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对国内外几种铍青铜弹性零件的成份分析及性能试验比较,证明了国产含镁铍青铜新材料(QBe_2Mg)较原来铍青铜(QBe_2)材料,具有更高的硬度、强度和弹性;较小的弹性后效值。同时还给出了国外同类产品零件进行分析测量结果,通过分析比较,部分性能指标接近国外同类零件指标。我们认为这种含镁铍青铜(QBc_2Mg)是适用于电子工业中制造弹性零件较理想的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630型面包车底盘和传动轴进行模拟焊接工艺实验以及相应的焊缝化学成份、拉力强度、显微硬度和金相组织实验,得出大量数据和组织照片,说明底盘和传动轴焊接热影响区产生裂纹,不是由于焊接工艺规程选择不当所致,而需从其他如原材料缺陷、设计等方面查找原因。  相似文献   

3.
OCr17Ni4Cu4Nb(相当美国17—4PH)马氏体沉淀硬化型不锈钢兼具优良的耐蚀性能和机械性能;易成型铸造、易热压加工、热处理工艺简单、可焊接、可切削、国外应用广泛而国内尚少。本文概介我厂从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应用以来关于化学成份、金相热处理组织耐蚀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精密铸造和热处理工艺的主要经验、特点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信息     
抗蠕变钢焊接接头的高温性能抗蠕变钢广泛用于发电站设备,由于铬与钼含量高,焊接后虽经空气中冷却,其显微组织也会淬硬为贝氏体—马氏体或完全为马氏体,为防此问题,焊接前要预热至200~350℃。其均质焊接接头(母材金属与填充金属为相同材料),应按材料化学成份规定焊前预热温度范围,焊接中应尽量减小裂纹敏感性,焊后回火不可能消除接头各部分的硬度差别。对于非均质接头(母材金属与填充金属材料不同),也没有最佳回火温度。由于材料浓度不同,在高温下焊接区与热影响区之间产生剧烈扩散,致使在短的工作时间内出现裂纹。要求其工作温度低于均质…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纳米复合搪瓷涂层的化学成份,涂层粉末粒度的比例、浆料的制备工艺及保存方法。重点论述了涂层在发动机不同零件上的浆料成份及粘度、涂覆方法、烧结温度和工艺过程。还介绍了对于不同材料成份与粒度配比涂层的各种检验内容与结果及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热试车的考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BNi-2钎料及其与ICr18Ni9Ti和GH3030钎焊的金相组织、性能,研究了钎焊参数及间隙对钎焊质量的影响,成功地解决了材料ICr18Ni9Ti和GH3030薄壁管形零件(壁厚为0.15mm)钎焊的钎透率与熔蚀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冶金方面分析了T250与30CrMnSiA材料焊接工艺性。通过手工钨极氩弧焊焊接工艺研究试验,选择焊丝材料,确定材料焊接状态,制定了合理有效的焊接工艺规范和措施。采用光学金相显微镜、维氏硬度测试和力学性能检测等手段,对T250与30CrMnSiA异种材料焊接接头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和显微硬度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T250和30GrMnSiA异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焊接性,填充HT250焊丝,采用热输入量较小的焊接电流进行焊接,接头强度与30GrMnSiA材料强度相当。  相似文献   

8.
锥筒型喷管内壁化学铣切后同一产品不同部位化铣槽深尺寸散差较大,且不同批次产品铣切后槽深尺寸散差波动也较大,对装配后产品稳定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分析认为:由于锥筒型喷管内壁零件的特殊性,化学铣切时零件不同部位溶液的扩散能力不同,导致不同部位铣切速率差异较大,最终不同部位铣槽深度散差较大。根据零件结构特点,设计出新型化学铣切转动装置,该装置实现了零件双向组合旋转,显著降低了零件不同部位溶液扩散差异性,提高了产品化学铣切槽深度尺寸均匀性。此外,研究了1Cr18Ni9Ti材料零件化学铣切时,杂质离子对铣切稳定性的影响,并确定了极限浓度,建立了杂质含量与零件铣切数量的对应关系,以此监测溶液质量,提高了化学铣切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真空扩散焊接技术进行了铜及铜合金焊接工艺试验,研究了焊接温度、保温时间、焊接压力、镀层(Ni)对接头界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并测量分析了接头金相、力学性能与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通过镀镍有效消除了零件表面粗糙度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扩散界面的接触面积,焊合率超过95%;连接界面铜与镍扩散充分且均匀;接头拉伸强度与母材等强,断口位于母材侧,为韧性断口。  相似文献   

