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SO(3)上航天器自适应反步姿态跟踪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刚体航天器姿态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反步控制方法。首先,考虑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影响,通过引入一个非负定的势函数来描述姿态跟踪误差,在特殊正交李群SO(3)上建立描述航天器姿态运动的相对动力学方程,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有效地避免了用修正罗德里格参数或四元数描述航天器姿态时引起的奇异和退绕等问题;其次,设计的自适应反步控制器可保证闭环控制系统最终一致有界收敛,并用李亚普诺夫理论严格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此外,设计的自适应控制律可以有效地处理系统总干扰;最后,针对航天器姿态跟踪控制场景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PD控制器相比,所设计的控制器可以有效地提高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2.
用轨道根数描述载人航天器运动,在其轨道坐标系(LVLH)中,建立了含地球J2项引力和大气阻力摄动加速度的航天员质心相对航天器的运动模型。在参考轨道存在小偏心率时,对基于圆参考轨道假设推导的航天器编队飞行的线性时变系统状态矩阵进行了修正。仿真结果表明:对偏心率为0.002的航天器轨道,修正后模型所得航天员相对轨迹摄动量在离舱300 s后达到0.8%,是修正前模型的5倍,但计算量增加不超过5%,更适于航天员舱外飞行和近距离编队飞行建模。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偶四元数的航天器交会对接位姿双目视觉测量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萍  王惠南 《宇航学报》2013,34(1):32-38
针对航天器交会对接中位姿参数的测量问题,突破传统的位姿计算态分而治之的模式,采用双目视觉技术和对偶四元数这一数学工具,建立了追踪航天器与目标航天器间相对位姿参数的统一描述模型.该模型与传统的欧拉角和四元数的描述方法完全不同,具有非常简洁统一的形式.同时,针对该对偶四元数模型,给出其两步解析算法,解算出两航天器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参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满足航天器位姿参数的测量要求,并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航天器的在轨实时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一岱  荆武兴  张召 《宇航学报》2016,37(8):946-956
为解决复杂的挠性航天器的姿轨控制问题,对于挠性航天器的姿轨耦合动力学建模与控制展开研究。基于对偶四元数原理,推导给出一套挠性航天器的姿轨一体化动力学模型。此种模型能够紧凑描述航天器的轨道和姿态,且能够自动引入航天器平动、转动与挠性附件振动三者之间的关联耦合作用。基于此模型设计了一种自适应位置姿态跟踪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在航天器质量特性参数未知的情况下,对其位置和姿态进行轨迹跟踪控制,并使位置和姿态误差收敛。该自适应控制器还可对航天器上挠性附件对系统的耦合作用进行估计,进而在控制输出中对其进行补偿,提高卫星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通过仿真对控制律进行校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律对挠性航天器控制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姿态运动的Rodrigues参数描述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详细介绍了刚体姿态运动的Rodrigues参数描述,指出了Rodrigues参数的许多新特性,定义了Rodrigues参数的乘法及相关的代数运算,给出了坐标变换的Rodrigues参数乘法描述,推导了Rodrigues参数描述的姿态运动学微分方程及逆运动方程,并给出了Rodrigues参数与其他常用姿态描述之间的转换公式。文中指出用Rodrigues参数描述姿态转动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而且Rodrigues参数描述的微分方程结构简洁、无多余的约束,其计算效率优于当前广泛应用的四元数方法。文末介绍了Rodrigues参数在弹道导弹捷联姿态实时解算中的应用,基于Rodrigues参数的捷联姿态算法在计算精度、内存消耗上均优于目前弹上计算机使用的四元数递推算法,且计算量仅相当于后者的一半。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型挠性航天器指向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一种期望姿态估计方法和基于反步法的姿态跟踪控制方法。首先采用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进行相对轨道估计,利用相对位置估计信息解算出追踪航天器观测轴指向目标航天器的期望姿态。然后基于修正Rodrigues参数描述的误差姿态动力学方程设计了姿态控制器,考虑系统惯量的不确定性设计了自适应控制律。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某空间观测任务中,仿真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姿态机动的拟欧拉角反馈控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采用四元数法给出了航天器姿态机动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引入一种拟欧拉角,根据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了一种姿态反馈开关控制逻辑,并对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小卫星星载相机存在后视角或安装相机摆镜导致相机实际光轴无法与星体主轴平行的状况,为避免用欧拉角时的姿态解算与转序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四元数的卫星偏流角跟踪与条带拼接成像姿态控制方法。用四元数描述卫星姿态,根据相对轨道系目标四元数,绕相机光轴转动偏流角,以此作为成像模式目标四元数,实现绕空间轴的偏流角跟踪控制。给出了姿态规划算法:固定偏置姿态确定偏流角跟踪后的目标姿态和目标角速度,用迭代法提高偏流角控制精度,并在姿态机动过程开始即进行偏流角跟踪,保证姿态机动到位和高精度偏流角跟踪的同时实现。基于内干扰力矩前馈方法设计了姿态机动控制律。以同轨双条带拼接成像为例,给出了成像控制方法:在对日或对地定向基础上,计算偏置目标姿态和目标角速度,并调用姿态机动控制算法;姿态机动到位后,若需当轨完成多目标姿态机动,则用姿态机动控制算法保持姿态偏置飞行和偏流角跟踪控制。数学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高精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航天器舱门特点和现有技术的不足,研究了一种可由航天员在舱内和舱外用电动或手动操作的新型舱门工作机构。设计了舱门锁紧执行机构和驱动机构,确定了锁紧驱动力矩、电机参数和驱动力等关键参数。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该航天器舱门能实现预期设计动作,机构简单、运动可靠、操作便捷。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四元数的航天器间相对姿态光学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微型航天器间基于四元数的相对状态光学测量方法.首先介绍了测量系统结构,然后分析了利用四元数法解算航天器相对姿态的解算过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和实测试验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实用性及可行性.该测量方法可直接用于航天器编队飞行及空间站交会对接过程、空间监视、目标拦截等应用领域中航天器间相对姿态测量.  相似文献   

