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78型”电涡流激振器属于非接触式叶片测频设备,适合于磁性和非磁性金属材料。 本文阐明了电涡流激振器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在研制过程中所做的各种试验,如磁极型式,磁场的电模拟,磁极的气隙尺寸,交、直流励磁强度和激振器对叶片的相对位置等等试验。最后,介绍了电涡流激振器与功放的阻抗匹配和用该激振器对铝合金、钛合金、不锈钢、耐热合金等各种叶片进行测频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JDZ-3型电涡流激振是研究外覆纤维合材料薄壁金属圆管振动特性的激振源,本文阐述了电涡流激振的工作原理,性能特征及其在研制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试验,如涡流感应头结构型,恒磁路系统,激振器与试件之间的间隙,交流激磁强度和感应头激磁线圈的设计等。还介绍了激振器与功效的阻抗匹配,最后,用该设备对六种不同圆管进行激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JCD-1型”电涡流磁推挽激振器是根据电磁涡流技术研制的一种非接触式激振设备。它测试精度高、噪音低、结构简单。为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工程中无限宽板或周边固持板类构件的测振试验提出了一种新的激振方法。 文中介绍了对导电(磁性或非磁性)试件激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叙述了该激振器的结构设计和磁路分析。用该设备对圆板和方板进行的实际激振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利用我院研制的电涡流激振器在叶轮组合体模型上实现非接触式多点激振的试验研究情况,分析了试验原理,论证了分离纯模态的激振力布点调力调相准则;列出了各模型的试验结果并对叶片轮盘耦合振动的若干规律作了探讨。文中,还阐明了在复杂结构振动试验中采用多点激振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电涡流传感器基本原理,提出了半边谐振曲线测量、传感器极值参数选择、传感器线圈交叉绕制等新方法,解决了小直径弱涡流效应偏心检测的难题。在WPX-01型偏心测量仪设计中,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吊钟形涡流室内涡流及气体温度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拖动工况下涡流室式柴油机吊钟形涡流室内的气流平均速度和气体温度。研究了涡流室内气流切向速度和气体温度的空间分布及随其曲轴转角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涡流环及其阻抗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空心放置式线圈在平面异体中激发的涡流等效成一个环形涡流区域,计算该涡流环的尺寸,分析涡流环对检测线圈阻抗的影响以及计算涡流环的阻抗。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用实验表明了空气涡流器可以改善未分离和分离的附面层,其效果可与金属涡流器相比美。而后用荧光微丝法找到空气涡流器后的涡,并找出了涡的轨迹与强度随射流速比、射流侧射角等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水洞中的观察初步弄清了空气涡流器涡的形成的机理,对空气涡流器的设计理论基础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导电平板中的远场涡流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场涡流现象一直被认为仅在管道中存在,而远场涡流效应的远场涡流检测技术的最大特点在它能以同样的灵敏度检测管内,外壁缺损,不受集肤效应的限制,在管道远场涡流检测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有限元法对导电板材中的远场涡流现象的产生及其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提出了采用磁路和磁电组合屏蔽控制与导引能量流的扩散实现了导电平板中产生远场涡流效应,阐述了其形成机理并研究工作频率,平板厚度及气隙等参数变化对导电平  相似文献   

10.
西南涡流是位于我国西南部的典型中尺度天气系统,在前期部分学者对西南涡流研究基础上,梳理西南涡流的成因,研究其对飞行安全的影响,最后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安全飞行的应对策略和建议.研究表明:西南涡流能产生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对流云、强降水还会影响飞行的能见度;通过各种训练手段提高飞行员的飞行技术是安全飞行的手段之一;飞行人员的心理素质提升也能提高飞行安全裕度;运行人员需要加强评估工作,强化签派放行前的机组讲解.  相似文献   

