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正在继续研究日本自己的空天飞机。这种水平起飞和着陆、单级入轨可重复使用载人空天飞机的结构形式与美国空天飞机计划的X—30实验机大致相同。 这种空天飞机将像普通飞机一样从跑道上滑行、水平起飞,利用吸气式发动机和机翼升力加速、上升,在吸气式发动机因没有足够的空气而不能继续工作时再使用火箭发动机继续加速和上升,最终进入轨道。它可在轨道上与空间站对接,往返于地球与空间站之间,运送物资和人员。完成任务后,空天飞机将脱离轨  相似文献   

2.
美国参加国家空天飞机(NASP)计划的5家主承包商于今年1月底向美国空军提交了一份临时联合承包协议,这项协议要求美国空军允许他们在不进行竞争的情况下,联合研制X—30高超音速研究飞行器。 这项协议是在1月中下旬由这5家承包商——通用动力公司、麦道公司、洛克韦尔国际公  相似文献   

3.
最近,法国有关宇航专家透露了法国的空天飞机计划.法国空天飞机将成为法国2000年的一种空间运输系统,它分为入轨型和空运型(AGV)两种.法国目前考虑的入轨型空天飞机有两种:一种类似于“霍托尔”单级入轨空天飞机,另一种类似于“桑格尔”两级空天飞机,其入轨的小型轨道器与“赫尔墨斯”小型航天飞机很相似.法国宇航公司和法国国营飞机发动机研制公司(SNECMA)都有自己的AGV计划.法国空天飞机可望  相似文献   

4.
美国X-30国家空天飞机计划面临着许多重大技术问题,诸如超音速燃烧冲压喷气发动机的研制、高超音速下的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以及先进材料的研究等。它的预算可能要遭到削减,空军也可能会退出这项计划。在这种形势下,各承包公司仍在努力开发X-30所需的各项技术,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本文主要介绍普惠公司和洛克达因公司研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美国X-30国家空天飞机(NASP)的技术试验样机必须能够从普通跑道上起飞和着陆,并能以高超音速进行巡航飞行和单级入轨。为此必须研制能比现有材料更耐高温的轻型材料,用这些高级材料制造结构部件。 为了加快材料和结构部件的研制,联合计划办公室修改了与三家机体制造商和两家发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研制能在大气层内外飞行的航空航天飞机(以下简称空天飞机)的设想在本世纪30~4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由于受到当时技术与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没有得到采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美国国防预研局目前执行的空天飞机计划的概况。内容包括该计划的由来、执行该计划的技术基础以及研制其试验样机X-30所面临的各种关键技术问题。还对难度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和火箭组合推进技术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既概述了美国过去在高马赫范围的涡喷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研究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又阐明了空天飞机推进技术所面临的严重技术挑战。  相似文献   

8.
在第一届波尔多宇宙技术博览会上,日本筑波宇宙中心介绍了其空天飞机研制计划.日本空天飞机为三角机翼,机长77m,翼展35m,速度大于12M.起飞重量434t,携带10t液氢和153t液氧,可运送10t有效载荷.推进系统采用整体式吸气/火箭组合发动机.  相似文献   

9.
何广 《中国航天》1992,(6):44-45
据美国超音速技术专家估计,日本在开发生产高超音速的单级入轨水平起降航天飞机所需的关键技术方面只比美国落后4~5年。 1987年以来,日本的政府实验室和工业界在计算流体力学和制造航天飞机所需的机体材料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美国研究人员更关注的是日本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的研制情况,因为它也是美国国家空天飞机研制工作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普惠公司和洛克达因公司已经提交了他们研制X-30国家空天飞机(NASP)发动机的下一步计划,该计划是制造一个尺寸尽可能大一些的推进装置方案论证发动机模块,并对其进行试验。 投资40亿美元的X-30计划要求建造两架高超音速研究飞机。首次飞行打算于1994年晚些时候进行,首次低地轨道飞行准备在1996年晚些时候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为与美国航天飞机争夺世界卫星发射市场,欧洲急于研制自己的下一代空间运载工具.“霍托尔”水平起降单级入轨空天飞机便是吸引人的方案之一.“霍托尔”的新颖之处是采用组合式发动机—RB545吸气式氢氧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兼有空气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两者的优点.“霍托尔”在结构和气动布局设计、材料选择和防热措施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最后介绍“霍托尔”的飞行方案和飞行程序.  相似文献   

12.
科明 《中国航天》2001,(9):24-26,29
可复用运载器代表了未来航天运输技术的发展方向。在世界各航天发达国家和地区中,欧美和日本等都在为从一次性使用火箭时代向可复用运载器时代过渡进行着各种技术准备。美国政府在研制出了部分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后,还曾开展过空天飞机研制计划及 X- 33和 X- 34等可复用运载器技术验证计划,今后 5年里将动用 45亿美元开展“航天发射计划”( SLI),为第二代可复用运载器的研制工作开路。美国的一些私营企业也提出了多种可复用运载器方案,试图在未来的航天运输市场上抢得先机并有所作为。欧洲正在通过其“未来运载器技术计划”( …  相似文献   

