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广龙 《国际航空》2002,(1):61-63
1980年7月,印度首次发射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1994年10月,印度首次发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把重870千克遥感卫星送入高825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这使印度成为第6个具有大中型卫星运载能力的航天大国。2001年4月,印度成功地将新一代火箭,即地球静止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将重达1540千克试验卫星送入对地同步轨道,此举使印度成为第6个能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4月24日,波音公司的“德尔它-2”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升空,将欧洲制造的4颗“全球星”电话中继卫星送入高1240千米、倾角51.9°的太空轨道,此后卫星携带的变轨推进系统将使卫星进入预定的低地轨道.此次发射使“全球星”系统的入轨卫星数量增加到8颗.“全球星”系统是由56颗卫星组成的星座,按计划于1999年全部发射入轨,从而能够向全球提供移动  相似文献   

3.
奔月之路     
要使绕月探测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其速度应该达到多少呢?有人可能认为应达到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实际上只要使初始速度大于10.6千米/秒(近地点600千米),绕月探测卫星就可飞向月球。这是由于月球本身处在地球引力范围内,当绕月探测卫星的飞行轨道在离月球6.6万千米之外时,主要受地球引力作用,是相对地球的椭圆轨道;在离月球6.6万千米之内以后,主要受月球引力作用,是相对于月球的双曲线轨道。  相似文献   

4.
北京时间7月11日23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2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2星"成功送入太空。火箭点火升空约26 min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5.
发射24小时地球同步卫星,一般需经两个阶段,首先将卫星送入过渡段轨道(亦称转移轨道),其近地距离较近,而远地距离与同步轨道一致。在过渡段轨道上飞行若干圈之后,于远地点再一次点火变轨,从而进入同步轨道。关于同步轨道的特征、摄动变化及其位置计算,已在文中详细阐明,本文将讨论过渡段的轨道变化。这一飞行段的定轨问题也是重要的,为了给出必要的信息,以便最后将卫星准确地送入同步轨道,必须使定轨达到一定的精度。过渡段轨道变化的特征这一飞行段的轨道的主要特征是偏心率大。如果用数值方法直接计算卫星的位置,就涉及到变步长问题;而用分析方法研究其轨道变化,将遇到一定的困难(当积分轨道变化方程  相似文献   

6.
新机纵横     
俄罗斯成功试射可回收火箭助推器 俄罗斯首次成功地试射了一枚携有可回收式火箭助推器和模拟卫星的“联盟”号运载火箭,助推器与模拟卫星均安全返回地面。俄航空航天局发布的消息说,发射试验是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进行的。配有新型火箭助推器“弗雷加特”的运载火箭“联盟”号于当天莫斯科时间2时20分发射升空,将一颗模拟卫星送入远地点600公里、近地点150公里的椭圆形预定轨道。模拟卫星与火箭助推器绕地飞行5圈后于莫斯科时间今天10时57分返回地面并实现软着陆。“弗雷加特”作为运载火箭的前部与卫星直接相连。这种新型…  相似文献   

7.
2005年8月11日,在库鲁航天中心“阿里安-5G”火箭将泰国的大功率(14KW)宽带卫星Thaicom4(IPSTAR)成功送入轨道。火箭发射升空约28分钟后,卫星顺利入轨。这颗卫星将在近地点575km,远地点约36000km,东经120。的预定轨道上飞行。Thaicom4卫星基于LS-1300S平台,共有114个转发器,设计寿命为12年。卫星发射重量为6486kg,这是迄今为止被送上地球同步轨道的最重的商业卫星。Thaicom4卫星将向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企业和商业客户提供宽带服务。  相似文献   

8.
低轨卫星的轨道寿命主要取决于大气的耗散作用,其轨道在不断变小(即高度降低)变圆的状态下进入地球稠密大气层中陨落。但地球转移轨道(GTO)碎片的运行轨道是一个近地点高度为200km,远地点高度达36000km的大偏心率(e=0.73)椭圆轨道,其轨道寿命主要由第三体(日、月)引力摄动所决定,而且还与其轨道的初始状态有密切关系。本文将根据地球卫星轨道变化规律进行理论分析,阐明力学机制,并给出相应的数值验证。  相似文献   

