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10月21日,俄罗斯利用“联盟-FG”(Soyuz—FG)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将4颗美国“全球星”备份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全球星”系统在轨卫星数量达到60颗。  相似文献   

2.
非寒 《国际航空》2001,(2):61-63
欧洲计划2003年发射第一颗称为METOP的极轨道气象卫星;美国的气象卫星现由商业部所属的美国海洋与大气局(NOAA )负责管理和运行,从2008年起将由空军、 NASA和 NOAA人员组成的办公室管理运行;日本用一种称为 MTSat新型卫星代替最新的 Himarawi—5 2星;俄罗斯将于今年发射第二颗 GOMS卫星和第一颗新的“流星” M3极轨道卫星  相似文献   

3.
相控阵天线下世纪初,在新型的商业通信卫星上采用相控阵天线将会变得相当普通。相控阵天线产生的波束具有电子敏捷性,并能在轨道上重构,除用于商业通信卫星外,还可能用于军用通信卫星。事实上,在商业卫星上转向采用相控阵天线已从最初发射“全球星”和“铱”星,以及即将发射的第一颗ICO(国际通信组织)的“全球通信”卫星开始。大多数相控阵技术将瞄准地球同步卫星和宽带、高数据率低地卫星、相控阵的小波束将提供可剪裁的服务,如因特网服务,以及把医疗记录传递到特定的客户。相控阵天线在商业卫星上的应用已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  相似文献   

4.
2009年12月29日,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拜科努尔发射场,俄罗斯Glonass导航卫星成功进入中地球轨道。俄罗斯宇航局说,新的卫星将加入Glonass星座,到12月16日为止包含16颗完全运行卫星、2颗在轨维护卫星和1颗正在退役中卫星。根据宇航局会议纪要,俄罗斯与印度和哈萨克斯坦有卫星导航协议。另外即将与巴西、尼加拉瓜达成附加协议。早些时候宇航局声称,3枚质子火箭(每枚搭载3颗Glonass卫星)计划2010年发射,之后Glonass将能够提供有24颗工作卫星的全球覆盖。俄罗斯发射3颗GLONASS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5.
美国卡纳维拉尔角消息—10月26日一枚空军的德尔它火箭把一颗GPS卫星送入轨道,这是GPS导航系统的第23颗正式工作卫星。加州Seal海滩Rockwell国际公司卫星系统部制造的另一颗卫星,已安排了发射日程,该星发射后GPS星座满员。还有一些星整装待发,根据需要替代在轨的老卫星。现在已有26颗在轨GPS卫星,其中包括3颗性能较差的正在老化的卫星。GPS将由24  相似文献   

6.
我国第九次成功发射的一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科学实验9号”、“科学实验10号”和“科学实验11号”,于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入轨。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人造卫星。初始轨道参数为近地点地面高度: 230 公里远地点地面高度: 1610 公里轨道倾角: 59.4 度运行周期: 103.4 分钟“科学实验11号”卫星,由于它的面质比特别大,因此轨道寿命很短,已于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六日陨落。它在空间总共运行约六天,86圈多。科学院人造卫星观测系统,根据国家任务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对“科学实验11号”卫星,进行了重点的光学跟踪观测和测轨预报,积累了具有丰富轨道信息的大量观测资料,取得了对特大周期变率的卫星进行准实时测轨预报的实践经验。本文就是一份对“科学实验11号”卫星跟踪观测和测轨预报的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7.
"天基红外系统"(SBIRS)的首颗地球同步轨道导弹预警卫星(GEO-1)已经运往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准备5月份由"宇宙神"5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颗卫星一旦入轨,将极大提高美国的导弹预警能力,并为其他重要的行动提供支持,包括导弹防御、技术情报搜集等。  相似文献   

8.
11月19日,"长征二号丙"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将"环境一号"C卫星(HJ-1C)送入预定轨道,同时还搭载发射了1颗新技术验证卫星XY-1和蜂鸟试验载荷FN-1。HJ-1C卫星是1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与2008年9月发射的"环境一号"A、B星组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形成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灾害与环境情况的动态监测预报能力。"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由2颗光学小卫星(A、B星)和1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C星)组成,拥有光学、红外、超光谱和微波多种探测手段,主要用于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大范围、  相似文献   

9.
简讯     
两颗“伽利略”试验卫星将在年底发射2005年6月9日欧空局宣布,两颗专门为“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试验台———“Version2”研发的试验卫星大约在6个月后发射。这两颗卫星将成为“伽利略”系统第一阶段“在轨验证”的组成部分。“伽利略”计划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验证“伽利略”所申请的频率(frequencyfilings),检验系统运行中采用的新技术,勘测这两颗卫星所处的中等高度地球轨道的辐射环境,用实际的“伽利略”信号进行试验。为了保证此阶段的成功,从厂家预定了两颗试验卫星,即GSTB V2/A与GSTB V2/B,这是“在轨验证”阶段的第一步,该…  相似文献   