11.
首先计算棒材通交流电磁化时其中的涡流及磁场分布,由微机绘制相应的分布曲线,最后讨论因涡流效应对磁化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些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了电磁激振器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给出了面向实时控制需求的鲁棒控制器设计方法。通过试验对电磁激振器的模型参数进行了识别,通过试验结果与模型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基于CRIO搭建了快速控制原型验证试验平台,分别开展了空载作用下的加速度、负载作用下的动态力实时控制试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控制机翼附面层分离的涡流发生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微型涡流发生器控制超临界翼型附面层分离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在低速风洞中研究了微型涡流发生器弦向位置和安装偏角对超临界机翼附面层分离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梯形涡流发生器对超临界机翼附面层分离的控制主要起减阻作用;其弦向最佳位置在分离线前约4倍涡流发生器高度之间;最佳安装角为35°。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实验方法对新月形射孔空气涡流器的性能进行了估价,其综合气动性能优于相同外径的圆形射孔空气涡流器。研究了新月形的几何形状、射流角β对空气涡流器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几何相似的新月形射孔空气涡流器的气动特性。 对圆形射孔间孔距对空气涡流器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前倾射流角γ的影响的试验数据。 在高速情况下(M_∞=0.34—0.45)测得的空气涡流器特性与低速情况下相同,这对于空气涡流器在进气道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针对非磁性金属基体上非导电覆盖层厚度的影响,建立了涡流检测线圈的二维模型,求解了涡流检测线圈的阻抗变化,并对其阻抗值进行了归一化。计算得到的仿真结果与实际的传感器特性是吻合的,从而为涡流检测的原理分析、传感器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航空喷气发动机燃烧室中,广泛采用叶片涡流器来控制进入火焰筒头部的空气流量並建立强回流区。为了有效地进行燃烧室设计,必须了解火焰筒的空气流量分配。实践表明,涡流器流量系数与阻力系数的选取将显著地影响主燃区西的流量分配及燃烧室内流路参数的计算精度。而通过涡流器的损失主要取决于叶片的安装角、叶片数、展弦比及叶片通道面积。本文总结了一组具有不同安装角、叶片数及通道面积的涡流器的试验结果,提供了一套涡流器的流量特性与阻力特性曲线,並建立了涡流器的阻力系数与涡流数、安装角及叶片数之间,以及涡流器叶片损失与总损失之间的经验或半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7.
为最大程度地降低共轴刚性旋翼桨毂的气动阻力,在其减阻设计方案中间轴处加装翼型截面的涡流分割器。首先设计了不同展长、弦长、安装位置和数量的涡流发生器加装方案,之后采用求解N-S方程的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加装涡流发生器之后的桨毂阻力特性、表面压力和空间流动情况等。结果表明加装涡流发生器能使桨毂减阻方案的阻力降低约5%,弦长增大、涡流发生器位置向下桨毂方向移动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阻力。研究结果可为涡流发生器的应用和桨毂减阻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涡流远场检测的激励线圈和检测线圈相距较远,两线圈信号相位差对管内壁缺损和管外壁缺损具有相同的灵敏度。传统的涡流理论难以解释涡流远场现象。为了解释涡流远场现象,T.R.Schmidt提出了“能量通道说”,假设检测线圈中的信号是由从激励线圈附近向外穿过管壁再从检测线圈附近向内穿过管壁后的能量激发产生的。本文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铁磁性钢管内能量的可能传递途径,结果表明“能量通道说”中的假设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微型涡流发生器控制超临界翼型边界层分离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低速风洞中研究了微型涡流发生器对超临界翼型边界层分离的控制。根据超临界翼型边界层分离特性,提出了涡流发生器的流动机理。研究了梯形涡流发生器不同高度和弦向位置对边界层分离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微型涡流发生器对超临界翼型边界层分离的控制主要起减阻作用;适宜采用微型涡流发生器对超临界翼型边界层分离进行控制,其最佳位置应在分离线前2~5日涡流发生器高度之间。  相似文献   

20.
逆向涡流发生器减小涡轮叶尖泄漏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逆向涡流发生器可以有效减小涡轮叶尖泄漏流,提高叶片周向载荷.对影响逆向涡流器减小泄漏流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入流和出流孔径比增大,涡流器流量增加,对叶尖泄漏流的减小效果越好,孔径比2∶1时比孔径比1∶1时涡流器流量增加了24%,叶尖泄漏流量降低了0.8%,叶片周向载荷提高了1%;与叶片前缘布置涡流器相比,在叶片中后部布置时涡流器流量增大,叶片周向载荷提高;涡流器布置越密,涡流器总流量增加,布置33个涡流器比布置9个涡流器叶尖泄漏流量降低了1.6%,叶片周向载荷提高了2.7%;出流角越小,叶尖泄漏流量越小,叶片周向载荷越大,出流角30°时泄漏流量比60°时降低了1.2%,叶片周向载荷提高了约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