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全面推进民航安全管理体系(SMS)的建设是中国民航当前的重大任务之一。我国民航发展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同在,优势和劣势并存的局面下,如何抓住建设民航SMS这一时机,让它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摆在广大民航企事业单位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风险管理作为SMS的核心要素,是PDCA(策划一实施一检查和测量一持续改进)循环的主要实施环节。通过深入探讨风险管理内涵及在民航SMS构建中的应用,有助于为广大民航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在SMS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提供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民航SMS的建设,提高广大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国际民航组织和中国民航局关于航空运营人安全管理体系(SMS)的要求,在概述了安全管理体系的四大基本要素: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和安全促进的基础上,说明了SMS较传统安全管理的优势及航空运营人应重点改进的安全管理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SMS建设与实施工作的切入点,最后强调了提升安全文化是航空运营人SMS建设与实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运用管理学职能基本理论,在对民航安全体系、民航安全管理体系、ICAO定义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SMS)、及ISO颁发的9001质量标准进行辨析的基础上,针对民航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国际化的行业,提出建立基于ICAO倡导的SMS和贯彻ISO颁发的QMS两个体系并用的民航安全管理综合体系,是中国现阶段建立民航安全体系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元  万健 《国际航空》2009,(3):32-34
在国际民航组织的引领下,安全管理体系(SMS)实施框架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在新形势下,我国民航业只有紧跟世界潮流,加强并改进对SMS的建设,才能确保我国民航运输的持续安全。  相似文献   

5.
安全管理体系(SMS)在我国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建设已基本完成,有些单位已实施了3年多。如何科学测评各单位安全管理水平,指导其加强安全能力建设,持续提高全行业的安全绩效是当前我国民航安全管理及国家安全方案(SSP)建设中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民航一直在探索持续监控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安全状态、安全能力的方式、方法,如安全评估、安全审计、  相似文献   

6.
<正>安全管理体系(SMS)的有效性是民航企业推行SMS和局方审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由于SMS建设对局方和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且缺少指导性强的行业SMS建设指南,这既给局方补充运行合格审定工作带来了规范性不强的问题,也给企业推行SMS带来了极大困难,客观上造成了各企业在理解与推行结果上五  相似文献   

7.
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2008年要求各缔约国按照《芝加哥公约》附件的要求,建立并实施国家航空安全方案(SSP)和安全管理体系(SMS),而安全绩效管理是SSP和SMS的重要内容。实施安全绩效管理是ICAO对各缔约国的一项要求。安全绩效管理的实施包括企事业单位自身的安全绩效管理和局方对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绩效监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民航系统的安全水平提高的趋势放缓,安全事故数量和伤亡人数长期无法有效降低。尽管民航运输仍然是众多交通运输方式中最安全的方式之一,但现有的民航安全水平仍然令世界各国及民众感到不满。国际民航组织(ICAO)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要求各国民航引入安全管理系统(SMS),以改善当前的安全状况。本文针对民航引入SMS的背景和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明确SMS的作用和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一般经济学的投入、成本和效益的基本思路进行探讨,阐述了民航安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指出了民航安全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分析了研究民航安全经济学的意义与价值,勾勒了民航安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保证行业持续安全是民航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从目前看,安全管理体系(SMS)是实现行业持续安全最为有效的方法。在民航局的指导下,中南地区从2005年开展SMS建设试点工作以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行业推进SMS积累了经验。但是从试点情况来看,有一些领导和同志对SMS的理解、认识和把握还有一定偏差,SMS建设还有许多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1.
3月5日起,中国民航空管系统实施无线电通信指挥的管制人员必须具备国际民航组织管制英语四级及以上水平,开始全面推行使用英语进行无线电通话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半实物仿真中三轴转台的设备参数修正方法,根据此结果对影响转台精度的频率特性进行测试,并从理论上给出转台框架误差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美国波音公司实施精益企业的历史、所取得的成绩及今后的发展,论述了精益原理、精益生产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14.
Studies of element abundances in stars are of fundamental interest for their impact in a wide astrophysical context, from our understanding of galactic chemistry and its evolution, to their effect on models of stellar interiors,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osition of material in young stellar environments on the planet formation process. We review recent results of studies of abundance properties of X-ray emitting plasmas in stars, ranging from the corona of the Sun and other solar-like stars, to pre-main sequence low-mass stars, and to early-type stars. We discuss the status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abundance patterns in stellar X-ray plasmas, and recent advances made possible by accurate diagnostics now accessible thanks to the high resolution X-ray spectroscopy with Chandra and XMM-Newton.  相似文献   

15.
美国波音公司实施精益企业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美国波音公司实施精益企业的历史、所取得的成绩及今后的发展 ,论述了精益原理、精益生产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务机市场风生水起3月28日,空中客车公司在京召开"空中客车公务机中国媒体说明会",空客公务及私人航空部副总裁Francois Chazelle出席。时隔仅两天,波音公务机公司总裁  相似文献   

17.
A substantial fraction (typically 10%) of Galactic B stars consists of Be stars. While Galactic Be stars have been fairly well investigated,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e star content of the Magellanic Clouds (MCs). We present a refined method of Be star identification by CCD photometry and apply it to four young clusters and associations in the MCs. We find NGC 330 in the SMC to be exceptionally rich in Be stars, while the fraction is clearly lower in the similarly aged LMC clusters NGC 2004 and NGC 1818. NGC 2044, a very young region in the LMC, contains almost no Be stars. Among very early-type B stars in the investigated MC clusters we find the largest number of Be stars, while in the Milky Way this is shifted to somewhat later types. In the LMC, there may be a second frequency peak around B6.Based on observations obtained at the 2.2m MPIA telescope at ESO, La Silla, Chile, partly on time granted by the MPIA, Heidelberg.  相似文献   

18.
Recent 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close binary systems show that practically all binaries exhibit evidence of mass flow and that, where the observations are sufficiently detailed, a fraction of the matter flowing out of the mass-losing component is accreted by the companion and the remainder is lost from the binary system. The mass flow is not conservative. During the phase of dynamic mass flow, the companion star becomes immersed in optically-thick plasma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at star elude close scrutiny.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