13.
孙捷 《中国航天》1993,(10):22-23
美国空军和美国航宇局已决定暂时放弃在国家空天飞机(NASP)项目下建造以超音速燃烧冲压喷气发动机作动力的单级入轨X-30验证飞行器的计划,并正在对NASP项目进行调整,以转向研究该项目中一些比较棘手的技术问题。据分析,转向后的NASP计划很可能会失去国会内对它的支持。众议院科学、空间与技术委员会已指示美国航宇局和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90年代各种用途的重型运载器的要求,日本宇航局己研制成了 H—Ⅱ火箭。H—Ⅱ火箭在1994年2月4日已成功的进行了首次飞行。H—Ⅱ火箭可能是日本近期未来空间活动中最重型的火箭。但它的可靠性和成本仍有改进的余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运载能力和可靠性的研究正在考虑之中,例如改进型 H—Ⅱ火箭和用于 HOPE—X 的 H—Ⅱ火箭(HOPE 实验机将用 H—Ⅱ发射)。在这些结构中,LE—7发动机是它的推进系统的关键部件。改进型 LE—7发动机将应用于不久的未来运载器,如用于 HOPE—X 的 H—Ⅱ和改进型 H—Ⅱ火箭。本文介绍了改进型 LE—7发动机的目前情况和未来改进计划。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航空喷气公司对一发用“杜邦”合成有机纤维缠绕的大型发动机壳体进行了水压试验,并获得成功(如下图所示),它将用作M—X 的发动机壳体。在同样承载能力下,该壳体较玻璃纤维壳体为轻。公司吹嘘说,壳体能够承受的压力,显著的超过了设计指标,证明航空喷气公司研制合成有机纤维壳体的技术是先进的。据称,研制的合成有机纤维壳体应用范围广泛,除用作M—X 壳体外,还准备用于空军空间和导弹系统组织航天飞机用临时(Interim upper stage)末级固体发动机壳体.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国外高超声速技术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美国成功地进行了X-51A的第4次飞行试验,实现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的重大突破;洛马公司提出新型高超声速飞机SR-72的研制计划,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发布“试验性空天飞机”(XS—1)招标公告,继续拓展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未来应用。  相似文献   

17.
Kand.  SW  龚惠明 《上海航天》1989,(4):9-10
日本正在计划用它的无人驾驶“希望”号(HOPE)轨道器作为未来研制水平起降、单级入轨空天飞机的跳板.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已经领导开展了研制有翼轨道器的工作.该轨道器定于1996年末用H-2火箭发射,一经成功,该轨道器能飞达多国“自由”号空间站.“希望”号轨道器由H-2运载入轨,它将进行自动操作、无人货运和在跑道上水平降落.据预测,在进行空间对接时,空间站上的遥控机械手臂将抓住“希望”号轨道器,并将它导向对接头.  相似文献   

18.
I 高能X射线的应用采用高能射线照相技术进行无损检测将近有30年的历史。在这些年中,为检测厚截面材料中的裂纹研究了很多高能X—射线源。这些射线源的技术基础都是将高能电子束加速到一个重金属靶上以产生韧致辐射或者X—辐射。第一个商品高能X—射线源是通用电子公司于1939年推销的1兆电子伏特调谐变压器。  相似文献   

19.
在考虑了多种可能的未来空间活动并从经济,技术和政策上分析了经们对将来运载 的潜在需求以在服当前运载工具的缺点后,研制往返低地球轨道的低费用的完全可重复使用的新型航天运输系统将成为关键问题,这是受对可负担性和操作灵活性的明显要求所驱动的。在日本,国家宇航实验室(NAL)实施了“空天飞机技术研究”计划,进行概念定义和发展所需的超音速技术,并在关键学科领域为未来航天运输系统的研制奠定了研究基础和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近来,有关空间运输与研究可重复使用火箭各种需求的增加,世界各国正致力于降低费用与提高可靠性的工作。在美国,研制可重复使用火箭“冒险号”以替代航天飞机,其二分之一缩尺模型“X-33”计划1999年进行第一次飞行。在日本,计划研制可重复使用火箭(RLV)的主要依据是建立在 H-2A 火箭技术之上,在研制空天飞机型 RLV 前,先研制 HOPE-X。计划研制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是采用液氢/液氧、推力980.665~1961.33kN,并具有调节能力的发动机。发动机(包括液氢/液氧涡轮泵)的其他要求是工作寿命长,可靠性高。本文就可重复使用涡轮泵提出了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