10.
太阳同步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运动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太阳同步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运动中的几个问题,即 (1)如何选择轨道参数,使卫星轨道面的变化保持与太阳运动同步以及对地面扫描的覆盖问题; (2)在“同一”定点经度部署两颗地球同步卫星的系统中卫星轨道变化与单星情况的差别以及两星相对距离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太阳同步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运动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太阳同步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运动中的几个问题,即(1)如何选择轨道参数,使卫星轨道面的变化保持与太阳运动同步以及对地面扫描的覆盖问题;(2)在“同一”定点经度部署两颗地球同步卫星的系统中卫星轨道变化与单星情况的差别以及两星相对距离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第一颗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TDRS-1)于1983年4月4日用航天飞机发射,经过对卫星本身及设在白沙的地面站进行全面测试后,于1984年底开始正式供用户部门使用。TDRS-2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而未能入轨,接着在1988年9月和1989年3月分别成功地将TDRS-3和TDRS-4发射入轨。于是,在1989年10月25日宣布由两颗工作星和一颗在轨备份星组成的基本TDRSS系统投入运转。1985年到1989年间,TDRSS已经为用户提供了150万分钟的通信,为航天飞机和陆地卫星等用户提供了高速率数据传输,为太阳散逸层探测器(SME)和地球辐射平衡观测卫星(ERBS)等用户提供了低速率数据传输。1985年以来,单单航天飞机和太空实验室的飞行已经采集了17万分钟的数据。 TDRSS系统的成功使NASA局能够按计划关闭许多全球布设的地面测控站,并从老的地面测控网逐步过渡到天基测控网,以保障近地轨道航天器的任务。已用TDRSS系统保障的航天任务演练了所有的基本测控业务,证实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NASA局评价了TDRSS系统5年测控工作,并确定了两个参数以衡量系统传送用户遥控指令和遥测数据的能力。这两个参数是可用性和成功率。可用性是系统在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内能满足任一个或所有用户航天器测控要求的准备程度。成功率是系统实际完成测控业务的能力,是实际提供的保障与预期安排的保障之比。  相似文献   

13.
7月25日23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3星",卫星顺利进入太空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成功后,"天链一号"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14.
“长征”火箭是我国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它有4个系列12种型号,适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各种卫星。至2000年底,“长征”火箭进行了65次发射,使49颗国产卫星和飞船升空。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新一代火箭,并进行了大量预先研究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5.
张晨  张皓 《航空学报》2023,(2):274-285
在地月空间的远距离逆行轨道(DRO)部署月球轨道站可显著降低月球开发成本,并可作为未来小行星探测和载人火星任务的跳板。月球轨道站的在轨建造和货物补给任务中,提高航天器入轨质量是重要问题。从地球至DRO的转移轨道可以采用弱稳定边界(WSB)转移轨道降低入轨脉冲,但是直接抵达WSB需要较高的火箭发射脉冲。研究了基于月球借力的弱稳定边界DRO入轨策略,首先通过“近月点庞加莱图”和“v无穷匹配”获得较好的轨道初值,接着采用“多步打靶”在星历下对转移轨道进行修正,上述方法有效提高了该类型转移轨道的计算效率。对于共振比2∶1的DRO轨道,总脉冲最优解的地球发射脉冲3.127 km/s(与直接抵达WSB相比降低60~70 m/s),飞行总时间102.88 d,DRO入轨脉冲仅需66.1 m/s。  相似文献   

16.
全球星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开发的全球星系统将使用48颗低轨卫星建立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移动通讯系统,该系统符合副总统七尔先生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观点。作为一个由新公司开发的大型长期商业系统,全球星系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去探索高效卫星指令控制的的新方法。正在研究的设计方案和操作方案不受已有物理或组织结构的影响。该项目确实称得上是“白手起家”。全球星系统的操作难度很大。显然,即使每颗星一天24小时仅安排  相似文献   

17.
2005年8月11日,在库鲁航天中心“阿里安-5G”火箭将泰国的大功率(14KW)宽带卫星Thaicom4(IPSTAR)成功送入轨道。火箭发射升空约28分钟后,卫星顺利入轨。这颗卫星将在近地点575km,远地点约36000km,东经120。的预定轨道上飞行。Thaicom4卫星基于LS-1300S平台,共有114个转发器,设计寿命为12年。卫星发射重量为6486kg,这是迄今为止被送上地球同步轨道的最重的商业卫星。Thaicom4卫星将向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企业和商业客户提供宽带服务。  相似文献   

18.
美国时间 7月 16日,第 29颗“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从卡纳维拉尔角用一枚波音公司生产的“三角洲”火箭发射升空,这也是新一代GPS卫星“GPS ⅡR”型的第四次成功发射。除了GPS在研究阶段使用的Block Ⅰ型卫星以外,该系统中所有卫星都是由“三角洲”火箭发射到距离地球 10900英里的椭圆形轨道上去的。“GPS ⅡR”型卫星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下属的“太空系统”公司制造,可以与当前系统兼容,但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它的导航更加准确,在没有地面控制的情况下自动运行的时间也更长。美国发射第29颗全…  相似文献   

19.
2008年9月25日,格林尼治时间8时49分,一枚“质子-M”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升空,8时59分,卫星与火箭分离,将3颗Glonass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使Glonass全球导航系统目前的在轨卫星数量由16颗增加到19颗。目前这些卫星中,有2颗正在接受维修,1颗即将退役。  相似文献   

20.
全球星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开发的全球星系统将使用48颗低轨卫星(见图1,略)建立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移动通讯系统,该系统符合副总统戈尔先生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观点。作为一个由新公司开发的大型长期商业系统,全球星系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去探索高效卫星指令控制的新方法。正在研究的设计方案和操作方案不受已有物理或组织结构的影响。该项目确实称得上是“白手起家”。 全球星系统的操作难度很大。显然,即使每颗星一天24小时仅安排一个人来监视和控制,对全球星系统来说也是开支不起的(需要200个工作人员)。即使对每颗星每圈只测控一次,数据获取也要每45秒启停一次。尽管各显基本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星将要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并要求不同的数据校正和不同级别的服务。 本文讨论了全球星系统的技术难点、目前的工程方案、系统设计决策,并阐述处理卫星、地面系统和操作小组的综合需求和相互关系的操作方案。系统吸取了过去任务中的经验教训,打破了组织机构上的壁障,系统各部分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星座的管理制定了新的操作方案。然后由操作方案导出控制中心的要求。 本文最后总结了这些工程方法和方案在将来不同等级卫星星座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