11.
舱外航天服的工效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前祥 《上海航天》2005,22(3):47-51
阐述了舱外航天服在航天员出舱活动(EVA)过程中的作用、舱外航天服工效设计对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EVA质量的意义,以及航天服设计必须考虑的各类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航天服设计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方法,强调了现阶段利用虚拟人体进行舱外航天服工效学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史士财  何阳  李荣  刘宏 《宇航学报》2016,37(8):1015-1022
针对宇航员在轨出舱维护需求,提出一种机械锁紧与电气连接独立操作的快换接口,该快换接口具有在空间环境下拆装快速、拆装操作力小的特点,同时满足机械臂的刚度与承载能力。该接口由容差对接接口本体、机械连接锁紧装置、电连接器组件、电连接器插拔装置四个功能模块组成。采用双圆锥面配合设计容差对接凸凹本体结构。根据宇航员舱外操作的需求选择了具有平面浮动能力的快换接口电连接器,设计浮动装置使得该电连接器具有超行程量。采用曲柄滑块结构将操作工具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电连接器的直线运动,并基于驱动力矩最小确定曲柄滑块的参数。采用膨胀锁紧原理设计快换接口结构连接锁定装置,分析预紧力衰减对连接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神舟飞船出舱活动故障模式和对策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出舱活动任务及程序安排,以确保航天员安全和提高出舱活动任务可靠性为原则,提出了飞行事件时域、空域分析与出舱活动故障树分析(FTA)和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结果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完成了我国出舱活动飞行任务故障模式与对策。所设计的多种出舱活动故障模式与对策,覆盖了出舱活动飞行任务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经出舱活动飞行试验验证,故障模式设计及对策设计合理,有力保证了神舟七号飞船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表面带电对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我国某载人航天器在轨飞行时的空间环境和航天器表面带电的机理,对航天器表面带电进行了仿真,并对结构切割地磁场的感应电势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表面带电对航天员出舱的影响,以及出舱安全性防护措施,计算出主动电位控制系统最大发射电流。研究结果可为航天员出舱安全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The experience in ope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Orlan-type space sui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wadays significant experience has been gained in Russia concerning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EVA) with cosmonauts wearing a semi-rigid space suit of the "Orlan" typ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cosmonauts' vital activities, the operational and ergonomic features of the space suit and its reliability are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s defin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scheduled operation to be performed by the astronaut and his safety. As the missions performed by the cosmonauts during EVA become more and more elaborate, the requirements for EVA space suits and their syst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demanding, resulting in their consistent advancement. This paper provides certain results of the space suit's opera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major problems as applied to the Salyut and MIR orbiting stations. The modification steps of the space suit in the course of operation (Orlan-D, Orlan-DM, Orlan-DMA) and its specific features are presented. The concept of the suited cosmonauts' safety is described as well as trends for future space suit improvements.  相似文献   

16.
基于Lagrange方法的航天员舱外活动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锋  袁修干 《宇航学报》2003,24(4):337-340,363
在比较各种地面微重力模拟设备的优缺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计算机动态仿真航天员舱外活动(EVA,Extra Vehicular Activity)的必要性。简要的概述了应用计算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对EVA进行仿真的步骤。描述了拉格朗日方程在仿真过程中的应用,建立了用于仿真的动力学方程。选取典型的EVA,得出了描述该EVA系统运动的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利用反向运动学和反向动力学对该EVA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载人机动装置的姿态与轨迹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载人机动装置(MMU)在载人航天中的作用,介绍了MMU控制系统的配置,MMU姿控发动机与轨迹控制发动机的协调控制,MMU的姿态测量以及姿态控制逻辑,分析了MMU姿态控制与轨迹控制的相互影响,最后给出MMU舱外活动的姿态控制以及姿态和轨迹连锁控制的数学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一种用于导弹姿态控制系统的直接力非线性控制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奚勇  张巍巍 《上海航天》2007,24(3):42-45
为改善传统导弹姿控系统线性控制法的不足,用相平面法分析了直接力作用下导弹的姿态运动规律和气动力作用对直接力控制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综合控制精度、姿控发动机产品特性和推进剂消耗量等指标的直接力非线性控制方法,给出了控制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法能在气动力作用或干扰无法忽略的条件下实现导弹姿控发动机的开关工作正常,保证精度及推进剂消耗最省,其控制精度与线性比例微分(PD)控制律相当。  相似文献   

19.
The deep space 1 extended miss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primary mission of Deep Space 1 (DS1), the first flight of the New Millennium program, completed successfully in September 1999, having exceeded its objectives of testing new, high-risk technologies important for future space and Earth science missions. DS1 is now in its extended mission, with plan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cluding solar electric propulsion, to conduct an encounter with comet 19P/Borrelly in September 2001. During the extended mission, the spacecraft's commercial star tracker failed; this critical loss prevented the spacecraft from achieving three-axis attitude control or knowledge. A two-phase approach to recovering the mission was undertaken. The first involved devising a new method of pointing the high-gain antenna to Earth using the radio signal received at the Deep Space Network as an indicator of spacecraft attitude. The second w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light software that allowed the spacecraft to return to three-axis operation without substantial ground assistance. The principal new feature of this software is the use of the science camera as an attitude sens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cience camera and the star tracker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not only for the design of the new software but also for the methods of operating the spacecraft and conducting the mission. The ambitious rescue was fully successful, and the extended mission is back on tra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