9.
我国第九次成功发射的一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科学实验9号”、“科学实验10号”和“科学实验11号”,于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入轨。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人造卫星。初始轨道参数为近地点地面高度: 230 公里远地点地面高度: 1610 公里轨道倾角: 59.4 度运行周期: 103.4 分钟“科学实验11号”卫星,由于它的面质比特别大,因此轨道寿命很短,已于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六日陨落。它在空间总共运行约六天,86圈多。科学院人造卫星观测系统,根据国家任务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对“科学实验11号”卫星,进行了重点的光学跟踪观测和测轨预报,积累了具有丰富轨道信息的大量观测资料,取得了对特大周期变率的卫星进行准实时测轨预报的实践经验。本文就是一份对“科学实验11号”卫星跟踪观测和测轨预报的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0.
“长征”火箭是我国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它有4个系列12种型号,适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各种卫星。至2000年底,“长征”火箭进行了65次发射,使49颗国产卫星和飞船升空。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新一代火箭,并进行了大量预先研究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地球上空遨游着数以千计的卫星。从电视、电话、数据通信、国际互联网、生物工程到气象预报、地球资源探测和救灾,每个家庭、个人,无不在享受着卫星技术带来的好处。作为卫星的运送工具──运载火箭,早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种商品,为用户发射卫星以及与此相关的信贷、保险、运输等业务,即发射服务,就是运载火箭这种商品特殊的销售方式。跻身于国际市场中国航天工业经过42年的发展,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国家改革…  相似文献   

12.
余凤 《国际航空》2008,(10):44-46
在等待了50年之后,今年年底美国空军准备用“宇宙神”V运载火箭将首架可以在轨飞行,执行侦察、部署卫星等任务的军用无人空天飞机验证机送入地球轨道。  相似文献   

13.
简讯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赢得了美国国防部“高空飞艇”(HAA)项目的竞争。这种飞艇可装载1814千克的任务载荷,长时间地滞留在高度约20000米的准地球同步轨道;其使用型可在空中滞留约一  相似文献   

14.
王劼  崔乃刚  刘暾 《飞行力学》2000,18(2):46-49,54
进行了基于二体模型和平面三体 登月飞行器轨道控制方法的初步研究。首先研究了在二体模型下,基于逃逸条件和“远地点可达”条件下不同推力作用下的飞行器运动仿真。接着将“远地点可达”要领应用于平面三体模型下的向月飞行的轨道研究;完成了从近地低轨道到月球影响球附近的轨道飞行控制方法的研究。仿真结果证明了使用“远地点可达”概念完成地球逃逸段发动机推力终点选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NRO)已透露了其高度保密的“长曲棍球” 成像雷达卫星及其地球同步轨道中继卫星的一些图片,从而为了解美国如何从太空得到关键区域,如伊拉克等地的侦察图像,以及如何传输这些图像提供了新的线索.下面对这两颗卫星及美国最近发射的“喇叭”信号情报卫星和GBS通信卫星作一简要的介绍.“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长曲棍球” 和NRO同步中继卫星正在扩大对美国军方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11月25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遥感卫星"16号送入预定轨道。"遥感卫星"16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11月27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法国泰利斯-阿莱尼亚航天公司制造的"中星十二号"(ZX-12)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并准确送入近地点207km,远地点50 539km,  相似文献   

17.
李于衡  张瑛  易克初 《飞行力学》2005,23(4):78-81,85
天体对地球同步静止卫星的正常运行有极大的影响.探讨了卫星与地球、太阳及月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它们对确定卫星轨道、姿态的影响,分析了它们对姿态造成干扰、导致太阳能供给中断的地影、月影及影响卫星通信的日凌中断现象,给出了精确预报这些现象的算法,这些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到我国在轨地球同步静止卫星的工程测控中.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月13日8时56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四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07星(FY-2F)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风云二号07星定位于东经112°赤道上空,并被命名为"风云二号F星"。经过在轨测试后,卫星将进入在轨存储备份,与目前在轨运行的风云二号D星和E星共同形成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格局。该星的成功发射,对于确保我国静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时间2月25日凌晨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也是中国2012年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相似文献   

20.
MicrosatelliteIsBlossoming随着微型电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地球人造卫星也在向微小卫星的方向发展。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若干大学和实验室正在研制微小的卫星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和科学探测,美国军方也在发展军用微小卫星。那么卫星小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称为微小卫星呢?这并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只有一个大致的说选,一般说来,质量在100千克以下的卫星都可以称为微小卫星,当然质量越小就越难制造。因为微小卫星的尺寸小,有时也称为纳卫星。这种卫星一般在靠近地球的轨道上飞行。国外在近期将主要研制10千克左右的卫星,从现在起经10-2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