to carry out space-based experiments alo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pace station. And space life science payload of the space station completed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samples. Th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unar exploration and Mars exploration projects, astrobiology research has also made a lot of basic achievement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life science in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important progress of payload technology and life scienc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the outer space should be used for the benefit of all mankind, only a fraction of the countries have the necessary technological base for accessing space. Space technology, with its implications on science, economy and well-being of citizens, is mostly chosen as one of the priority areas for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by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there is already an over-capacity in global space industry and there are doubts on necessity of additional capacity establishment b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is study, the importance and benefits of capacity-building in these countries are emphasize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in the framework of space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re briefly presented. The feasibility of certain levels of space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and the necessity of combining existing indigenous capabilities with technology obtained from foreign sources in the optimal way is stressed. We have also mentioned various general mechanism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argued the importance of licensing in catching-up developed countries. After considering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such as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centers of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by United Nations, joint development of space systems, complete technology transfer packages, cooperative space projects within regional organizations, coordinated constellations and special agreements with large space agencies, which are specific mechanisms already in use, are reviewed. Some typical examples of mechanisms are also given with special emphasize on small satellite technology that makes access to space affordable for many countries. Through sharing and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ir odyssey of space capacity-building, the difficulties can be negotiated and the vicious circles can be broken. This study, in our view, is a step to incite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could help them in using their limited resources effectively, hence, enable them to offer better conditions to their citizens and to contribute space science to a larger extend.  相似文献   

18.
针对红外地球敏感器受其寿命影响未能进行寿命验证,通过进行可靠性分析,确定了薄弱环节,设计了寿命试验,开展了地面试验验证.寿命试验采取实时寿命试验和进程加速寿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模拟在轨工作环境,考核产品的实际工作寿命,对极端工况下(寿命末期产品密封功能失效)试验件的运转性能及失效模式进行摸底.分析了寿命试验关键参数和极端工况下试验件轴系运转测试数据,数据表明试验件工作正常,已运行在稳定工作期.由可靠性分析和寿命试验数据可以得出:目标飞行器红外地球敏感器实际寿命相对3年寿命要求有较大的裕量,寿命试验的开展可以进一步验证产品实际寿命.  相似文献   

19.
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的探索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81年随着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依托此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空间生命科学进入多学科并进多机构建设的新阶段.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及空间探索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分支学科或重大问题为牵引,我国在空间生命科学的几个重要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成果.本文从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平台模型、重大项目与后续展望等方面综述了我国空间生命科学40年的发展历程与标志性成果,为后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