10.
在失效分析过程中,通过外观检查、宏观断口分析、透射电镜观察,并测试了材料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结果表明,断裂主要是由于在车辆严重超载情况下,前桥轴管受到多次因撞击引起的反冲过载应力作用而产生的,并与焊接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套半固态反挤压装置,利用其以A390铝合金为坯料,制备了一个近活塞形状的杯状样品。利用金相显微镜、布氏硬度计、拉伸试验机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设备分析、测定了样品的组织和性能分布。结果显示,沿杯底至杯壁,组织中初生硅相体积分数及材料硬度呈梯度分布,其中杯底硅相体积分数达到25%,至杯壁顶部递减至8-10%,对应的硬度在杯底最大达到138.7HB,杯壁顶部为76HB。杯底高硅合金经T6热处理后抗拉强度为275MPa,满足活塞类零件的强度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而杯壁初生硅相体积分数低,可以满足活塞高导热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由于航空航天用的零部件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钛粉末冶金零件已成为比锻制的或铸造后热等静压制(HIPed)的零件更为经济的代替品。在过去,钛粉末冶金零件的疲劳强度不够,因此从未用于关键部位。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控制好粉末的杂质和显微组织后,生产出来的粉末冶金零件其疲劳强度与锭冶材料的相当。制造高纯度的预制合金粉末及改进粉末冶金的压制工艺,可使粉末冶金零件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在某型号产品发射装置过渡段施工工艺的设计过程中,根据材料本身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特点,以及结构本身的刚度、稳定性等影响焊接及焊接变形的因素,设计装配、焊接、机械加工工艺及工艺装置,调整零件组焊前的加工尺寸和加工余量,最后按设计文件要求制造出合格的产品。  相似文献   

14.
固溶时效后高强高导Cu-Cr-Zr合金的性能与显微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试不同固溶时效阶段Cu-Cr-Zr合金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基础上,采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合金的显微组织,发现经过490℃/240min时效处理后合金达到时效强度峰值,强度的提高主要是共格弥散强化相造成.运用Gerold及其推导公式计算了共格强化导致的最大拉伸应力增量(△σcsmax)的范围,同时应用单元体导电模型和马提申定则计算了合金时效时的导电率的增量值范围,与实验数值相比误差较小.说明所建模型能较好的反映时效析出过程中的强度和导电率变化.  相似文献   

15.
Ly_(12)铝合金是航空航天工业中使用最早而又最广的合金之一,是一种早为人们所熟知的铝—铜—镁系高强度变形铝合金。然而,对于这样一种常用合金,就其某些金属学理论(如共晶相组成、相变温度)和热处理工艺(如淬火温度、保温时间、过烧温度)迄今尚无统一定论。与我国Ly_(12)牌号相应的变形铝合金,苏联为Д_(16)牌号,美国为2024牌号,三  相似文献   

16.
以正丁醇为前躯体,N2为载气和稀释气,以2D炭毡为预制体,在负压和沉积温度为1 150℃的实验条件下,采用等温化学气相渗透(ICVI)工艺制备出C/C复合材料制品,讨论了沉积时间与密度的变化规律以及预制体内部密度分布规律。利用三点弯曲测定了材料的弯曲强度,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了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试样的组织结构以具有靠近纤维部分为中织构热解炭组织,外部为高织构热解炭组织特征,断裂方式为假塑性断裂,并且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丁醇中氧元素的存在并未在高温下对炭纤维产生腐蚀破坏作用,正丁醇可以作为前躯体中的一种组分用于CVI工艺热解制备高性能C/C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系统地试验分析热处理温度对4Cr13阀片零件金相组织、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证实热处理不当可产生过热组织,当淬火温度超出允许的上限1050℃仅50℃,即1100℃时,σ(?)降低22%;σ(?)降低48%;金相组织观察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超限,残余奥氏体量增多,晶粒愈来愈粗大,线膨胀增加17~3.8%但硬度却并不下降,鉴于残余奥氏体是亚稳态组织,当阀片在700℃高温下使用时,奥氏体分解导致零件尺寸不稳定,使某型号携带式防空导弹的飞行试验失败。  相似文献   

18.
针对2A12-T4铝合金薄板类零件在加工过程中,采用110℃保温6小时去应力处理后,对材料硬度略有升高的现象进行了不同参数的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240℃~260℃范围内加热4~6小时的去应力处理,既可降低材料硬度HRB4~7,又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指标,对降低零件机械加工切削力、减小零件残余应力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9.
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工业城市Detroit的MacroEDM公司曾接受NuCon公司委托,使用Sodick模具制作机加工火箭发动机A286不锈钢翼型叶片获得成功。每个翼型上有103片复杂扭曲的叶片、零件的公差为0.03mm。叶片是由两条双曲面扭曲形成,曲面个个相邻且叶片相互之间的通道狭窄、仅为5.1mm。定位相当困难。以前NuCon公司是使用五轴数控铣床逐点铣出的。精加工成形之前先用三轴数控机床在叶片之间进行粗加工。以减少刀具的损耗。每个零件需要加12000个小时。改用EDM工艺后.首先减少了工件移动占用的时间.且Sodick使编程工作变得简单.C轴…  相似文献   

20.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和液相浸渍裂解(PIP)混合工艺制备出三维针刺C/C-SiC(材料A、B)和C/C(材料C)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抗热震和耐烧蚀等性能以及SiC涂层对烧蚀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材料的断裂面和烧蚀面形貌。结果表明,材料A(SiC基体含量较高)的性能较好,其弯曲强度、线烧蚀率及抗热震系数分别达到238.4 MPa、3.0×10~(-3)mm/s和35.3 kW/m。沉积SiC涂层后,材料A、B和C的线烧蚀率较之前分别降低33.0%、12.5%和37.5%。采用材料A+SiC涂层方案研制的喷管延伸段构件,进行780 s地面热试车考核,试车后构件结构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